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法点拨:八大对比技巧,让文章“出彩”
“对比”是中考作文中极具表现力的写作手法,核心是通过“差异对照”凸显人物特点、深化主题思想、增强情感张力。掌握以下八种实用技巧,可让文章从“平淡叙述”升级为“亮点突出”:
1. 人物外貌对比:直观塑造,让形象初显
方法解析:通过不同人物在容貌、衣着、体态等外在特征上的差异进行对照,利用视觉上的鲜明反差,快速给读者留下对人物的初步印象,为后续展现人物性格、命运等奠定基础。
运用例子:写“街头的两个艺人”,可对比“左边的艺人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中的二胡擦得锃亮”与“右边的艺人穿着打补丁的旧外套,头发乱糟糟的,乐器上积着一层薄灰”。通过外貌的对比,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两人不同的生活状态或精神面貌。
2. 人物性格对比:深层刻画,让形象立体
方法解析:将不同人物在对待同一事物或处境时,所展现出的性情、态度等内在特征进行对照,凸显人物性格的差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避免扁平化。
运用例子:写“班级里的两位同学面对困难”,可对比“小明遇到难题就唉声叹气,扔下文具盒说‘我不做了’”与“小红遇到难题,会先皱着眉思考,然后拿出草稿纸,一笔一画地尝试解题,嘴里还念叨‘再试一次,肯定能行’”。通过性格对比,鲜明展现出“畏难”与“坚韧”两种不同的性格。
3. 人物行为对比:动态展现,让形象鲜活
方法解析:聚焦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行为表现,通过不同行为的对照,展现人物的价值观、处事方式等,使人物形象在动态的事件发展中更鲜活、可感。
运用例子:写“公交车上的让座场景”,可对比“年轻小伙看到老人上车,立刻低头玩手机,假装没看见”与“小学生看到老人,马上站起来,脆生生地说‘爷爷,您坐这儿’”。通过行为对比,清晰呈现出不同人的道德素养与行为选择。
4. 场景氛围对比:烘托情感,让意境浓厚
方法解析:把不同时间、空间下的场景氛围(如热闹与冷清、欢快与悲伤、繁华与破败等)进行对照,借助场景氛围的差异,烘托出相应的情感,营造出更浓厚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运用例子:写“过年时的家乡”,可对比“三十晚上,家里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笑声不断”与“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只剩下我和爷爷奶奶,冷冷清清,只有电视里的节目声在回荡”。通过“热闹”与“冷清”的场景氛围对比,烘托出对家人团聚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 事件结果对比:凸显主旨,让观点清晰
方法解析:将两件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件及其最终结果放在一起对照,通过结果的差异,直观地凸显出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或观点,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运用例子:写“关于坚持的故事”,可对比“小李学画画,画了几天觉得没进步就放弃了,最后什么也没学成”与“小王学画画,坚持每天练习,遇到困难也不退缩,一年后在学校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通过事件结果对比,“坚持才能成功”的主旨一目了然。
6. 情感态度对比:深化体验,让共鸣深刻
方法解析:通过“同一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态度”或“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情感态度差异”进行对照,展现情感态度的变化或冲突,让读者能深入体会到情感态度背后的原因,增强文章的情感厚度与共鸣感。
运用例子:写“我对老家旧屋的情感”,可对比“小时候觉得旧屋又破又暗,总想着离开”与“现在每次回到旧屋,看着熟悉的陈设,心里就充满了温暖与怀念”。通过情感态度对比,体现出对旧屋、对故乡情感的变化与深化。
7. 时空变化对比:展现发展,让主题深刻
方法解析:将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如过去与现在、古代与现代)或不同空间(如此地与彼地、国内与国外)的状况进行对照,展现出对象的发展变化或差异,进而深化文章关于发展、变迁等方面的主题。
运用例子:写“家乡的小河”,可对比“十年前,小河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游来游去,岸边还有人洗衣洗菜”与“现在,小河变得浑浊,水面漂浮着垃圾,再也看不到小鱼,岸边也冷冷清清”。通过时空变化对比,展现出家乡环境的变化,引发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8. 虚实结合对比:拓展维度,让想象丰富
方法解析:将现实存在的事物(实)与想象、回忆、梦境等非现实的内容(虚)进行对照,拓展文章的表现维度,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运用例子:写“对未来的憧憬”,可对比“现实中,我每天在教室里认真学习,为了理想努力拼搏”与“想象中,我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探索未知的世界”。通过虚实对比,展现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为了梦想奋斗的现实状态。
二、教材示例:从课文中学习“标杆对比”
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让文章更具深度,我们可拆解技巧,转化为写作能力:
1. 老舍《济南的冬天》——时空变化对比,凸显地域特点
原文片段:“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技巧解析:作者将“北平的多风”“伦敦的多雾”“热带的毒日”(不同空间的冬天景象)与“济南的温晴”进行时空变化对比,通过不同地域冬天的气候差异,鲜明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让读者能快速感知济南冬天的独特魅力,也为后文具体描写济南的山、水等做了铺垫。
可借鉴方向:写“景物、地域特色”类作文时,可通过不同场景(地域、环境)的对比凸显核心对象。比如写“家乡的小河”,可对比“城市里被污染、散发异味的河流”与“家乡清澈见底、能看见小鱼嬉戏的小河”,用“污浊与清澈”的对比,突出家乡小河的纯净与美好。
2.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场景氛围与情感态度对比,展现童年体验
原文片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技巧解析:作者将“百草园的热闹有趣”(场景氛围)与“三味书屋的安静压抑”(场景氛围)进行对比,同时融入“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情感态度)与“在三味书屋的拘束乏味”(情感态度)的对比。通过“菜畦、皂荚树、蝉鸣”与“花坛、腊梅花、静悄悄的”的场景差异,以及“自由玩耍”与“规矩读书”的情感差异,清晰展现了童年对“自然乐趣”与“刻板学习”的不同体验,深化了文章主题。
可借鉴方向:写“成长、回忆”类作文时,可通过场景与情感的双重对比。比如写“童年的玩具熊”,可对比“小时候每天抱着玩具熊睡觉,把秘密都告诉它”与“现在玩具熊放在柜子顶层,只有整理房间时才会想起它”,用“亲密与疏远”的场景、情感对比,展现“成长中对童年的怀念”。
3. 莫怀戚《散步》——人物行为与情感态度对比,凸显家庭责任
原文片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技巧解析:作者通过“母亲习惯听从儿子”“儿子习惯听从父亲”“妻子习惯听从‘我’”的人物行为对比,以及“我”在面对选择时“想两全又不能,想拆散又不愿”的情感态度变化,凸显出“我”在家庭中的“中间角色”——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承担起平衡家庭的责任。这种对比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让“我”的责任感自然流露,人物形象更立体,主题更深刻。
可借鉴方向:写“家庭、责任”类作文时,可通过人物行为对比凸显核心角色。比如写“妈妈的一天”,可对比“妈妈对奶奶的耐心照顾(帮奶奶梳头、读报纸)”与“对我的严格要求(督促我写作业、检查错题)”,用“耐心与严格”的行为对比,展现妈妈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与付出。
三、实战演练:运用对比,补写片段
请根据以下主题与开头,运用至少一种对比技巧,补写作文片段(任选1个主题):
主题1:《那一刻,我懂了》
开头:“以前我总觉得妈妈很‘抠门’——给我买衣服要选打折的,买菜要和摊主讨价还价,可那天我发现,她对自己‘抠门’,对我却很‘大方’。”
主题2:《校园里的那棵老樟树》
开头:“校园里的老樟树,夏天和冬天简直是两个模样。夏天时,它是同学们的‘避暑天堂’,冬天时,却成了无人问津的‘孤单树’。”
主题3:《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收获》
开头:“那次运动会的800米赛跑,我和同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为了赢,偷偷抄了近道;我虽然跑得慢,却坚持跑完了全程。”
四、成文展示及赏析:对比手法的完整运用
例文1:《那一刻,我懂了》
以前我总觉得妈妈很“抠门”——给我买衣服要选打折的,买菜要和摊主讨价还价,就连家里的灯,没人时总会立刻关掉。我常抱怨:“妈妈,我们又不是没钱,别这么省了!”可她总笑着说:“钱要花在刀刃上。”我不懂“刀刃”是什么,直到那天,我才明白妈妈的“抠门”里藏着的爱。
上周我生日前,妈妈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我说:“想要一双新的运动鞋,班里同学都穿那个牌子的。”妈妈没说话,只是摸了摸我的头。生日那天,我放学回家,看见桌上放着一个崭新的鞋盒,正是我想要的那双鞋。我惊喜地拆开,却发现妈妈的手上贴着创可贴。追问下才知道,为了给我买鞋,她接了额外的兼职,帮人做手工活,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手指被针线扎破了好几处。
晚上吃饭时,我看见妈妈把昨天的剩菜热了热,就着一碗白米饭吃得很香。我想起自己的新鞋,再看看妈妈碗里的剩菜,心里一阵发酸。以前我觉得她“抠门”,是因为她总在自己身上省钱,买件几十块的衣服都要犹豫很久;可对我,她从不含糊,报兴趣班、买学习资料,只要是对我好的,她都“大方”得很。
那一刻,我看着妈妈眼角的细纹和手上的创可贴,突然懂了她那句“钱要花在刀刃上”——我就是她的“刀刃”,她把所有的“大方”都给了我,把“抠门”留给了自己。原来,妈妈的爱,就藏在这“抠门”与“大方”的对比里,那么朴实,又那么动人。
赏析:文章运用“人物行为对比”与“情感态度对比”,将妈妈对自己的“抠门”和对“我”的“大方”进行对照,通过“买鞋”“吃剩菜”等具体事件,清晰展现妈妈的形象,也让“我”从“抱怨”到“懂得”的情感变化自然流露。对比手法的运用,让母爱不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通过鲜明的差异,变得真实可感,容易引发读者对母爱的共鸣,符合中考作文“情感真挚、主题突出”的要求。
例文2:《校园里的那棵老樟树》
校园里的老樟树,夏天和冬天简直是两个模样。夏天时,它是同学们的“避暑天堂”,浓密的枝叶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把毒辣的阳光挡在外面。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像小鸟一样涌向樟树下,有的靠着树干聊天,有的坐在树根旁刷题,还有的干脆躺在草地上,听着蝉鸣,享受着难得的清凉。樟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像是在为我们伴奏,整个树下充满了欢声笑语。
可到了冬天,老樟树仿佛变了个人。树叶落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曾经热闹的树下,变得冷冷清清,偶尔有同学路过,也只是匆匆一瞥,就裹紧衣服跑开了。有一次我值日,很晚才离开学校,经过老樟树时,看见它孤零零地立在操场边,枝丫在暮色里投下瘦长的影子,像个被遗忘的老人。我心里忽然有点不是滋味。
后来春天来了,我又看到了熟悉的景象:老樟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没过多久,就又变得枝繁叶茂。课间,同学们又聚在树下,笑声又响了起来。我这才发现,老樟树就像我们的校园生活,有热闹的时候,也有冷清的时候,但不管怎样,它都在那里,默默陪着我们。
夏天的热闹与冬天的冷清,老樟树用自己的四季变化,对比出校园生活的不同模样。可无论是“绿伞下的欢笑”,还是“寒风中的孤寂”,都是它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成长,有欢笑,也有落寞,但每一段时光,都值得被记住。因为正是这些对比鲜明的片段,拼凑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青春。
赏析:文章运用“场景氛围对比”与“情感态度对比”,将老樟树“夏天的热闹”与“冬天的冷清”进行对照,同时融入“我”从“喜欢夏天的樟树”到“怜惜冬天的樟树”再到“理解樟树的陪伴”的情感变化。通过老樟树的四季,巧妙关联到校园生活与成长,让对比不再局限于景物本身,而是深化到对生活与成长的思考。语言生动形象,场景描写细腻,对比手法的运用让文章主旨更有深度,符合中考作文“立意深刻、语言优美”的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