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第二单元“观点要明确”

2025-09-18 16:4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人

写作实践一

好奇,指的是对未知发生兴趣,感到新奇。有人对宇宙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着迷地仰望星空,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反复阅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去追寻这变化的原因……好奇,会促使你发现未知的精彩,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阅读下面论及“好奇”的语句,从表达观点是否清楚的角度进行判断、评价,然后选定其中的一个观点,列出你的作文提纲。

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好奇,有时被毁灭在所谓规范统一、无个性差异的教育之中。

好奇,有健康与不健康、有价值与无价值之分,还有年龄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当然这些区分和差异需要辨别。

好奇,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引人探究复杂的未知领域,但也有可能使人在探究过程中因太执着而迷失自我。

提示:

1.上述语句,有的强调好奇的价值,有的反思好奇心毁灭的原因,还有的辩证分析好奇的正反面作用。理解语句的含义,从中选出你最有感触、有话可说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观点。

2.围绕观点列出提纲,要体现出你的论证思路。

写作事件一范文两篇

写作实践一:好奇主题提纲设计

观点一: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提纲:

1.开篇:以“小时候追着大人问‘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的生活场景切入,点明好奇是探索未知的火种。

2.主体:

名人案例:牛顿因好奇苹果落地,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受“蒸汽顶壶盖”的好奇驱动,改良蒸汽机改变世界。

自身实例:小学时好奇蚂蚁搬家的规律,连续一周观察记录,最终明白“蚂蚁搬家预示下雨”的自然常识。

3.结尾:总结“好奇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真理的大门”,号召同学们永葆好奇,主动探索。

【点评】:提纲从“生活场景→名人故事→个人经历”层层推进,把抽象的“好奇与真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例,逻辑清晰,给初中生提供了“小切口、深挖掘”的写作示范。

观点二:好奇,有时被毁灭在所谓规范统一、无个性差异的教育之中

提纲:

1.开篇:描述课堂上“想举手问‘为什么1+1一定要等于2’,却因害怕被说‘钻牛角尖’而缩回手”的场景,引出教育中对好奇的压制。

2.主体:

课堂束缚:老师用“标准答案”框住思考,比如回答“雪为什么是白的”必须照背“光的反射”,不能说“像白糖一样甜”。

家庭忽视:家长只盯着考试分数,把“研究昆虫”的兴趣班换成“奥数补习”,把“拆玩具看内部结构”的行为定义为“调皮捣蛋”。

3.结尾:呼吁“教育应是保护好奇的温室,而非扼杀个性的模具”,希望老师和家长能给“奇怪问题”留个出口。

【点评】:提纲紧扣“教育现实”,从课堂到家庭的细节入手,用真实场景引发共鸣,既分析了“好奇被毁”的原因,又给出温暖的方向,符合初中生“关注身边事、渴望被理解”的心理,示范性强。

写作实践二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提示:

1.根据提纲写,并适时调整,注意思路要清晰、有层次。

2.对选用的材料要进行具体分析,使之能够支持你的观点。

范文一:好奇是发现真理的起点

(开头场景引入,用童年提问引发共鸣)

小时候,我总爱趴在窗台数星星,缠着妈妈问:“它们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批注:生活化场景切入,将抽象“好奇”转化为具体画面,拉近与读者距离)妈妈笑着摇摇头,却在我心里种下了探索的种子。后来才知道,正是这份对星空的好奇,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让瓦特改良蒸汽机——(批注:引用名人案例,增强说服力;用“种子”比喻,呼应“起点”主题)原来,好奇是打开真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主体论证:多维度案例递进)

好奇的力量,藏在每一次“为什么”里。牛顿因苹果落地而追问,最终揭示宇宙规律;(批注:典型事例,用“苹果落地”细节让科学发现可感)瓦特观察壶盖跳动,推动工业革命浪潮;(批注:衔接前文,突出“观察”与“创新”的关联)就连小小的蚂蚁搬家,也曾让我蹲在雨前草地,领悟到“团结协作”的生命智慧。(批注:个人经历补充,从宏大叙事回归生活,体现“小切口深挖掘”)这些看似平常的追问,实则是对世界本质的叩问。

(结尾升华:比喻点题)

若说真理是深埋地下的宝藏,好奇便是那把永不生锈的铲子。它让我们拒绝麻木,在平凡中发现不凡——(批注:比喻升华,将“好奇”具象化为工具,强化“起点”价值)当你对一朵花的绽放、一滴水的旅程保持好奇时,真理的光,已在路上。

【评语】:这篇范文像一位亲切的朋友讲故事,用数星星、看蚂蚁这些我们熟悉的画面,把“好奇推动发现”这个大道理说得生动有趣。牛顿和瓦特的例子选得恰到好处,既经典又容易理解,最后用“铲子挖宝藏”的比喻,让人一下子记住好奇的重要性。最棒的是,文章没有空谈道理,而是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原来真理就藏在身边的小事里!

范文二:教育可能扼杀好奇心

(开头场景引入:课堂冲突引发思考)

“老师,为什么鱼不能在陆地上呼吸?”小学课堂上,我的提问换来一句:“考试不考,记住答案就行。”(批注:真实课堂场景,用“考试不考”直指教育痛点,引发共鸣)那一刻,我像被浇了冷水的火苗——原来,教育有时竟是好奇心的“灭火器”。

(主体论证:课堂与家庭双维度)

在教室里,标准答案成了“紧箍咒”。当学生提出“太阳为什么是圆的”,老师却要求背诵“恒星是球体”;(批注:对比手法,用“提问”与“背诵”冲突,揭示教育僵化)当孩子想拆开闹钟研究齿轮,家长却斥责“别弄坏,赶紧写作业”。(批注:家庭场景补充,展现功利教育对兴趣的压制)统一的教学目标、功利的成绩排名,正悄悄把鲜活的“为什么”变成冰冷的“记住了”。

(结尾升华:呼吁改变)

教育本应是好奇心的温室,而非牢笼。若课堂只生产“标准件”,家庭只追逐“起跑线”,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提问的勇气,更是创新的可能。(批注:比喻呼应开头,“温室”与“牢笼”对比强化观点)愿每个孩子都能被允许追问:“为什么天是蓝的?”——因为真理的萌芽,往往始于这一声天真的疑问。

【评语】:读完这篇文章,就像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课堂上那个被“考试不考”挡回去的问题,还有想拆闹钟却被骂的经历,简直说出了我们心里的话。作者没有批评老师和家长,而是用“紧箍咒”“起跑线”这些词,让我们明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最后那句“愿每个孩子都能被允许追问”,让人心里暖暖的——它提醒我们:保护好奇心,其实就是保护未来的创造力呀!

写作实践三

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游戏?大家认识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提示:

1.深入思考,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

2.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注意选取适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当前现实来谈,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写作实践三范文三篇

范文一:《适度游戏益成长,沉迷则误学业》

随着科技发展,电子游戏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方式。但面对游戏,我们应保持理性——适度游戏能丰富生活,沉迷则会阻碍成长。(开篇直击核心,观点鲜明,符合“观点要明确”要求)

首先,适度玩电子游戏有其积极意义。课余时间玩一会儿游戏,能缓解学习压力,让我们从紧张的学习中暂时抽离,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后续学习。(联系学生日常,具象化“适度”价值)比如周末完成作业后,和小伙伴组队打一局《王者荣耀》,既能锻炼反应能力,又能增进友谊;再如通过《我的世界》搭建虚拟建筑,还能激发创造力与空间想象力。这些正面体验证明,游戏并非洪水猛兽,合理利用能成为生活的调味剂。

然而,若沉迷其中,游戏便会成为成长的绊脚石。部分同学因过度玩游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成绩直线下降。(用“同学案例”增强说服力,凸显“沉迷”危害)我曾见过一位同学,原本成绩优异,却因迷上某款手游,每天熬夜打游戏,课堂上昏昏欲睡,最终中考失利。此外,长时间盯着屏幕还会损伤视力,引发颈椎问题,影响身体健康。更严重的是,有些不良游戏传播暴力、拜金等错误价值观,扭曲青少年的三观。(从学业、健康、价值观多维度剖析,论证全面深入)

因此,我们要学会与游戏相处:制定合理的游戏时间表,把游戏当作奖励而非全部;选择健康益智的游戏,远离低俗内容;家长和学校也应加强引导,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游戏观。(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呼应前文观点)

总之,电子游戏本身无对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尺度。唯有适度游戏,才能让它成为成长的助力,而非阻碍。(结尾收束全文,强化观点)

【点评】:这篇作文观点鲜明,从“适度”与“沉迷”的正反对比中展开论述,论据充实(同学案例、游戏益处分析),结构清晰,既有现象剖析又有解决对策,是一篇思路严谨的议论文范例。

范文二:《让游戏成为成长的“加油站”》

如今,电子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盛行,有人视其为“精神鸦片”,有人将其奉为“快乐源泉”。在我看来,只要合理引导,游戏也能成为成长的“加油站”。(观点新颖,跳出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针对性更强)

游戏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许多多人在线游戏需要玩家分工合作,比如《和平精英》中,队友间需沟通战术、互相掩护,这无形中提升了我们的沟通与协作意识。(结合学生熟悉的游戏场景,拉近与读者距离)记得一次组队游戏中,我和队友因配合默契获得胜利,这种成就感让我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让我在班级活动中更愿意主动参与集体任务。

游戏能激发探索欲与创新思维。《原神》中丰富的世界观设定,促使我查阅资料了解神话传说;《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关卡设计,让我尝试用不同策略通关,这些都培养了我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列举不同类型游戏,体现“游戏多样性”与“成长关联性”)有一次,我用自创的阵型通过了高难度关卡,这种突破自我的经历,让我在学习中也敢于挑战难题。

当然,游戏需“适度”二字。我们可以制定规则:每天游戏不超过一小时,优先完成作业后再玩;选择健康向上的游戏,拒绝含有暴力、赌博元素的内容。(给出具体可行的“度”的标准,实用性强)父母也可以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既增进亲子关系,又能及时引导。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只要我们理性对待,它就能成为成长的助力,让我们在娱乐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结尾升华主题,肯定游戏的正向价值)

【点评】:此文视角独特,聚焦“游戏正能量”,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实例支撑观点,论证过程自然流畅,提出的“适度+引导”方案切实可行,展现了辩证思考的能力,给青少年提供了理性看待游戏的新思路。

范文二:《警惕电子游戏的陷阱,做自律少年》

走在校园里,总能听到同学讨论“今晚几点上线”“这关怎么过”。电子游戏像一张无形的网,悄悄裹住了不少青少年的时间和精力。我认为,我们必须警惕电子游戏的陷阱,守住自律的底线。(以“校园常见现象”开篇,快速抓住读者注意力,直接点明观点,语气坚定,凸显问题的紧迫性。)

电子游戏的“陷阱”藏在何处?首先是“即时反馈”的设计——你击杀一个敌人,系统立刻弹出奖励;你完成任务,马上获得装备升级。这种“短平快”的刺激,会让我们的大脑习惯于“轻松获得快乐”,从而失去对长期目标(如学习、运动)的兴趣。(用“即时反馈”这一专业术语,结合游戏机制分析成瘾原因,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为何容易沉迷”,体现思辨深度。)

更可怕的是,它还会侵蚀我们的生活:有的同学为了打游戏逃课,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同学熬夜刷副本,第二天课堂昏昏欲睡;甚至有人因为虚拟世界的“成就”,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变得孤僻冷漠。(从“学业”“健康”“社交”三个维度列举沉迷游戏的危害,覆盖学生生活的关键领域,让论据更有冲击力,强化警示效果。)

如何跳出陷阱?首先要“断舍离”——把游戏从手机里卸载,减少接触诱惑;其次要“找替代”——把玩游戏的时间用来读一本好书、跑一次步,或学一项技能,让生活被更有意义的事填满;最后要“求监督”——主动告诉父母自己的计划,请他们帮忙把关,必要时“狠心”阻止。(针对“如何摆脱沉迷”给出“断舍离—找替代—求监督”的三步法,步骤清晰,符合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实操性。)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被游戏消耗的。让我们擦亮眼睛,识别陷阱,用自律守护好自己的时光,让每一个日子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结尾以“青春奋斗”为主题升华,将“拒绝游戏陷阱”与“实现人生价值”关联,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点评】:这篇作文聚焦“警惕游戏陷阱”的核心观点,从“陷阱成因”(即时反馈机制)到“具体危害”(学业、健康、社交),再到“破解方法”(断舍离、找替代、求监督),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论据既有对游戏设计的理性分析,又有身边同学的实例,还有具体的行动建议,既展现了思考的深度,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一篇有思想、有温度的议论文,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