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高考作文中,比喻类材料作文是常见题型。这类材料往往不直接表明观点,而是以具体事物、现象为喻体,暗含抽象的道理或情感。许多考生面对这类材料时,要么停留于对喻体的表面解读,要么牵强附会地关联主题,导致立意肤浅、偏离核心。实际上,比喻类材料作文的写作关键在于“由物及理”“由象入意”——通过精准解析喻体与本体的关联,挖掘材料深层内涵,再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论述。掌握比喻类材料的立意与写作方法,能让文章在深刻性与创新性上脱颖而出。
一、比喻类材料的本质:喻体与本体的辩证关联
比喻类材料的核心,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喻体”,传递抽象的“本体”(即材料的核心主旨)。它要求考生跳出对“喻体本身”的纠结,在相似性中找到喻体与本体的连接点,理解材料想要表达的普遍道理。就像“璞玉需要雕琢”这一比喻,表面说的是玉石的加工,实则指向“人需要经过磨砺才能成长”的道理,喻体是载体,本体才是核心。
以一则经典材料为例:“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才成就了地上的喷泉。”这里的“地下泉水”与“地上喷泉”是喻体,本体可理解为“积累与爆发”“平凡与辉煌”“幕后与台前”等关系。若仅讨论“泉水的形态变化”,便是停留在喻体表面;若能关联到“成功需要长期积累”,才触及材料本质。
解析比喻类材料需把握“相似性”原则。喻体与本体的关联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某种本质特征的相似。比如“风筝”这一喻体,可关联“自由与约束”(风筝线的约束保障了风筝的飞翔),也可关联“目标与方向”(风筝的升空需要明确的牵引),但不能牵强地与“坚持”关联——因为“坚持”并非风筝的核心特征。这种对相似性的精准把握,是立意准确的前提。
二、比喻类材料的立意步骤:从解析到深化
比喻类材料作文的立意,需要经过“拆解喻体”“关联本体”“拓展维度”三个步骤,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多元,确保立意既切题又深刻。
拆解喻体:分析特征,分层解读
面对比喻类材料,首先要细致分析喻体的特征,包括其形态、功能、所处环境、发展变化等。比如材料“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需拆解“风”“白纸”“蝴蝶”的特征:“风”是外力,具有破坏性;“白纸”轻薄、无自主力量;“蝴蝶”虽轻,但有翅膀,能主动抗争。只有先明确这些特征,才能找到与本体的关联点。
有些材料包含多个喻体,需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雄鹰翱翔于蓝天,离不开最初在巢穴中的练习;骏马驰骋于草原,离不开幼年时在草原上的奔跑”,“雄鹰与蓝天”“骏马与草原”是并列关系,共同指向“基础与成就”的关联;而“巢穴练习”与“翱翔蓝天”、“幼年奔跑”与“驰骋草原”则是递进关系,体现“积累与突破”的过程。
关联本体:由物及人,由事及理
在拆解喻体特征后,要将其与社会、人生、事理等抽象“本体”关联,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这种关联需符合生活逻辑,避免生搬硬套。
以“树叶的凋零”为材料,喻体特征是“树叶从繁茂到飘落,最终回归大地”。可关联的本体包括:“生命的轮回”(树叶凋零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如同生命从诞生到消逝的过程);“奉献精神”(树叶飘落化作养分滋养树木,如同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付出);“顺应自然”(树叶接受凋零的规律,如同人要接受人生中的得失)。这些关联都基于“凋零”的特征,具有合理性。
关联本体时,要避免“一对一”的简单对应,可从不同角度拓展。比如“灯塔”这一喻体,既可以是“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也可以是“榜样力量”(为他人提供指引),还可以是“希望”(在困境中给予光明),多角度关联能让立意更灵活。
拓展维度:立足核心,发散思考
单一维度的立意往往显得单薄,在核心关联的基础上拓展维度,能让立意更丰富。比如材料“莠草每年都要蔓生,农人总要锄掉它,不然它会侵占禾苗的养分”,核心本体是“不良事物与有益事物的冲突”,可拓展为:个人层面(抵制诱惑才能专注成长)、社会层面(清除不良现象才能维护秩序)、文化层面(摒弃糟粕才能让精华传承)。这种多维度拓展,让立意从具体到普遍,更具深度。
三、比喻类材料的写作技巧:从立意到表达
立意准确后,写作时需处理好“喻体与本体的呼应”“论述的层次感”“现实的关联度”,让文章既有逻辑又有说服力。
喻体与本体的呼应:贯穿始终,虚实结合
写作中不能抛开喻体空谈本体,而要让喻体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成“喻体引出本体——本体展开论述——喻体呼应升华”的结构。比如以“树根与枝叶”为材料,论述“基础的重要性”时,开头可描述“树根在地下默默生长,枝叶才能在地上蓬勃舒展”;中间论述时,可穿插“没有深扎的树根,枝叶便会枯萎”的比喻;结尾再以“做人当如树根,耐住寂寞,夯实基础,方能枝叶参天”收束,让全文浑然一体。
论述的层次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比喻类材料的论述,可按“个人——社会——文化”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层次展开。以“船与帆”的材料为例(船是载体,帆是动力,二者配合才能远航),可先论述个人成长中“自身能力与外部机遇的结合”(如“个人的努力如同船身,时代的机遇如同船帆”);再扩展到社会发展中“基础建设与创新驱动的关系”(如“城市的硬件设施如同船身,科技研发如同船帆”);最后上升到文化传承中“传统根基与时代创新的融合”(如“传统文化如同船身,现代解读如同船帆”),层层深入,体现思维的广度。
现实的关联度:结合实例,落地生根
比喻类材料的论述若仅停留在道理层面,会显得空洞。需结合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可感。比如论述“溪流汇入大海”(喻指“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时,可举“科研工作者融入团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的例子,也可举“个人投身社会建设,实现自我价值”的案例,让读者感受到材料主旨的现实意义。
四、常见误区与规避方法
写作比喻类材料作文时,需避免三个误区:
误区一:脱离材料,另起炉灶。比如材料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若抛开“温室”“花朵”“风雨”,直接论述“人要坚强”,便是偏离材料。规避方法:写作中始终紧扣喻体的核心特征,确保论述不脱离材料设定的语境。
误区二:过度解读,牵强附会。比如“小草在石缝中生长”,若解读为“要敢于打破规则”,便是忽略了“顽强生存”这一核心特征。规避方法:立足喻体最显著的特征关联本体,不刻意追求新奇而偏离本质。
误区三:只议喻体,不挖深意。比如材料“昙花虽花期短暂,却绽放得极为绚烂”,若仅描述昙花的形态,不关联“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便是立意肤浅。规避方法:时刻提醒自己“喻体是手段,本体是目的”,写作中要完成从“物”到“理”的升华。
结语:把握比喻类材料的写作核心
比喻类材料作文的写作,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读懂喻体的特征,更要精准关联到背后的道理。它考验的不仅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更是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好的比喻类材料作文,能让读者在具体的喻体中感受到抽象的智慧,在形象的描述中领悟深刻的道理。
记住,比喻是桥梁,连接着具象的世界与抽象的思考;而写作,则是通过这座桥梁,让读者看到更广阔、更深刻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