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三单元“学习景物描写”

2025-08-24 06:5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4人

写作实践一

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OO字以内。

提示:

1.“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某一时段或校园的某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地描写。

2.除了描写景物外,还可以写一写师生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出当时校园景色的特点。

3.写作时可按一定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写作实践一范文两篇

范文一:《操场边的梧桐树》

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下来,操场上满是金色的光斑。那棵梧桐树长得真高,粗壮的枝干像巨人伸出的手臂,枝叶茂密得几乎遮住了半边天空。叶子是深绿色的,边缘有些锯齿,风一吹,便哗啦啦地响,像在唱一首欢快的歌。(批注:开篇用“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环境描写引入,抓住梧桐树“高”“枝干粗壮”“枝叶茂密”的特征,用“金色光斑”“深绿色叶子”等视觉细节,以及“哗啦啦响”的听觉描写,生动呈现晨景,让读者瞬间进入校园场景。)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像小鸟一样涌向操场。有的在梧桐树下跳绳,绳子甩得呼呼响;有的围成一圈踢毽子,彩色的毽子上下翻飞;还有的坐在树荫下看书,偶尔抬头望一眼蓝天。王老师夹着教案走过,笑着对同学们说:“小心别摔着,玩得开心点!”(批注:插入课间活动场景,用“跳绳”“踢毽子”“看书”等具体动作,结合王老师的对话,体现校园生活的热闹与温馨,让静态的梧桐树有了“人气”,使景物描写更鲜活。)

夕阳西下时,梧桐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幅水墨画。晚归的同学背着书包走过,偶尔停下脚步,摸一摸粗糙的树干,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风再次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和我们说再见。(批注:用“夕阳西下”的时间变化,描写梧桐树影子的变化,结合“同学摸树干”“树叶沙沙响”的细节,传递出校园生活的温暖与留恋,使景物描写更具情感共鸣,让“校园一景”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情感的载体。)

【点评】:这篇片段紧扣“操场边的梧桐树”,选取清晨、课间、傍晚三个时段,抓住梧桐树的形态特征,融入师生活动,顺序由早到晚、由静到动,既展现了校园景色的变化,又传递了青春的活力,是一篇“有温度、有画面”的校园景物描写范例!

范文二:《教学楼前的紫藤萝》

春天来了,教学楼前的紫藤萝开花了。一串串紫色的花穗垂下来,像瀑布一样挂在架子上,远远望去,像一片紫色的云霞。花瓣是淡紫色的,中间藏着黄色的花蕊,蜜蜂和蝴蝶围着它们转,忙着采蜜。(批注:开篇点题,用“紫色花穗”“像瀑布”“像云霞”等比喻,抓住紫藤萝“垂坠”“紫色”的特征,结合“蜜蜂蝴蝶采蜜”的动态描写,展现春日的生机,让读者仿佛闻到了花香,看到了热闹的画面。)

早读课上,教室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有的同学捧着书本站在紫藤萝下背诵,声音清脆悦耳;有的小组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偶尔传来争论声,却又很快安静下来。李老师提着水壶过来浇水,水珠落在花瓣上,像珍珠一样滚动,折射出七彩的光。(批注:插入早读场景,用“同学背诵”“小组讨论”“老师浇水”等活动,结合“水珠像珍珠”的细节,体现校园学习的专注与老师的细心,让静态的紫藤萝与动态的校园生活交融,使景物描写更有“生活气息”。)

午后,阳光透过紫藤萝的叶子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值日生拿着扫帚扫地,扫起的灰尘在阳光下跳舞;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跑过来,伸手摸了摸花穗,笑着跑开了。紫藤萝轻轻摇晃,仿佛在和他们打招呼。(批注:用“午后光影”“值日生扫地”“小朋友摸花穗”的场景,展现校园生活的平凡与美好,通过“紫藤萝摇晃”的拟人化描写,传递出景物的灵动与亲切,让“校园一景”成了师生共同拥有的温暖记忆。)

【点评】:这篇片段围绕“教学楼前的紫藤萝”展开,选取春天、早读、午后三个时段,抓住紫藤萝的特征,融入师生活动,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静到动,既展现了景物的美感,又传递了校园的温情,是一篇“有细节、有情感”的景物描写佳作!

写作实践二

你留意过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OO字。

提示:

1.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框”,只描写“画框”内的风景,也可以将视野扩大至窗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2.可以根据窗口所处的位置、高度,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视角,再辅以其他角度灵活描写。还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3.可以围绕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点,给景物描写定一个基调,如美丽、欢乐、忙碌等,描写时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写作实践二范文两篇

范文一:《窗外的晨光》

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窗户,我揉着眼睛走到窗边,玻璃上还凝着些水汽,像给世界蒙了层薄纱。(开篇以嗅觉“桂香”和视觉“水汽”切入,迅速营造清晨的湿润氛围,自然引出窗外景象,引发读者共鸣。)

近处阳台的三角梅攀着栏杆,花瓣上坠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一照,像撒了把碎钻。旁边的薄荷叶子上也挂着水珠,风一吹,叶子轻轻摇晃,露珠便滚落下来,砸在花盆里,“叮”的一声,清脆得很。(近景聚焦阳台植物,用“碎钻”比喻露珠,生动凸显其光泽;“叮”的声响调动听觉,让静态的植物有了动态的生机,细节描写细腻传神。)

远处的街道渐渐热闹起来。穿校服的小女孩蹦跳着走过,书包带子滑到胳膊肘,她赶紧拽上去,头发随着动作甩来甩去;一位老爷爷沿着跑道慢跑,步伐稳健,额头上沁出汗珠,却依然坚持;早餐摊的老板正忙着炸油条,热腾腾的香气飘过来,混着豆浆的甜味,让人忍不住咽口水。(中景选取典型人物:学生、老人、摊主,用“蹦跳”“拽书包带”“慢跑”“炸油条”等动作细节,还原生活场景,传递出温暖的烟火气;嗅觉“油条香”“豆浆甜”的加入,让画面更具代入感。)

天空中的云被染成了淡粉色,像被揉皱的绸缎,太阳慢慢升起,光线越来越亮,把整个世界都照亮了。窗外的树影在地上晃动,偶尔有几只麻雀停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讨论这美好的早晨。(远景描写天空与树木,用“淡粉色绸缎”比喻朝霞,色彩柔和;“晃动的树影”“麻雀叫声”赋予静态景物动态,拓展画面层次,让晨光下的世界更显辽阔。)

我望着窗外的这一切,心里暖暖的。原来最动人的风景,不是什么名山大川,而是这everyday的烟火气,是人们努力生活的模样,是自然馈赠的美好。(结尾直抒胸臆,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融合,升华主题——平凡生活中的温暖才是最珍贵的,情感真挚动人。)

【点评】:这篇范文以清晨窗外为切入点,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展开描写,细节丰富如“露珠砸在花盆里的‘叮’声”“小女孩拽书包带的动作”,既展现了自然的清新之美,又捕捉到了人间烟火的温度。多种感官的调动(视、听、嗅)和动态静态的结合,让画面鲜活灵动;结尾的情感升华更是点睛之笔,读来令人心生暖意。

范文二:《雨中的窗外》

雨丝像牛毛似的斜织着,我趴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的一切都被雨水浸湿。(开篇用“牛毛”比喻雨丝,形象写出雨的细密,直接点出“雨中窗外”的主题,瞬间将读者带入rainy day的氛围。)

近处的梧桐叶被雨水洗得发亮,每一片叶子都像一块翡翠,脉络清晰可见。风一吹,叶子便簌簌落下,有的落在窗台上,有的飘向街道,像一只只绿色的蝴蝶。(近景聚焦梧桐叶,用“翡翠”比喻雨后叶子,突出其鲜亮质感;“簌簌落下”“像绿色蝴蝶”的动态描写,让静态的树叶有了灵动的生命力,画面感极强。)

街道上的积水映着路灯的光,像撒了一把碎银,偶尔有车辆驶过,溅起小小的水花,打破这静谧。行人撑着伞,伞面是各种颜色:红的像火,蓝的像海,绿的像草,在雨中形成一道道移动的彩虹。(中景描写街道场景,积水倒影(视觉)、车辆水花(动态)、彩色雨伞(色彩),多角度展现雨中城市的独特风貌;“碎银”“彩虹”的比喻,让普通场景变得诗意盎然。)

远处的楼房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像披了一层薄纱,显得格外朦胧。偶尔有一阵风吹过,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的香味,钻进窗户里。(远景描写楼房,用“薄纱”比喻雨雾,营造出朦胧的美感;嗅觉“泥土气息”“青草香”的加入,让描写更立体,仿佛能闻到雨后的清新。)

我望着窗外的雨,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也是这样的雨天,我和奶奶一起坐在沙发上,她给我煮姜茶,说:“喝点热的,别着凉。”如今奶奶已经不在了,但那杯姜茶的温暖,却一直留在记忆里。(插入回忆片段,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联结,使文章有了情感的依托——雨不仅是天气现象,更是触发思念的媒介,情感真挚动人。)

雨还在下,窗外的世界依旧美丽。或许,最美的风景,就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让你想起那些温暖的人和事,让你懂得珍惜。(结尾以“最美风景”点题,将眼前的雨景与记忆中的温暖结合,深化主题——风景的意义不仅在于视觉享受,更在于它承载的情感与回忆,余韵悠长。)

【点评】:这篇范文以雨天窗外为核心,通过“近—中—远”的层次和“视、听、嗅”的多感官描写,构建了一个生动的雨中世界。插入回忆的情节,让文章避免了单纯写景的空洞,情景交融间流露出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珍惜。无论是景物的刻画还是情感的流露,都体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与共情能力,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抒情文。

写作实践三

“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炊烟袅袅的乡村田园,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水光潋滟的江河湖泊,巍峨壮观的山岳峰峦——中国大地到处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地方,自拟题目,描写此地的某处风景。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抓住所选景物的独特之处进行描写,注意突出所选景物的地域特色。

2.除了自然风景,还可以融入相关的历史、传说、典故等人文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意蕴。

3.要把对此地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作实践三范文两篇

范文一:《外婆家的菜园》

暑假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往外婆家跑。推开院门,最先扑入眼帘的就是那片菜园——方方正正的一块地,被外婆打理得井井有条,像一块绣在地上的绿锦缎。(开篇点题,用“绿锦缎”比喻菜园,形象生动,引出下文对菜园的描写。)

春天的菜园是最热闹的。外婆把种子撒进土里,没几天就冒出了嫩芽。油菜花率先开了,金黄的花瓣挤挤挨挨,像给大地铺了层金毯。蜜蜂嗡嗡地飞着,在花丛中穿梭,沾满了花粉的腿一颤一颤的,可爱极了。旁边的小葱也不甘示弱,长得齐刷刷的,像一群穿着绿军装的小士兵。(春天景物描写,用“金毯”比喻油菜花田,“绿军装的小士兵”比喻小葱,生动形象;蜜蜂的动作细节,增加画面感。)

夏天来了,菜园变成了绿色的海洋。黄瓜藤顺着竹架往上爬,开出黄色的小花,没过多久就结出了长长的黄瓜,有的直挺挺地挂在藤上,有的偷偷藏在叶子后面,像在和人们捉迷藏。丝瓜藤就更调皮了,从墙头垂下来,像绿色的瀑布,上面还挂着几个弯弯曲曲的丝瓜,像一个个小月牙。茄子也成熟了,紫莹莹的,圆滚滚的,像一个个小皮球。蝉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声音洪亮,像是在给菜园的丰收唱赞歌。(夏天景物描写,用“绿色的海洋”概括整体,“绿色的瀑布”比喻丝瓜藤,“小月牙”“小皮球”比喻丝瓜和茄子,比喻贴切;蝉鸣的听觉描写,烘托热闹气氛。)

秋天是菜园的收获季节。外婆拿着篮子走进菜园,摘下一个又一个南瓜,大的像篮球,小的像拳头,表皮上还带着一层白霜,摸起来硬邦邦的。辣椒也红了,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有的甚至把枝条压得弯下了腰。白菜长得特别壮实,叶片层层叠叠,像一朵朵盛开的绿莲花。外婆笑着对我说:“这些都是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比市场上的新鲜多了!”(秋天景物描写,用“篮球”“拳头”比喻南瓜大小,“小灯笼”比喻红辣椒,“绿莲花”比喻白菜,具体可感;外婆的话融入生活气息,体现劳动的喜悦。)

冬天到了,菜园变得安静了。地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雪,像给菜园盖了床白色的被子。只有外婆种的青菜还倔强地长着,叶片上积着雪,像戴了顶小白帽。外婆会定期给菜园施肥,她说:“冬天养好地,明年才能有好收成。”(冬天景物描写,用“白色的被子”比喻积雪,“小白帽”比喻青菜上的雪,拟人化描写,表现青菜的顽强;外婆的话体现她的勤劳和对土地的深情。)

每次离开外婆家,我都会回头看一眼菜园。那里有外婆的汗水,有我的童年,有我对乡村生活的眷恋。那片菜园,就像一首田园诗,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结尾抒情,将菜园与外婆、童年、乡村生活联系起来,情感真挚,升华主题。)

【点评】:这篇范文以“外婆家的菜园”为线索,按四季顺序描写,抓住了菜园在不同季节的独特景色,细节丰富,充满生活气息。文中融入外婆的劳动和话语,使景物有了情感的温度,体现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是一篇优秀的乡村风景散文。

范文二:《老街的黄昏》

每天放学,我总爱绕到老街转一圈。尤其是黄昏时分,老街像被施了魔法,变得温柔而神秘。(开篇点题,用“温柔而神秘”形容老街黄昏,吸引读者兴趣。)

老街的路面是用青石板铺成的,有些地方已经被磨得发亮,像一面面镜子,反射着夕阳的金色光芒。两旁的骑楼古色古香,木柱上刻着斑驳的字迹,像是岁月留下的皱纹。骑楼下面是一家家老店铺:裁缝店的门口挂着几件做好的衣服,花布衫、牛仔裤,样式虽然简单,却透着一种质朴的美;茶馆里飘出淡淡的茶香,几位老茶客坐在桌前,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声音不大,却很亲切;糖画摊的师傅正忙活着,用勺子舀起融化的糖稀,在案板上画出各种形状,有小兔子、小狗,还有孙悟空,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瞪得圆圆的,等着拿到自己的糖画。(老街的环境描写,用“镜子”比喻青石板路,“岁月的皱纹”比喻木柱上的字迹,形象生动;店铺的细节描写,如裁缝店的花布衫、茶馆的茶香、糖画摊的师傅,展现了老街的生活气息。)

黄昏的阳光像蜂蜜一样浓稠,把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染成了金色。骑楼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条条黑色的丝带,缠绕在街道两旁。远处传来卖报人的吆喝声:“晚报!晚报!”声音沙哑却有力,打破了老街的宁静。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从茶馆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杯茶,慢悠悠地走在街上,他的背影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边,显得格外慈祥。(环境描写,用“蜂蜜”比喻夕阳的光线,“黑色的丝带”比喻骑楼影子,比喻新颖;卖报人的吆喝声和老人的背影,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人情味。)

老街里流传着许多故事。据说以前的茶馆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吟诗作赋,谈论国家大事。有一位诗人,经常坐在茶馆的角落里,写着关于老街的诗,后来他的诗被收录在一本诗集里,成为了老街的文化符号。还有那位裁缝师傅,他做了几十年的衣服,见证了多少人的成长,从当年的小孩到现在的大人,都穿过他做的衣服。这些故事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老街的每一个角落,让老街变得更加有内涵。(融入历史传说,茶馆的故事和裁缝师傅的经历,增加了老街的文化底蕴,使景物有了历史的深度。)

黄昏渐渐深了,夕阳慢慢沉下去,老街的灯光一盏接一盏地亮了起来。裁缝店的灯泡发出微弱的光,照在花布衫上,显得更加鲜艳;茶馆里的灯泡发出黄色的光,照在茶客们的脸上,显得更加温和;糖画摊的灯泡发出红色的光,照在糖画上,显得更加诱人。我站在老街口,望着这一切,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老街虽然古老,却充满了生机;虽然平凡,却有着独特的魅力。(结尾描写黄昏的灯光,用“微弱的光”“黄色的光”“红色的光”分别对应裁缝店、茶馆、糖画摊,细节丰富;最后抒情,表达对老街的喜爱和赞美,情感真挚。)

【点评】:这篇范文以“老街的黄昏”为背景,通过细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老街的独特风貌。文中融入了茶馆的故事和裁缝师傅的经历,增加了文化底蕴,使景物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有了历史的温度。语言朴实而有韵味,符合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是一篇优秀的城市风景散文。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