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学思单

2025-07-15 08:2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0人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学思单

一、“学写游记”写作任务:写一篇600以上的游记,题目自拟。

  1. 注意素材的选择,保留有特色、切合主题的素材,舍弃非必要的素材。

  2. 若有需要,查阅相关的诗文名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作为写作素材。

二.评价标准

(一)正向评价标准(做到的打钩)

1.移步换景则明确交代游踪变化,定点换景则明确交代视角转换。 ( )

2.抓住最有特色的、最有代表性的景致,或是自己有所触动的景致加以描绘。 ( )

3.从多个角度对景物展开描写,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俯视仰视、远望近观…… ( )

4.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句式可用四字句、长短句;词语注重精准的动词、优美的形容词;修辞手法可选比喻、拟人、铺排……还可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等。 ( )

5.选择性引用相关诗词名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突出景物特征,增强文学性。 ( )

6.多层次抒发游后感悟:诉说直接体验,抒写联想感想,阐述理性思考。 ( )

  1. 负向评价(出现问题的打钩)

  1. 缺标题扣2分。 ( ) 2.字数不到600字扣21分。 ( )

3.每3个错别字扣1分。 ( ) 4.字迹模糊,涂改较多扣5分。 ( )

三.示例与分析

(一)多角度描写景物:

《壶口瀑布》中,作者略写雨季瀑布,详写枯水季瀑布;在河心仰视黄河水落入龙槽时的种种姿态,俯视脚下之石被水冲击后的窟窟窍窍。《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中,作者远远眺望长江奇观冰塔林,仔细寻找化石或古人类的痕迹。

(二)多方法描写景物:

1.四字句:可用(单个/连续)四句短语,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角度形容景物特点,或形容景物的变化和动态。(例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例2: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2.长短句:景物如有黄河水那般气势磅礴迅猛如雷的特征,则宜用短句;景物如有云彩顽石等舒缓从容静默含蓄的特点,则宜用长句。(例1: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例2: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3.精准动词可最大程度突出景物的动态特征,优美的形容词可美化景物的形状色彩等特点。(例1: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例2: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铺排……(示例略)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宜用于渲染环境的静谧。(例: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6.虚实结合:既有现实的景物描写,又有想象的加入,可更有助于景物特征的刻画和作者感情的表达。(例: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7.侧面描写:用其他事物来侧面烘托主要景物。(例: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1. 多层次抒发感悟:

  1. 抒写联想感想:

A.原句: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儿浓缩一个世界吗?

联想方法:先描写景物特点——壶口瀑布水的各种形态特点,然后展开联想,联想到与壶口瀑布特征相似的“海、河、瀑、泉、雾”的各种水的形态,再进一步联想到人的“喜、怒、哀、怨、愁”各种感情,最后用问句形式进一步联想到“浓缩一个世界”的高度。这可以称之为对应性联想。“瀑布—水的形态—人的感情—世界的浓缩”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联想过程。

  1. 阐述理性思考:

  1. 原句: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思考方法:作者由景物“石”被水冲击而形成“窟窟窍窍”“大坑”“深沟”这一现象出发,思考水的特性——柔与刚的辩证关系,并认识到水的柔是“宽厚”而非“软弱”,它也会抗争。然后由黄河水上升到黄河,用四字短句解说其“博大宽厚”等特性,再由黄河联系到“人”(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可称之为符号式思考。其特点是由具体的某一富有特色的景出发,通过思考,赋予景以象征意义或哲理。此时,景就是一种符号。如此段中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的特征就是中华民族的特征。

  1. 原句: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思考方法:作者看到远方的冰雪景色,发现其“浩浩苍苍”“奇美”的特点,感悟到了“造物主”(大自然)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表达了对自然伟大力量的敬畏和赞美。这可称之为点题式思考。其特点是先描绘眼前的景色,然后直接议论,一句话点明自己的感悟。

  1. 原句: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能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思考方法:作者看到云彩的色彩斑斓变化多端后,结合自己当时处境,感悟到其与“肥皂泡”极为相似,以此来抒发人生感慨:要珍惜人生中的美好,把名利苦闷抛却。这可称之为融合式思考。其特点是在描写景物之后,联系自己的切身经历加以思考,并以直接抒发或联想比喻某物的形式抒写感悟。

  1. 框架搭建

  2. 确定游踪和景致

请选择一次出游经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确定游踪和景致。(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换景,或是二者兼有?选择详写哪些景?略写什么景?)

  1. 明确抒发的感悟

在这次出游经历中,我看到哪些景致时有感悟?是直接体验?还是联想感想?还是理性思考?

示例:《壶口瀑布》框架

河水(沸着、浪沫横溢)

下到滩里 水汽(扑面而来) ——将被洪峰吞没

雨季观瀑布(移步换景) 涛声(震耳欲聋) (直接体验)

(略写) 逃到岸上——白烟

下到沟底——黄河铺了细沙

(俯视)龙槽(凹下去的深沟)

壶口(深不可测)

(仰视)河水(排排涌来—撞向石壁—跌入深沟—漩

枯水季赏瀑布(先移步 涡飞转)

(详写) 后定点) 河水(冲向龙槽—几次摔跌—跌成点雾)

彩虹(沟底升起—横跨龙槽—消失远山)

走到河心 (平视)河水(平平大大的,向龙槽两边涌去)

河水(小股水流,散开在滩壁上)

河水(细小水流,顺壁挂下)

——联想到水的各种形态,人的各种情感,世界

(联想感想)

(俯视)石头(被水冲击出各种坑洞深沟)

——思考水虽宽厚却也会抗争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到黄河的“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等精神,并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加以讴歌赞美。

(理性思考)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