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实践一
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很久以前曾读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了,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爸爸花很多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我们每次郊游,都看到了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
提示:
1.先浏览这段文字,看看写的内容是否保持了话题的统一。可以加写一个中心句来统领整段话。
2.调整不合理的句子顺序。比如,可以把具体的例子放在要表达的观点后面,“爸爸单位……把机器修好了”应该放在“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的后面,这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
3.重写时,可以补充一些关联词、提示性语句、过渡句等,使句子之间衔接自然。
写作实践一范文两篇
范文一:《我的爸爸》
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在单位工作非常出色,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开头用“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作为中心句,直接点明主题,符合“保持话题统一”的要求,让读者快速抓住核心。)
有一次,爸爸单位的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没找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吃饭时突然想起很久以前曾读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用“有一次”引出具体事例,详细描述爸爸修机器的过程——“查阅资料”“连夜赶回”“终于修好”,突出了他对工作的投入,使内容更充实,也让“热爱工作”的特点更鲜明。)
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用“不仅……还……”连接前后内容,过渡自然,逻辑清晰,体现了爸爸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避免语段跳跃。)不过,他也花很多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我们每次郊游,都看到了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用“不过”转折,自然引出爸爸陪家人的事例,既保持了话题统一(围绕“爸爸”),又丰富了内容,让爸爸的形象更立体——不仅热爱工作,也重视家庭。)
【点评】:范文围绕“爸爸热爱工作”的中心,调整句子顺序并添加衔接词,事例具体,语言流畅,很好地示范了如何通过“保持话题统一”“调整句子顺序”“补充衔接词”让语段连贯。
范文二:《热爱工作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个特别热爱工作的人,这一点在我们家可是出了名的。(开头用“我的爸爸是个特别热爱工作的人”点题,中心明确,符合“保持话题统一”的要求,直接传递核心信息。)
爸爸的单位里,只要有人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他工作认真负责,经常主动承担任务。记得有一次,单位的机器出现了故障,技术员们折腾了好几天都没解决。爸爸知道后,利用下班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还跑到图书馆借了几本专业书籍,连晚上睡觉都在想怎么修机器。(通过“技术员们折腾了好几天都没解决”对比爸爸的努力,突出他对工作的责任心;用“查阅大量资料”“借专业书籍”“晚上想机器”等细节,让事例更生动,也让“热爱工作”的特点更可信。)
爸爸不仅在工作上这么拼,在生活中也很顾家。每个周末,他都会抽出时间陪我们全家去郊游。为了让我们玩得尽兴,他提前好几天就开始计划路线,查天气预报,甚至还准备了野餐的食物。(用“不仅……还……”过渡到陪家人的内容,结构紧凑,体现了爸爸的多面性,使文章更有层次感,避免单一叙事。)
有一次,我们去郊外爬山,爸爸背着沉重的背包,里面装着水和零食,还帮我和妈妈拿相机。爬到山顶时,爸爸累得满头大汗,却笑着说:“看到你们开心,我就不累了。”(用具体细节描写爸爸的行为——“背沉重背包”“装水和零食”“帮拿相机”“笑着说”,生动展现了爸爸的顾家,情感真挚,让爸爸的形象更丰满。)
【点评】:范文通过具体事例和恰当过渡,展现了爸爸的工作态度与家庭角色,结构清晰,语言自然,是语言连贯的优秀范例。
写作实践二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节日活动往往比较丰富,要重点选取一两件事来写,还要注意所选事件之间的联系。选材集中、话题有序,文章的表达就容易做到连贯。
2.在叙述具体事件时,要表现场面,还要描写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肖像,特别要注意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在写作时要留意文章内容的取舍与转换,使文章丰富而不杂乱。
3.注意使句子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写作实践二范文两篇
范文一:《年的味道》
清晨,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像一首欢快的序曲,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推开窗,冷空气裹挟着淡淡的火药味钻进来,远处的天空飘着几缕硝烟,像给蓝天蒙上了一层薄纱。我知道,年的脚步近了。(批注:以“鞭炮声”“硝烟”等典型意象切入,用环境描写唤醒读者对“年”的感官记忆,自然开启话题,让“年的味道”有了具象的载体。)
走进家门,红彤彤的对联已经贴在了门框上,爷爷正站在梯子上调整最后一个“福”字的位置,奶奶在旁边递浆糊,嘴里念叨着:“往左边挪挪,对,这样就对称了。”我凑过去帮忙,指尖碰到冰凉的浆糊,却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原来年的味道,藏在红纸黑字的祝福里,更藏在祖孙三代合作的温度里。(批注:聚焦“贴春联”这一传统场景,用“递浆糊”“调整位置”等细节还原生活,将“年的味道”具象为亲情互动的暖意,话题始终围绕“年”的内核,未偏离主线。)
晌午,厨房里飘出阵阵香气。妈妈系着围裙,手里拿着擀面杖转圈儿,面团在她手下变成了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皮。我学着她的样子捏饺子,却总是把馅儿露出来,惹得大家笑个不停。爸爸举着手机拍视频,说:“等会儿把这些发给亲戚,让他们也看看咱家的‘饺子宴’。”这时,爷爷端着一盘刚蒸好的馒头进来,馒头上印着红色的花,像绽放的小太阳。(批注:用“包饺子”串联家庭互动,“转圈儿的擀面杖”“露馅的饺子”等细节充满烟火气;“这时”一词自然过渡到爷爷拿馒头的场景,让句子间逻辑紧密,仿佛能看到一家人热热闹闹过年的画面。)
傍晚,天色渐渐暗下来,屋外的灯笼亮了起来,像一颗颗红色的宝石。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红烧肉、清蒸鱼、凉拌黄瓜……还有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爷爷举起酒杯,说:“来,咱们碰个杯,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大家笑着碰杯,杯子发出的清脆声响,像一曲温馨的歌。(批注:以“年夜饭”为核心场景,用“红灯笼”“丰盛菜肴”渲染节日氛围;爷爷的祝酒词作为过渡,引出全家互动,让“年的味道”升级为团圆的喜悦,语意层层递进。)
夜深了,我们坐在沙发上守岁。电视里播放着春晚,小品里的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靠在妈妈的怀里,看着窗外的烟花一朵朵绽放,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美丽。忽然,爸爸拿出一个红包塞给我,说:“这是给你的压岁钱,要好好学习啊。”我接过红包,感觉到里面厚厚的钞票,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批注:用“守岁”收尾,通过“看电视”“拿红包”等细节延续温馨氛围;“忽然”引出爸爸给红包的情节,保持叙述连贯性,让年的尾巴也充满了爱的余韵。)
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响声,是红对联的鲜艳,是饺子的香气,是家人的笑声。这些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批注:结尾用排比句总结全文,将分散的场景浓缩为“年的味道”的核心内涵,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语意贯通如行云流水。)
【点评】:这篇散文像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用“贴春联—包饺子—年夜饭—守岁”四个场景串起年的脉络,每一个细节都带着生活的温度。从清晨到深夜的时间线让文章脉络清晰,家人的互动和对话让情感自然流淌。读起来像在和作者一起贴春联、包饺子,特别有代入感,完美示范了“语言连贯”中“话题统一、顺序合理、衔接自然”的要求!
范文二:《中秋的月光》
八月十五的晚上,月亮像个大玉盘似的挂在天上,银白色的光芒洒在大地上,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我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里,望着月亮,想起去年中秋和奶奶一起赏月的情景。(批注:以“大玉盘般的月亮”开篇,用环境描写营造中秋特有的静谧氛围,自然勾连“赏月”这一核心行为,让“中秋的月光”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囡囡,吃月饼喽!”妈妈的声音从屋里传来。我跑进去,只见桌上摆着各种口味的月饼:豆沙的、五仁的、蛋黄的,还有一个最大的莲蓉月饼,上面印着嫦娥奔月的图案。奶奶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切开月饼,递给我一块:“尝尝,这是你最爱吃的莲蓉。”我咬了一口,甜甜的馅儿在嘴里化开,像浸了蜜一样。(批注:聚焦“吃月饼”这一传统习俗,用“各种口味”“嫦娥奔月图案”等细节还原中秋仪式感;奶奶的动作和话语充满长辈的宠溺,让“中秋的味道”首先落在舌尖的甜蜜里。)
这时,爸爸抱着笔记本电脑走出来,说:“我查了资料,今晚的月亮特别圆,因为今天是‘望月’。”我凑过去看屏幕,上面显示着月亮的运行轨迹,爸爸指着屏幕说:“你看,月亮绕着地球转,每个月都会有一次最圆的时候,这就是中秋。”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觉得月亮变得更可爱了。(批注:插入“爸爸讲解天文知识”的场景,用“这时”自然过渡,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不偏离“中秋”主题;爸爸的科普让“中秋的月光”有了科学的厚度,也让孩子的视角更显真实。)
忽然,邻居家的孩子们在外面喊:“快来看,我们放了孔明灯!”我们跑到门口,只见几个孩子举着孔明灯,点燃蜡烛后,孔明灯慢慢升上了天空,像一颗星星一样闪烁。孩子们欢呼着,追着孔明灯跑,笑声传得很远很远。(批注:用“邻居放孔明灯”的场景增加文章层次感,“忽然”引出新画面,保持叙述连贯性;孩子们的欢笑让中秋从家庭的温馨扩展到社区的热闹,体现了传统节日的普适性。)
夜深了,月亮一直挂在天上,像一位温柔的姑娘,看着我们。奶奶拉着我的手,说:“以前我小时候,每到中秋,就会和姐妹们一起做月饼,那时候的月饼没有这么多花样,但吃起来特别香。”妈妈接口说:“我记得我小时候,中秋时会去河边放河灯,许愿明年考个好成绩。”爸爸笑着说:“现在我上班忙,都没时间陪你们过中秋了,以后每年中秋我都早点回家。”(批注:通过家人的回忆串联时空,用“奶奶”“妈妈”“爸爸”的不同经历展现中秋的家庭传承;“夜深了”过渡到回忆环节,让“中秋的月光”承载了岁月的重量,语意从眼前延伸到过去,再指向未来。)
我望着月亮,听着家人的故事,忽然觉得中秋的月光特别温暖。原来,中秋的味道,不仅是月饼的香甜,更是家人的陪伴和回忆的温馨。(批注:结尾升华主题,用“月饼的香甜”“家人的陪伴”“回忆的温馨”概括中秋的多重意义,呼应开头“望月亮”的场景,让文章首尾圆合,语意如月光般柔和而绵长。)
【点评】:这篇散文像一轮皎洁的明月,用“赏月—吃月饼—放孔明灯—家人回忆”四个片段串起中秋的温情。从眼前的月亮到过去的回忆,从自己的感受到大人的故事,层次分明。家人的对话和回忆让中秋的意义超越美食,变成了亲情的纽带。读起来让人心里暖暖的,特别适合中学生模仿“语言连贯”中“场景切换自然、情感层层递进”的技巧!
写作实践三
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自己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培养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能力的常见做法。请就你某次劳动的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洗衣服、打扫屋子等,也可选择相对复杂的劳动,如修理自行车、种植花草、照顾宠物等。
2.要把劳动的过程写出来,让人了解你是怎么做的。写清楚做事的顺序,保持前后叙述的连贯性。
3.为了避免将文章写成简单的程序介绍,可以在叙事、说明过程中适当穿插描写自己的内心活动或感受。
写作实践三范文两篇
范文一:《厨房里的“冒险”》
周末早上,我被厨房飘来的饭香唤醒,看见妈妈正系着围裙煎鸡蛋。我突然想到:妈妈每天做饭多辛苦啊,今天我要给她一个惊喜——自己做顿早饭!(开篇用“被饭香唤醒”引出事件,自然过渡到“想做早饭”的想法,既点题又体现主动性,符合“劳动经历”的主题。)
说干就干!我蹑手蹑脚走进厨房,先拿来电饭煲的米桶,抓了两把米放进锅里,又接了半锅水。“妈妈平时煮饭就这么简单?”我心里暗喜,觉得做饭没什么难的。(用“蹑手蹑脚”“抓了两把米”等细节,模拟孩子初次做事的谨慎与天真,符合初中生的视角,让故事更真实。)
接下来是炒菜环节。我打开冰箱,拿出鸡蛋和青椒,先把鸡蛋打进碗里搅匀,然后把青椒切成丝。“切青椒要小心手指哦!”妈妈的声音从客厅传来,我握紧刀柄,慢慢切下去——嘿,还挺顺利!(用“握紧刀柄”“慢慢切”等动作描写,体现孩子的认真,同时呼应妈妈的提醒,增强画面感。)
起锅烧油时,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油倒进锅里,刚把鸡蛋液倒进去,油就“滋啦”一声爆了起来,吓得我赶紧后退一步,差点把锅铲掉在地上。“哎呀,油太热了!”我拍着胸口自言自语,赶紧把火关小一点。(用“滋啦”的声音描写和“后退一步”的动作,生动再现了初学者遇到的意外,真实有趣,也为后续调整做铺垫。)
鸡蛋炒好后,我把青椒倒进去翻炒,放了点盐,又加了勺酱油。“差不多了吧?”我尝了尝,咸淡刚好,于是赶紧把饭菜端到桌上。这时妈妈走过来,看到桌上的粥和菜,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是你做的?”我点点头,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既紧张又骄傲。(用“眼睛亮了”“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等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妈妈的惊喜和“我”的成功喜悦,情感真挚。)
那天早上,我吃着自己做的饭,觉得比任何时候都香。原来劳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有耐心,就能做出美味的食物。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妈妈的辛苦,以后一定要多帮她分担家务。(结尾总结劳动的感受,从“觉得难”到“觉得香”,再到“明白辛苦”,层次清晰,情感升华自然,符合“崇尚劳动”的主题。)
【点评】:这篇范文以“做早饭”为线索,按“想做→准备→操作→成果”的顺序展开,过程描写具体(如煮饭、切菜、炒鸡蛋的细节),心理活动真实(紧张、骄傲),语言连贯自然。通过“我”的劳动经历,体现了“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尊重劳动”的意识,是一篇优秀的劳动主题作文。
范文二:《修车的启示》
上周,我的自行车轮胎突然没气了,推起来特别费劲。爸爸说:“既然坏了,不如你自己试着修修?”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正好练练手。(开篇用“轮胎没气”引出事件,通过爸爸的建议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主动劳动”的态度,符合“劳动经历”的主题。)
我先找来打气筒,给轮胎打了半天气,可没骑多久又瘪了。看来不是没气,而是轮胎破了。我翻出家里的工具箱,找到扳手和补胎工具,跟着爸爸之前教的方法,先把轮胎从车上卸下来。(用“打了半天气”“又瘪了”体现问题的反复,引出“轮胎破了”的结论,逻辑连贯;用“翻出工具箱”“找到扳手”等动作,说明准备工作充分,符合“写劳动过程”的要求。)
接下来的补胎步骤有点麻烦。我先用锉刀把破洞周围的橡胶磨粗糙,然后涂上胶水,等胶水干了再把补丁贴上去,最后用锤子敲紧。可当我把轮胎装回车上时,发现链条有点松,骑起来总是卡顿。(用“磨橡胶”“涂胶水”“贴补丁”“敲紧”等动词,详细描写补胎的过程,体现劳动的复杂性;用“链条松了”的问题,制造小波折,让故事更有起伏。)
我再次拆开车轮,调整链条的松紧度。这次我吸取了教训,慢慢转动脚踏,仔细观察链条的位置,终于把它调好了。当我骑着修好的自行车在小区里转了一圈,感觉风都在为我欢呼——我终于成功了!(用“慢慢转动”“仔细观察”等细节,表现“我”的进步;用“风在欢呼”的拟人手法,表达成功的喜悦,情感饱满。)
这次修车的经历让我明白:劳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耐心、细心和坚持。但当你克服困难,完成一项任务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我都要像修车这样,不怕麻烦,勇于尝试。(结尾总结劳动的感悟,从“不容易”到“成就感”,再到“勇于尝试”的决心,层次分明,主题深刻,符合“崇尚劳动”的要求。)
【点评】:这篇范文以“修自行车”为核心事件,按“发现问题→准备工具→解决问题→总结感悟”的逻辑展开,过程描写详细(补胎、调链条的具体步骤),心理变化真实(犹豫→尝试→坚持→喜悦),语言连贯流畅。通过“我”的劳动经历,传达了“劳动技能”的重要性和“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劳动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