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如川,贯通方能奔流不息;语意似链,衔接才可熠熠生辉。第四单元引领我们探寻文字背后的脉络艺术——我们追随朱自清凝望父亲蹒跚的《背影》,感悟细节串联的深情;陪伴茅盾礼赞西北高原的《白杨礼赞》,领会托物言志的层层递进;与严文井、罗素共探生命本质,品味哲理思辨的逻辑演进;更在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中,感受闲笔不闲、形散神聚的散文至境。
让我们暂时放下辞藻的堆砌,真正去审视句与句的呼应,段与段的承接,体会思想如何通过语言的桥梁完成表达。这种能力,将成为你们突破写作瓶颈的通关密钥,成为让文字产生共鸣的传声艺术。期待你们以逻辑编织经纬,以情感熔铸衔接,在起承转合中构建完整,在前后呼应中深化主题。愿你们用匠心打磨文字的榫卯,让每一个观点、每一缕情思、每一种感悟,都能在严谨而灵动的衔接中获得最有力的表达。
写作任务
(22-23八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
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如《背影》;或托物言志,如《白杨礼赞》;或哲理思辨,如《散文二篇》或写景抒情,如《昆明的雨》,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生活中,有哪些人、事、景、物,给了你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请你根据课内所学,自拟题目,写一篇散文。
①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语言连贯,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校名、人名等;
③不少于600字。
作文导写
1.审题立意指导。
①文体特征:必须写成散文——形散神聚,重在真情实感与个性表达
②内容范畴:选择一个人、一件事、一处景或一个物作为载体
③核心任务:通过具体描写,展现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同时注意紧扣”语言要连贯“的作文练习目的。
④语言连贯核心技巧
神先行:审题立意,围绕一个中心,保证话题前后统一。
线穿珠:选材谋篇:用清晰的顺序组织典型材料,保证结构有序。
针密缝:用关联词、过渡句和提示性语句巧妙衔接,保证语句通顺。
2.思路点拨指导。
①写人记事类:通过特定场景中的细节(如《背影》中的攀爬月台),展现深挚情感。
②托物言志类:选取有象征意义的物(如白杨),由外而内挖掘精神品质。
③哲理思辨类:从日常现象出发,升华至生命、时间等永恒命题的思考
④写景抒情类: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如昆明的雨),融情于景
写作思路
【思路1】托物言志类 · 模仿《白杨礼赞》
核心要领: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事物,最终升华到精神品质
思路示例:
①《小草礼赞》
观察起点:墙缝、砖隙、路边随处可见的小草
层层深入:纤细却坚韧的茎叶→深扎的根系→“野火烧不尽”的生命力
精神升华:平凡中的顽强,卑微中的尊严
连贯技巧:按“看见→细察→沉思→感悟”顺序自然推进
②《路灯》
观察起点:默默站立,夜幕降临准时亮起
层层深入:照亮他人前路→自身伫立黑暗→风雨无阻的坚守
精神升华:奉献者总是在不为人知处发光
连贯技巧:时间顺序(黄昏→夜晚→黎明)贯穿全文
【思路2】写人记事类 · 模仿《背影》
核心要领:通过典型细节和特定场景表现深情,避免直抒胸臆
思路示例:
《那双布满老茧的手》
核心细节:一双粗糙、皲裂的手
场景聚焦:递东西时的迟疑(怕扎到人)、洗手时的费力
情感表达:不写“爱”,写这双手如何撑起一个家
连贯技巧:以“手”为线索,串联不同生活场景
《一声咳嗽》
核心细节:深夜里压抑的咳嗽声
场景聚焦:门缝下的灯光、蹑手蹑脚的脚步、捂嘴的闷响
情感表达:爱是深夜里的不忍打扰
连贯技巧:以“声音”为线索,由听觉引发联想
【思路3】写景抒情类 · 模仿《昆明的雨》
核心要领: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营造沉浸式体验
思路示例:
《故乡的炊烟》
视觉:青灰色烟柱袅袅升起
嗅觉:夹杂着柴火香、饭菜香
听觉:灶膛里噼啪作响、母亲呼唤
情感:炊烟升起处,便是家方向
连贯技巧:按“远望→近观→沉浸”的空间顺序描写
《校园的梧桐》
春秋:新绿萌发→书声相伴
盛夏:浓荫如盖→蝉鸣阵阵
深秋:落叶纷飞→思绪万千
情感:四季轮回,成长有痕
连贯技巧:以季节变换为明线,成长感悟为暗线
【思路4】哲理思辨类 · 模仿《散文二篇》
核心要领:从具体现象出发,走向抽象思考
思路示例:
《河流的启示》
现象:遇石绕行、遇渊成瀑、终归大海
思考:柔软与坚韧、曲折与向前
哲理:真正的力量是顺应中的坚持
连贯技巧:循着水流方向,自然生发感悟
《影子的辩证法》
现象:光越强影越深、你动它也动
思考:明暗相生、如影随形
哲理:接受阴影才是完整的人生
连贯技巧:从日常观察(阳光下)到哲学思考
模板总结
一、写人记事类·《背影》式模板
【开头】线索切入(约100字)
开篇明确一个具体物件、动作或场景作为全文情感线索,通过特定时空定位,奠定含蓄深沉的感情基调。
示例: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中间】细节显情(约450字)
1. 典型细节特写
聚焦核心线索,用慢镜头分解动作或特写特征,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特质,为情感抒发奠定基础。
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2. 情感暗流涌动
延续线索描写,通过"我"的观察视角,展现人物完成相关行为的过程,内心感动却克制表达,让情感自然流淌。
课文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 瞬间心灵震颤
情感达到高潮。通过人物完成动作后的反应与"我"的强烈内心触动形成对比,将深挚情感推向顶点。
示例: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结尾】永恒回响(约150字)
结尾再次扣住核心线索,通过现在的感悟或新的发现,将瞬间感动升华为永恒记忆,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示例: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二、托物言志类·《白杨礼赞》式模板
【开头】直抒胸臆(约100字)
开篇即点明歌咏对象,用强烈的情感定调。通过对比或场景铺垫,突出物的不平凡,奠定赞美基调。
例: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中间】由形到神(约450字)
1. 外在特征描绘
抓住景物特点,调到多种感官和角度区观察和描写景物。
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
2. 内在品格刻画
由外形深入内在精神。描绘其在严酷环境中的表现,运用拟人手法凸显其顽强、不屈不挠的品格,为象征做铺垫。
例: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3. 精神象征升华
运用一连串的反问句,由树及人,自然过渡到象征意义。点明其象征的群体和精神,使文章主题得到深化和升华。
例:难道你不觉得它像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结尾】时代呼应(约150字)
结尾掷地有声,呼应开头。通过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情情感,将赞美之情推向高潮。
例:让那些看不起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