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实践一
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个少年学生,你已经有了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写一段自我介绍,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也说说自己对未来的想法。300字左右。
提示:
1.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和含义,写清楚自己的出生日期、出生地等基本信息。
2.选取自己生活经历中的重要事情,体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
3.写完后与家人、朋友交流,并请大家提出修改建议。
写作实践一范文两篇
范文一:《我叫林小夏》
大家好,我是林小夏,2009年7月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小镇,名字是爷爷取的——“夏”是因为我夏天出生,像小树苗一样蓬勃生长;“林”是家族辈分,也寓意扎根大地。今年13岁,已经是初中生了,喜欢画画和骑自行车。(批注:开篇直接点题,用“爷爷取的名”体现家庭温暖,清晰解释名字含义,同时交代出生日期、地点等基本信息,符合“介绍自己名字由来和含义”的提示要求。)
小学三年级时学骑自行车,第一次上车就摔了个屁股蹲,膝盖擦破了皮,疼得我眼泪直流。我抹着眼泪要放弃,爸爸蹲下来握着我的手说:“小夏,骑车就像爬楼梯,一步一步来,摔倒了再站起来。”后来每天放学练半小时,终于学会了!现在我能骑着车穿过窄窄的巷子,风吹过耳边,像在唱欢快的歌。(批注:选取“学骑自行车”这一典型生活事件,用“摔屁股蹲”“爸爸鼓励”等细节,生动展现“坚持”的性格特点,符合“选取重要事情体现性格”的提示要求。)
未来的我想成为一名画家,想把看到的美好都画下来——江南的雨巷、校园的梧桐树,还有妈妈做饭时冒出的热气。我要用画笔记录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批注:联系兴趣爱好,表达对未来的想法,既符合“说说对未来的想法”的提示,又通过“画美好事物”传递积极态度,升华主题。)
【点评】:这篇自我介绍用名字串联经历,从小事中见性格,真实又生动,很好地示范了“自我介绍”的方法!
范文二:《我是陈思宇》
大家好,我是陈思宇,2010年12月出生在城市里,名字是爸爸妈妈取的——“思”代表思考,“宇”代表宇宙,他们希望我对世界充满好奇。我现在是初二学生,喜欢做科学实验和读科幻小说。(批注:开篇介绍名字含义,体现父母期望,同时交代出生信息,符合“介绍自己名字由来和含义”的提示要求。)
去年学校科技节,我做了个“太阳能小车”模型。一开始齿轮总是卡住,车子动不了,我急得直跺脚。后来请教科学老师,才发现是齿轮大小没匹配好。修改后,小车终于动了!那天我高兴得跳起来,觉得科学真神奇。(批注:选取“做太阳能小车”这一典型事件,用“齿轮卡住”“请教老师”“修改成功”等细节,展现“探究精神”和“不怕困难”的性格,符合“选取重要事情体现性格”的提示要求。)
未来的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研究新能源,让汽车不用汽油也能跑,让地球更干净。我要像居里夫人那样,用知识和汗水改变世界。(批注:联系兴趣爱好,表达未来理想,既符合“说说对未来的想法”的提示,又通过“引用名人”增强说服力,传递正能量。)
【点评】:这篇自我介绍以兴趣为线索,事件突出个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一篇不错的范文!
写作实践二
你和家人朝夕相处,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提示:
1.与你要写的家人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
2.既要有概括性的介绍,也要选择几个重要事件,描写言行细节,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3.写完后给传主看一看或读给他听,听听他的意见,作些修改。
写作实践二范文两篇
范文一:《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叫李国强,今年72岁,是位退休老教师。他个子不高,背微驼,但眼睛总像星星一样亮,最大的爱好是种花——阳台摆满月季、茉莉,还有几盆“胖嘟嘟”的多肉。(批注:开篇用“退休老教师”“种花”等关键信息完成“概括性介绍”,符合“深入了解经历”的要求。“眼睛像星星”“胖嘟嘟的多肉”等细节,让爷爷的形象更鲜活,像身边的长辈。)
爷爷年轻时在村小教书三十年。那时教室是土坯房,桌椅是旧木板钉的,他却从不抱怨。有次班里小明因家贫交不上学费,爷爷悄悄用自己的工资替他交,还常带馒头给他吃。如今小明成了工程师,每次回村必去看爷爷,说:“李老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批注:选取“资助贫困学生”这一典型事件,用“土坯房”“旧木板桌椅”等细节还原艰苦环境,用“悄悄用自己的工资”“带馒头”等细节体现爷爷的善良与责任心。通过小明的反馈,凸显爷爷对学生的影响,让“教书育人”的特点更立体。)
退休后,爷爷把全部心思扑在种花上。每天清晨,他拿着喷壶、剪刀在阳台忙活:给月季剪枯枝,给茉莉浇透水,还会对着花轻声说:“小花啊,要乖乖长大哟。”我曾问他为何爱种花,爷爷笑着摸我的头:“花和人一样,你真心待它,它才会给你惊喜。就像做人,要肯付出,才能有收获。”(批注:聚焦“种花”这一退休生活重点,用“拿喷壶、剪刀”“轻声说话”等细节表现爷爷的用心。通过爷爷的话“花和人一样,要肯付出”,提炼出爷爷的人生哲理,让人物形象更有深度,也呼应了前文“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去年冬天,爷爷的茉莉花被冻得蔫了叶。他心疼得不行,每天把它搬进卧室,用温水浇根,还盖了块小毛毯。过了几天,茉莉竟重新抽芽!爷爷乐得拍手:“太棒了,我的小花醒啦!”那一刻,我忽然懂了:爷爷爱种花,是因为它能教会人坚守与热爱——哪怕历经寒冬,只要不放弃,终会等到花开。(批注:用“搬进卧室”“温水浇根”“盖小毛毯”等细节,表现爷爷对花的珍视与耐心。爷爷“拍手笑”的反应,传递出他对生命的热爱。最后一段抒情,将“种花”与“人生道理”关联,升华主题,让爷爷的形象更令人难忘。)
爷爷虽已古稀,却仍保持着乐观。他常说:“人生如种花,风雨过后,必有芬芳。”这句话像颗种子,种在我的心里。我要像爷爷一样,做个温暖、有担当的人。(批注:结尾用爷爷的话总结品质,呼应前文“种花悟人生”的情节,使文章结构紧凑。通过“我”的想法,表达对爷爷的敬佩与学习之意,让情感真挚自然。)
【点评】:这篇小传以“教书育人”和“种花悟人生”两个核心事件,塑造了一位善良、有责任心、热爱生活的爷爷形象。细节真实动人,爷爷的语言与动作充满个性,是一篇能让学生学会“用事件显品格”的优秀范文!
范文二:《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叫王丽,40岁,是一名儿科医生。她留着利落的短发,戴一副眼镜,笑起来像春风一样温柔。妈妈的工作很忙,常早出晚归,但我从未怪她,因为我懂,她在守护更多孩子的健康。(批注:开篇用“儿科医生”“利落短发”等信息完成“概括性介绍”,符合“深入了解经历”的要求。“笑起来像春风”的比喻,让妈妈的形象更亲切,也暗示了她“温柔”的性格特点。)
去年冬天的深夜,窗外飘着鹅毛大雪,妈妈突然接到医院电话:有个小孩突发高烧需紧急手术。她立刻抓起外套冲出门,我追出去喊:“妈,这么冷的天……”她回头挥挥手:“医院有急诊,我得赶紧去!”那一夜,妈妈直到凌晨三点才回家,我看到她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疲惫,心里酸酸的。(批注:选取“深夜加班”这一典型事件,用“鹅毛大雪”“凌晨三点才回家”等细节表现妈妈工作的辛苦。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心里酸酸的”,体现“我”对妈妈的关心,让事件更有温度,也凸显妈妈“敬业”的特点。)
妈妈不仅工作拼命,更是我最好的老师。每天晚上,无论多累,她都会陪我写作业。她会逐题检查我的错题,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难点,还会举生活中的例子帮我理解。有次我数学考砸了,躲在房间里哭,妈妈轻轻抱住我:“一次失败不算什么,我们一起把错题吃透,下次一定能进步!”在她的鼓励下,我重拾信心,成绩慢慢提高了。(批注:聚焦“辅导学习”这一生活片段,用“逐题检查”“不同颜色笔标注”等细节表现妈妈的耐心。通过妈妈的话语“一次失败不算什么”,体现她“鼓励式教育”的方式,突出了妈妈“温柔且有智慧”的特点。)
妈妈还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年春节,她都会带我去福利院。我们会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帮他们打扫房间,还会送上亲手做的点心。有次我好奇地问:“妈,为什么要来这儿呀?”妈妈擦着玻璃说:“这些爷爷奶奶需要有人陪他们说说话,我们需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听了这话,我觉得妈妈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别人的生活,也温暖了我的心。(批注:选取“去福利院”这一公益事件,用“表演节目”“擦玻璃”“做点心”等细节表现妈妈的爱心。通过妈妈的话“需要有人陪他们说说话”,体现她的社会责任感,让妈妈“善良”的形象更丰满。)
妈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善良。我爱我的妈妈,愿她永远健康快乐!(批注:结尾直抒胸臆,用“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善良”总结妈妈的影响,使文章情感真挚。最后一句祝福,让妈妈的形象更完整,也传递出“我”对妈妈的依赖与爱。)
【点评】:这篇小传通过“深夜加班”“辅导学习”“福利院志愿”三个典型事件,生动刻画了一位敬业、有爱心、温柔的妈妈形象。细节描写真实感人,妈妈的言行充满母爱与责任感,是一篇能让学生学会“用细节显真情”的好范文!
写作实践三
各学科的学习,都会涉及一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值得中华儿女永远铭记。学校拟编辑一部《中华英杰人物谱》,面向全校学生征稿。请你选择自己崇敬或熟悉的一位人物,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传主的资料,理清传主的生平。
2.选择对传主思想个性或人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体现人物的独特魅力。
3.写作完成后在班级进行交流,并根据班级拟定的评价标准,选出大家普遍认可的5——10篇作品,以班级为单位向学校投稿。
写作实践三范文两篇
范文一:《稻田里的守望者——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是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都与稻田相伴,用汗水浇灌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粮食问题的奇迹。(批注:开篇介绍基本生平,符合“搜集资料理清生平”的要求,用“杂交水稻之父”点出身份,吸引读者。)
1960年,我国遭遇严重饥荒,许多人饿死街头。当时还在农校任教的袁隆平,目睹这一切深受触动,决心研究高产水稻。然而,传统观念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无法杂交”,这让他的研究陷入困境。(批注:选取“饥荒触发研究决心”这一背景事件,用“饿死街头”的细节体现研究的必要性,符合“选择影响人生的事件”的要求。)
为了找到杂交水稻的突破口,袁隆平走遍全国各地的稻田,采集野生稻样本。1964年,他在海南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如同黑暗中的一盏灯,让他看到了希望。此后十年,他与团队在田间地头反复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稻苗枯萎、数据偏差、资金短缺……但他从未放弃,常常顶着烈日在稻田里观察,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批注:详细描述“发现不育株”“十年试验”的过程,用“走遍全国”“顶着烈日”等细节表现坚持,用“笔记本上的数据”体现严谨,符合“体现独特魅力”的要求。)
1973年,袁隆平团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亩产达到600公斤,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消息一出,全国轰动。此后,他又不断改良品种,让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如今,杂交水稻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推广,养活了数亿人口。(批注:用“亩产600公斤”“突破1000公斤”等数据体现成果,用“全球推广”“养活数亿人”体现贡献,符合“体现独特魅力”的要求。)
袁隆平一生朴素,常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脚踩一双旧胶鞋。他曾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对科研的痴迷与坚守。(批注:用“洗得发白的衬衫”“旧胶鞋”等细节表现朴素,用“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的名言体现精神,深化人物形象。)
2021年,袁隆平院士逝世,全国人民自发悼念。有人说:“他让我们吃饱了饭,是我们的大恩人。”是的,他用一生的时光,在稻田里种出了希望,种出了中国人的底气。(批注:用“全国悼念”“大恩人”的评价,体现社会影响,总结袁隆平的贡献,升华主题。)
【点评】:这篇小传以“研究杂交水稻”为主线,通过具体事件展现袁隆平的坚持与奉献,细节真实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一篇能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的优秀范文!
范文二:《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批注:开篇介绍基本生平与成就,符合“搜集资料理清生平”的要求,用“首位中国本土科学家”突出地位,吸引读者。)
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全球肆虐,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死亡率极高。当时国内医疗条件有限,急需有效的抗疟药物。屠呦呦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开展抗疟药物研究。(批注:选取“临危受命研究抗疟药物”这一背景事件,用“疟疾肆虐”“死亡率极高”体现研究的紧迫性,符合“选择影响人生的事件”的要求。)
为了找到抗疟成分,屠呦呦团队筛选了2000多个中药方剂,试验了380多种植物。1971年,他们在青蒿提取物中发现抗疟效果显著,但后续试验中,疗效不稳定。屠呦呦并未灰心,她重新查阅古代医书,发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推测可能是高温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批注:详细描述“筛选中药方剂”“发现青蒿素”“查阅古籍改进方法”的过程,用“380多种植物”“《肘后备急方》”等细节体现严谨,用“推测高温破坏成分”体现科学思维,符合“体现独特魅力”的要求。)
于是,她改用乙醚低温提取法,终于在1972年成功分离出青蒿素,这是一种全新的抗疟药物,能有效杀死疟原虫,且副作用极小。此后,青蒿素逐渐走向世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批注:用“乙醚低温提取法”“全新抗疟药物”等细节体现创新,用“挽救数百万生命”体现贡献,符合“体现独特魅力”的要求。)
屠呦呦获奖后,并未沉溺于荣誉,依然专注于科研。她说:“青蒿素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的研发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和祖国的大力支持。”她还将奖金捐出,设立基金用于青年科研人才培养。(批注:用“未沉溺荣誉”“捐出奖金”等细节表现谦逊,用名言体现格局,深化人物形象。)
屠呦呦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之路从无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勇于探索,才能创造奇迹。(批注:结尾总结精神,升华主题,符合“体现独特魅力”的要求。)
【点评】:这篇小传以“发现青蒿素”为主线,通过具体研究过程展现屠呦呦的科学精神,细节丰富,语言流畅,是一篇能让学生学会“用细节显精神”的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