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法点拨:四大技巧,让结尾“余音绕梁”
中考作文结尾的核心目标是“升华主旨、呼应前文、引发共鸣”,掌握以下四种实用技巧,可快速提升结尾质量,让文章在阅卷老师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1. 首尾呼应式:闭环结构,强化主旨
方法解析:首尾呼应的关键在于“精准勾连”——结尾需锁定开头的核心元素(如场景、物件、疑问、情感),通过重复、延伸或解读,形成“开头铺垫—中间展开—结尾收束”的完整逻辑闭环。这种方式不仅能让文章结构更严谨,还能让主旨在前后对照中更鲜明,避免“跑题”隐患。
运用例子:若开头写“书桌左上角的那支旧钢笔,笔帽上还留着一道浅浅的划痕,那是去年校庆时,李老师亲手递给我的”,结尾可呼应“如今我用这支钢笔写下这篇作文时,指尖仍能触到笔帽上的划痕。它不再只是一支笔,而是李老师那句‘认真写好每一个字’的叮嘱,藏在笔墨里,陪我走过每一次提笔的时刻”。既呼应了开头的“旧钢笔、划痕”,又将物件与“师恩”的主旨结合,让情感与结构双重闭环。
2. 主旨升华式:由浅入深,拔高立意
方法解析:主旨升华的核心是“跳出具象,挖掘本质”——从文章叙述的具体事件(如一次帮助、一场失败、一段回忆)中抽离,将个人感受延伸到普遍的人生道理、社会价值或情感本质,避免结尾停留在“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我以后要更努力”的浅层表达,让立意更有深度与广度。
运用例子:若作文写“小区里的张爷爷每天清晨义务清扫楼道,哪怕冬天手冻得通红也不停歇,后来邻居们也跟着一起打扫”,结尾可升华“张爷爷的扫帚扫走的不只是楼道里的灰尘,更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原来善意从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当一个人愿意先迈出温暖的一步,就会有更多人跟上,让整个社区都变成‘有温度的家’。这就是平凡人用行动书写的‘大善意’,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从“张爷爷扫楼道”的小事,上升到“善意传递与社区温暖”的普遍意义,立意瞬间拔高。
3. 情景延伸式:留白想象,余味悠长
方法解析:情景延伸的重点是“以景载情,藏意于画面”——不直接用议论或抒情点明主旨,而是通过描写一个生动、细腻的场景收尾(如动作、环境、声音、气味),让情感与思考蕴含在细节中,给读者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避免直白说教带来的生硬感。
运用例子:若作文主题是“外婆的菜园”,结尾可写“夕阳把菜园的篱笆染成金红色,外婆摘下最后一根黄瓜,用围裙擦了擦递给我。风里飘着番茄的清香,她笑着说‘下次来,茄子就熟了’。我咬着脆甜的黄瓜,看着她弯腰收拾菜篮的背影,忽然觉得,所谓幸福,就是这样——有一方菜园,有一位等你回家的人,有一口带着阳光味道的清甜”。用“夕阳、黄瓜、外婆的笑”等场景细节,暗含对“亲情与幸福”的理解,留白中满是温情,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菜园的温暖中。
4. 引用点题式:借力经典,增添文采
方法解析:引用点题的关键是“契合主题,自然融入”——所选的名言、诗句、谚语需与文章主题高度匹配,不能为了“炫文采”强行引用;引用后需结合文章内容稍作阐释,将经典语句与个人经历、观点结合,让引用成为“点睛之笔”,而非孤立的“文字装饰”。
运用例子:若作文写“为了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我每天放学后背稿到天黑,哪怕多次忘词也不放弃,最终获得了二等奖”,结尾可引用“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前我以为这句话是说要站到最高处,现在才懂,它更是说‘向上走’的过程——那些背稿到口干的夜晚,那些忘词后重新站起的勇气,比二等奖的证书更珍贵。原来‘登顶’的意义,从来都在‘攀登’的路上”。引用杜甫的诗句契合“坚持与成长”的主题,再结合“朗诵比赛”的经历阐释,让引用既有文采,又有真情实感。
二、教材示例:从课文中学习“标杆结尾”
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结尾堪称中考作文的“范本”,我们可对应前文技巧拆解学习,将课文智慧转化为写作能力:
1. 朱自清《背影》——情景延伸式结尾
结尾原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技巧匹配与解析:这是情景延伸式结尾的典范。作者没有直白地写“我深爱父亲”“父亲的背影让我感动”,而是通过“背影混入人群”“我坐下流泪”两个细节,将对父亲的愧疚、心疼与不舍藏在画面中。“找不着了”的失落感、“眼泪又来了”的细腻情感,让读者能共情到“目送亲人离开”的复杂心绪,比直白抒情更显真挚动人。
可借鉴方向:写亲情、友情类作文时,可模仿这种“用动作与场景传递情感”的写法。比如写“送别转学的好朋友小雅”,结尾不用“我很舍不得小雅”,而是写“小雅背着书包走进火车站台,回头冲我挥了挥手,她的蝴蝶结发绳在风里晃了晃。火车开动时,我看见她贴在车窗上的脸,手里还攥着我们一起折的纸星星。直到火车变成远处的一个小点,我手里的纸星星还留着她的温度,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再见’,好像还飘在风里”,用细节让情感自然流淌。
2. 莫怀戚《散步》——主旨升华式结尾
结尾原文:“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技巧匹配与解析:此处完美运用主旨升华技巧。文章前文仅叙述“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我’决定走母亲想走的小路,妻子背着儿子,‘我’背着母亲”的日常小事,结尾却从“背母亲、背儿子”的动作中,挖掘出“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我们’背着的是家庭的责任与生命的传承”的深层意义,用“整个世界”将“散步”的小事与“家庭担当、生命延续”的大主题关联,让文章瞬间有了厚度。
可借鉴方向:写家庭故事、成长感悟类作文时,可从“小事”挖“大道理”。比如写“和妈妈一起给奶奶织围巾,妈妈教我绕线,奶奶在旁边讲过去的事”,结尾不用“我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而是写“毛线在我手里慢慢变成围巾的形状,妈妈的手指缠着线,奶奶的声音裹着阳光。我忽然明白,我们织的不只是一条围巾,是妈妈对奶奶的孝心,是奶奶对我们的牵挂,是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家的温度’——原来‘家’就是这样,用细碎的小事,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变成彼此的‘全世界’”,实现立意的升华。
3.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尾呼应式结尾
结尾原文:“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技巧匹配与解析:这一结尾精准呼应开头“美女蛇的传说”——开头写“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说美女蛇会模仿人的声音叫名字,答应了就会被害死”,结尾用“教训”收束,既让“美女蛇”的童年趣事有始有终,又通过“教训”强化了“童年记忆中藏着成长启示”的主旨。这种呼应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开头内容的总结与深化,让文章逻辑更严密,也让“童年回忆”的主题更鲜明。
可借鉴方向:写叙事类、回忆类作文时,可模仿这种“开头设‘引子’,结尾给‘总结’”的呼应。比如开头写“小时候,爷爷总带我去村口的老井边挑水,他说‘这口井的水最甜,要记得常来看看’”,结尾可写“去年回老家,我又去了村口的老井边,井水还是那样清。我想起爷爷的话,原来他让我‘常来看看’的,不只是这口井,更是藏在井边的童年,是他想让我记住的‘不忘本’的道理。现在,我也想把这句话告诉弟弟,让老井的故事,继续传下去”,既呼应“老井、爷爷的话”,又深化“亲情与传承”的主旨。
三、实战演练:针对不同主题,练写结尾
请根据以下作文主题和开头,运用上述技巧补写结尾(任选1-2个主题,注意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主题1:《那一刻,我长大了》
开头:“那天暴雨,我忘了带伞,站在学校门口手足无措时,看见爸爸骑着电动车赶来,雨衣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被雨水打湿的眼睛。他停车时,裤脚蹭到了路边的积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鞋尖,可他没在意,反而先朝我递来一把伞:‘快撑着,别淋感冒了。’”
主题2:《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开头:“周末清晨,我在老街闲逛,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针线,给旁边的小猫缝补小窝。小猫乖乖地趴在她脚边,偶尔用脑袋蹭蹭她的膝盖,老奶奶便停下针线,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摸了摸小猫的头,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她银白的头发上洒下细碎的光斑。”
主题3:《留在心底的声音》
开头:“爷爷生前总爱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边编竹篮,一边对我说‘做人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就像编竹篮,每一根竹条都要编紧,不然篮子会散’。那时我总觉得爷爷的话太唠叨,直到那次数学考试,我为了考高分偷偷翻了笔记,被老师发现后,我站在办公室里,耳边突然响起爷爷的这句话。”
四、成文展示及赏析:完整作文中的“精彩结尾”
例文1:《那一刻,我长大了》
那天暴雨,我忘了带伞,站在学校门口手足无措时,看见爸爸骑着电动车赶来,雨衣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被雨水打湿的眼睛。他停车时,裤脚蹭到了路边的积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鞋尖,可他没在意,反而先朝我递来一把伞:“快撑着,别淋感冒了。”
我接过伞,才发现那是我的小花伞,伞面不大,爸爸自己却没带伞。“爸,你怎么办?”我问。他笑了笑,把电动车的雨衣脱下来套在我身上:“我穿雨衣不方便骑车,你裹着雨衣坐后面,伞收起来,别被风吹跑了。”我坐在电动车后座,紧紧抱着爸爸的腰,雨衣的味道里混着雨水的清凉,还有爸爸身上淡淡的肥皂香。路过积水深的地方,爸爸总会放慢车速,小心翼翼地绕开,嘴里还念叨着:“坐稳了,别溅到你裤子。”
到了家,爸爸的头发全湿了,水珠顺着发梢滴在肩膀上,衬衫贴在背上,能清楚地看到他后背的汗渍。可他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摸了摸我的衣服:“还好,没淋湿。”说着就转身去厨房给我煮姜汤,厨房的灯光照在他忙碌的背影上,我忽然想起,以前我总抱怨爸爸陪我的时间少,总觉得他不够关心我,可此刻才发现,他的爱从不是挂在嘴边的话,而是雨天里的一把伞、一件雨衣、一碗热腾腾的姜汤,藏在每一个我没注意到的细节里。
结尾:我走进厨房,从柜子里拿出一条干毛巾,踮起脚尖递给爸爸:“爸,你擦擦头发吧,姜汤我来煮。”爸爸愣了一下,接过毛巾时,我看见他眼角的笑纹里还沾着水珠。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长大从不是年龄数字的增加,也不是学会了多少道理,而是终于能看见父母藏在细节里的爱,终于懂得用自己的行动去回应这份爱——就像爸爸为我挡雨,我为他递上一条毛巾。窗外的雨还在下,可我的心里却暖暖的,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不再是只会索取爱的孩子,而是能为父母撑起一把“伞”的大人了。
赏析:结尾采用“主旨升华+细节呼应”的写法,既从“递毛巾”的动作中提炼出“长大是懂得回应父母的爱”的核心主旨,又呼应了开头“暴雨、雨衣”的场景,让情感与结构双重完整。语言细腻真挚,通过“爸爸愣了一下”“眼角的笑纹”等细节,让“长大”的瞬间更真实可感,符合中考“成长感悟”类作文“情感真挚、主旨明确”的评分标准,容易引发阅卷老师的共情。
例文2:《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周末清晨,我在老街闲逛,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针线,给旁边的小猫缝补小窝。小猫乖乖地趴在她脚边,偶尔用脑袋蹭蹭她的膝盖,老奶奶便停下针线,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摸了摸小猫的头,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她银白的头发上洒下细碎的光斑。
我走近了些,才看清小猫的小窝是用旧毛衣改的,针脚不算整齐,有些地方还露出了线头,可老奶奶缝得很认真,每缝几针就会把线扯紧,嘴里还小声念叨着:“再缝几针,冬天就不冷了。”旁边的石桌上放着一个搪瓷杯,里面的茶水已经凉了,杯沿上还印着模糊的“劳动模范”字样,想来是老奶奶年轻时用的。
“小姑娘,要不要坐会儿?”老奶奶抬头看见我,笑着招手。我在她旁边的石阶上坐下,看着小猫打了个哈欠,蜷缩在她的脚边。不一会儿,隔壁早餐店的王阿姨端来一碗热豆浆:“张奶奶,刚煮的豆浆,您趁热喝。”老奶奶接过豆浆,笑着道谢,又把自己刚缝好的小布偶递给王阿姨的孙子:“拿去玩,下次来奶奶再给你缝个小兔子。”阳光慢慢移动,梧桐叶的影子落在我们身上,风里飘着豆浆的香气,还有老奶奶身上淡淡的皂角味,一切都慢得像一首温柔的诗。
后来我常去老街,有时会带些小鱼干给小猫,有时会帮老奶奶穿针引线。可上个月再去时,老奶奶的竹椅空了,旁边的石桌上,放着她没缝完的小窝,还有那个搪瓷杯。王阿姨说,老奶奶搬去和儿子住了,走之前还特意叮嘱她,要好好照顾小猫。
结尾:现在我每次路过老街,都会忍不住朝那把竹椅望一眼。虽然再也没见过老奶奶,但我总记得那个清晨——梧桐叶的光斑、不整齐的针脚、温热的豆浆,还有老奶奶笑着说“再缝几针”的样子。原来最让人流连的画面,从不是华丽的风景,而是藏在日常里的“不慌不忙的温柔”:是对一只小猫的疼爱,是邻里间递来的一碗热豆浆,是陌生人之间的一句问候。这些细碎的温柔,像一颗颗小星星,落在记忆里,就算时间过去很久,想起时依旧会觉得温暖。
赏析:结尾是典型的“情景延伸式”写法,没有直白议论“温柔很珍贵”,而是通过回忆“梧桐叶光斑、不整齐的针脚、热豆浆”等细节,再现开头的温馨场景,让“流连”的情感自然融入回忆中。同时,用“细碎的温柔像小星星”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既呼应了前文“温柔的诗”的感受,又给读者留下“余味悠长”的想象空间。语言优美流畅,画面感强,符合中考作文“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的要求,能让阅卷老师感受到文章传递的温暖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