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第五单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025-08-24 12:5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7人

写作实践一

利用下面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O字。

①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为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出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②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由于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层过滤,井水也变得清澈甘甜。

③关于坎儿井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井渠说”,认为坎儿井与汉武帝时期凿井渠引洛水的史实关系密切。二是“西来说”,认为新疆的坎儿井是从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古波斯(今伊朗)传来的。三是“本地说”,认为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通水时间距今至少已500

年,坎儿井很可能就是新疆本地的产物。

④不论坎儿井起源于何时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生活在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有了坎儿井,他们就有了生存的基础。

⑤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总工程量非常大。而且,挖井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要有丰富的经验。

⑥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平均长度在3000米以上。在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

⑦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儿井1784条,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但随着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机井的普及,加上开挖极为困难,坎儿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降。2003年,新疆的坎儿井数量已锐减至614条,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52%。

⑧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有越来越多曾经干涸的坎

儿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水。人们已经认识到,与现代引水技术相比,坎儿井有着保护、净化水资源和不消耗其他能源的优势,其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改编自胡文康《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

提示:

1.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

2.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

3.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作一定程度的调整。

写作实践一范文两篇

范文一:《神奇的坎儿井》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有一种被称为“地下长城”的水利设施——坎儿井。它像一条条隐藏在地下的血脉,滋养着这片干旱的土地,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开篇点题,用“地下长城”“隐藏的地下的血脉”比喻坎儿井,形象生动,引出说明对象。)

坎儿井的构造十分巧妙,主要由竖井、地下渠道和涝坝组成。竖井每隔数十米就有一口,用于挖掘和维修地下渠道;地下渠道则像一条条隧道,将深层地下水引到地面;涝坝则是储存水的蓄水池,方便农田灌溉。(用“竖井”“地下渠道”“涝坝”三个核心部件,清晰说明坎儿井的构造,符合“抓住事物特征”的要求,让读者快速了解其基本结构。)

与其他灌溉方式相比,坎儿井有两个显著优势:一是能避免水分蒸发。新疆气候干旱,地表水很容易被高温蒸干,而坎儿井的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影响,所以水量常年稳定;二是水质清澈甘甜。地下水经过地层过滤,杂质少,喝起来格外清爽。(用“与其他灌溉方式相比”引出比较,突出坎儿井的优势,体现“抓住特征”的说明方法,让读者明白其独特之处。)

关于坎儿井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它与汉代凿井技术有关,有人说来自波斯古井,还有人认为它是新疆本土的发明。不论起源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生活在干旱山地的古代劳动人民,为了生存而创造的伟大奇迹。(提到不同的来历说法,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强调“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深化主题。)

如今,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坎儿井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它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坎儿井不仅是一种灌溉方式,更是新疆文化的象征,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结尾联系现实,说明坎儿井的现状和价值,呼吁保护,使文章更有现实意义。)

【点评】:这篇范文围绕坎儿井的“构造”“优势”“来历”等特征展开说明,结构清晰,语言通俗。通过比喻、比较等方法,将坎儿井的特点讲得具体易懂,既体现了“抓住事物特征”的写作要求,又传达了对传统智慧的敬意,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

范文二:《沙漠中的生命之脉——坎儿井》

在新疆吐鲁番,有这样一种神奇的水利工程:它不需要大型机械,却能将地下水输送到千里之外;它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在滋养着万亩良田。这就是坎儿井——沙漠中的生命之脉。(开篇用设问和排比句式,激发读者兴趣,同时点明坎儿井的核心特征——“输送地下水”“千年不衰”。)

坎儿井的构造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科学原理。它由无数口竖井连接而成,竖井之间挖通地下渠道,再将水引入涝坝。这种设计充分利用了地势落差,让水能够自然流动,节省了大量人力。(用“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科学原理”过渡,解释构造背后的逻辑,体现“抓住特征”的深入分析。)

坎儿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可能将类似的技术传入新疆;也有人说,坎儿井是从波斯传入的。无论哪种说法,都证明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引用史料,增加说服力,同时说明坎儿井的历史渊源,体现“抓住特征”中的“历史文化价值”。)

除了实用功能,坎儿井还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每当夏季来临,坎儿井的水滋润着葡萄藤,结出的葡萄格外甜美;农民们常说:“喝一口坎儿井的水,就像喝了母亲的乳汁。”这种情感纽带,让坎儿井成为新疆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存在。(用“葡萄藤”“农民的话”等具体例子,说明坎儿井与文化、生活的联系,体现“抓住特征”中的“人文内涵”。)

如今,坎儿井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但随着保护工程的启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它、研究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地下长城”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结尾展望未来,说明坎儿井的保护意义,使文章具有积极向上的基调。)

【点评】:这篇范文不仅介绍了坎儿井的构造和功能,还深入挖掘了其历史文化和情感价值。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描述,他将坎儿井的特征讲得立体丰满,既符合“抓住事物特征”的写作要求,又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是一篇有深度的说明文。

写作实践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选择说明对象。这一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座古城。

2.注意实地观察,找到该建筑的外观、构成、用途等的独特之处。

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用关键句子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该建筑的具体特征。

写作实践二范文两篇

范文一:《家乡的老街巷》

我家附近有一条老街巷,青砖灰瓦,石板路蜿蜒,像一幅褪了色的水墨画,藏着岁月沉淀的故事。(开篇用“水墨画”比喻老街巷,生动引出说明对象,符合“抓住事物特征”的开头要求,瞬间唤起读者对“老街巷”的直观印象。)

这条街巷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听爷爷说,清朝时这里是商贾云集之地,曾有“福兴杂货铺”“仁和药堂”等十几家店铺,虽经百年风雨,仍有几块残缺的商号招牌嵌在斑驳的墙面上,像一枚枚时光印章,记录着当年的繁华。(用“福兴杂货铺”“仁和药堂”等具体例子,佐证老街巷的“历史悠久”,体现“举例说明”的写作方法,让历史特征更真实可感。)

老街巷的建筑多为两层木质结构,屋顶覆着青瓦,墙面是泛黄的白粉墙,有些地方还留着旧时的商号印记,如“XX号”门牌虽已掉漆,却仍能辨认。门前石阶长满青苔,像给房子穿了双绿鞋子;屋檐下挂着竹编灯笼,风一吹便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往事。(用“青苔像绿鞋子”“竹编灯笼像诉说往事”等比喻,生动描绘老街巷建筑的“古朴外观”,将静态的建筑写得活灵活现,符合“抓住特征”中对“局部细节”的关注。)

街巷布局紧凑却不失烟火气。窄窄的石板路上,偶尔会有三轮车缓缓驶过,两旁小店售卖着当地小吃——酥脆的烧饼、香甜的豆腐脑,还有祖传的手工糖画。每到傍晚,老人们坐在门槛上聊家常,孩子们在巷子里追着猫狗跑,笑声惊飞了栖息在老槐树上的麻雀,整条街巷都浸在温馨的氛围里。(用“烧饼”“豆腐脑”“手工糖画”等具体事物,以及“老人们聊天”“孩子们追猫狗”的场景,说明老街巷的“生活功能”与“人文氛围”,体现“抓住特征”中“功能与情感”的结合。)

老街巷还是家乡文化的载体。每年春节,这里会举办庙会,舞龙队踩着鼓点扭秧歌,糖画艺人用糖稀画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引得路人驻足观看。这些传统习俗像一根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老街巷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用“庙会”“舞龙”“糖画”等例子,说明老街巷的“文化意义”,深化“抓住特征”的主题,让说明文不仅有知识性,更有情感温度。)

老街巷虽没有高楼大厦的繁华,却藏着最真实的家乡味道。它是岁月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乡愁。(结尾总结老街巷的价值,呼应开头,升华主题,符合“抓住事物特征”的结尾要求,让读者感受到老街巷的独特魅力。)

【点评】:这篇范文围绕老街巷的“历史悠久”“外观古朴”“生活烟火气”“文化内涵”四大特征展开,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将抽象的特征具象化。既有对建筑细节的精准描写,又有对人文氛围的生动刻画,既符合“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写作要求,又传递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

范文二:《校园图书馆》

我校的图书馆位于教学楼顶层,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每天迎接着同学们求知的目光。它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校园文化的缩影。(开篇用“知识宝库”比喻图书馆,生动引出说明对象,符合“抓住事物特征”的开头要求,同时点出图书馆的双重功能——学习与文化。)

图书馆的外观现代而大气。外墙采用浅蓝色玻璃幕墙,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在走廊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入口处立着一个电子显示屏,实时滚动着借阅排行榜和近期活动预告。门厅左侧摆放着几张柔软的沙发,供同学们临时休息;右侧是咨询台,工作人员热情地为同学解答疑问。(从“玻璃幕墙”“电子显示屏”“沙发”“咨询台”等方面,详细描写图书馆的“外观特征”,条理清晰,符合“抓住事物特征”中对“总体面貌”的关注。)

步入图书馆,内部布局井然有序。首先是借阅区,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上整齐码放着各类图书,从文学名著到科普读物,从绘本漫画到学术专著,应有尽有。书架旁设有自助借还机,同学们只需刷校园卡,便能快速完成借阅手续。其次是阅览区,长方形的长桌上摆放着台灯和插座,同学们可以在这里阅读纸质书籍或使用笔记本电脑查阅资料。再往里走是自习室,空间相对独立,配有隔音板和储物柜,适合需要专注学习的同学。(分述“借阅区”“阅览区”“自习室”三大功能区,用“自助借还机”“隔音板”“储物柜”等细节,说明图书馆的“布局合理性”,体现“抓住特征”中对“功能分区”的把握。)

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值得一提。其一,数字化资源丰富,设有电子阅览室,配备近百台电脑,开通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满足同学们的科研需求;其二,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如“读书分享会”“作家进校园讲座”,邀请知名作家和学者分享经验,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其三,设有“新书推荐角”,每周更新热门书籍,并用海报形式介绍内容简介,帮助同学们快速找到心仪的读物。(从“数字化资源”“主题活动”“新书推荐”三个方面,说明图书馆的“特色功能”,突出“抓住特征”中的“创新与服务”,让说明文更具时代感。)

图书馆是我们成长的伙伴。它见证了我们从懵懂少年到青春少年的蜕变,陪伴着我们度过无数个奋斗的日夜。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思考与探索。(结尾总结图书馆的意义,将“知识获取”与“人格培养”结合,升华主题,符合“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结尾要求,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的人文价值。)

【点评】:这篇范文以校园图书馆为说明对象,从“外观”“布局”“功能”三个维度展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既突出了图书馆的实用功能,又体现了其文化内涵,是一篇规范且有深度的说明文,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写作实践三

农用无人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数字支付……现实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选取你最熟悉的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向家中的老人介绍这一产品或应用。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先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的材料,从中提炼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如基本功能、技术特点、应用场景等。

2.围绕主要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说明,可以恰当使用一些说明方法,增强说明的效果。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阅读对象,使自己的介绍更有针对性。

3.可以插入一些图表或图片,更加清晰直观地呈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写作实践三范文两篇

范文一:《农用无人机:田间的新“助手”》

清晨的田野笼罩着一层薄雾,农民李大叔正蹲在麦田里,对着手机屏幕上的地图规划路线。不一会儿,一架小巧的无人机从田埂上起飞,螺旋桨旋转着发出轻微的嗡鸣声,朝着麦田中央飞去——这就是近年来在乡村普及的农用无人机,农民们亲切地称它为“空中机器人”。(开篇用“清晨田野”的场景引入,自然引出说明对象“农用无人机”,符合“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开头要求,瞬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农用无人机的外观极具辨识度。它通常呈流线型,机身主体为轻质塑料材质,表面印着品牌标志和编号。机翼部分装有四组对称的螺旋桨,每组螺旋桨由三片扇叶组成,边缘包裹着防撞套,防止作业时碰到树枝或电线。机腹下方悬挂着一个圆柱形的农药罐,容量约10升,罐身标有刻度和警示标识,方便农民查看剩余药量。(用“流线型”“轻质塑料”“四组对称螺旋桨”“圆柱形农药罐”等细节,详细描写无人机的“外观特征”,符合“抓住事物特征”中对“局部细节”的关注,让读者对无人机的样子一目了然。)

它的功能强大且精准。借助GPS定位系统和传感器,无人机可实现自动导航,按照预设航线飞行,无需人工操控。当到达目标区域时,它会启动喷雾系统,将农药均匀喷洒在农作物上。与传统的人工喷洒相比,无人机不仅能避免农药接触人体,还能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调整喷洒密度——比如小麦苗期需少量农药,无人机就会降低流量;果树花期需重点防治害虫,它则会加大喷洒力度。(用“GPS定位”“传感器”“自动导航”“调整喷洒密度”等关键词,说明无人机的“功能特征”,体现“抓住特征”中的“技术原理”,让说明更具说服力。)

在实际应用中,农用无人机的优势尤为明显。在小麦田里,它能快速完成数百亩的病虫害防治,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在果园中,它可以低空飞行,避开高大树木,精准喷洒果树的枝叶;在水稻田里,它还能搭载摄像头,实时拍摄稻株的生长状态,帮助农民及时发现缺肥、缺水等问题。(用“小麦田”“果园”“水田”三个场景,举例说明无人机的“应用范围”,符合“抓住特征”中“功能与场景结合”的要求,让说明更接地气。)

如今,农用无人机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农民来说,这个“空中助手”不仅是工具,更是希望的象征。(结尾总结无人机的价值和意义,呼应开头,升华主题,符合“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结尾要求,让读者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的改变。)

【点评】:这篇范文围绕农用无人机的“外观—功能—应用”三大特征展开,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具体数据和场景举例,将抽象的“科技特征”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既体现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写作要求,又传递了对农业科技的认可,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范例。

范文二:《智能音箱:家庭的“语音管家”》

晚饭后,小明坐在客厅沙发上,对着墙角的智能音箱说:“小爱同学,播放我最喜欢的周杰伦歌曲。”话音刚落,音箱里便传出熟悉的旋律,小明满意地点点头——这就是智能音箱,一款集娱乐、控制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家居设备。(开篇用“小明与音箱互动”的场景引入,自然引出说明对象“智能音箱”,符合“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开头要求,瞬间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智能音箱的外观简约时尚。它通常呈圆柱形,直径约15厘米,高度约20厘米,外壳为磨砂质感,颜色以白色或黑色为主。正面有一个圆形的触控屏,显示当前播放的歌曲名称和时间;顶部有一个麦克风阵列,用于接收语音指令;底部有四个防滑垫,保证放置稳定。(用“圆柱形”“磨砂质感”“圆形触控屏”“麦克风阵列”等细节,详细描写音箱的“外观特征”,符合“抓住事物特征”中对“局部细节”的关注,让读者对音箱的样子印象深刻。)

它的功能丰富多样,核心是语音交互。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控制它播放音乐、查询天气、讲述故事、设置闹钟等。例如,说“小爱同学,明天北京的天气怎么样?”,它便会立刻回答具体的气温和降水概率;说“讲一个童话故事”,它就会用温柔的语气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用“播放音乐”“查询天气”“讲述故事”等例子,说明音箱的“核心功能”,体现“抓住特征”中的“主要用途”,让读者清楚了解音箱的作用。)

此外,智能音箱还能联动智能家居。通过与路由器、灯具、空调等设备的连接,用户可以说“小爱同学,打开客厅的灯”,灯光便会自动亮起;说“调高空调温度到26℃”,空调就会响应指令调整温度。这种联动模式让家居生活更加便捷,真正实现了“一句话控制全屋”。(用“打开客厅的灯”“调高空调温度”等例子,说明音箱的“扩展功能”,符合“抓住特征”中“功能延伸”的要求,让说明更全面。)

智能音箱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居家生活方式。它不再只是一个播放音乐的设备,更像一个贴心的“家庭成员”,随时等待用户的召唤。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年轻人,都能从中找到便利和乐趣。(结尾总结音箱对生活的影响,呼应开头,升华主题,符合“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结尾要求,让读者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生活变化。)

【点评】:这篇范文以智能音箱为例,抓住“外观—功能—联动”三大特征,结合日常场景进行说明,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功能举例,让说明更贴近生活,体现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写作要点,适合学生学习借鉴。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