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中心”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明确文章有集中而明确的中心的重要性。
2.学会根据已确定的中心来选择合适的材料,掌握突出中心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3.针对同一话题,能够从不同视角出发,确立不同的、有意义的中心立意,从多角度确立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点:
1.明确文章有集中而明确的中心的重要性,避免文章散乱。
2.在写作中树立“中心意识”,养成动笔前思考立意、成文后审视中心的有效写作习惯。
教学难点:
1.识别并能尝试运用至少三种突出中心的写作技巧。
2. 学会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提炼有意义的中心,表达真情实感。
课堂导入
【展示名言】ppt展示杜牧的画像,和他的名言。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唐)杜牧
提问:有人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大凡写文章,应以立意(中心)为主帅,以文气为辅助,以文采和章句为士兵。
提问:杜牧把文章的“意”,也就是“中心”比作了主帅、统帅,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一支军队没有了主帅,会怎样?
学生举手回答: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会打败仗……
【引导】同理,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了“中心”这个主帅,那么那些华丽的词藻、优美的句子,就像失去了将军的士兵,再勇猛也无法打一场胜仗。
【过渡】我们的文章如何突出中心?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为自己的文章请来一位英明的“主帅”,写出一篇篇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能打胜仗的好文章!
探究新知:
任务一:突出中心·写作技巧训练
1. 什么是文章的“中心”?请用一句话从教材中找出最权威的定义。
学生活动安排:
学生快速默读教材第一段(“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看找到的句子是否一致。
教师随机提问。
参考答案:
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中心。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令人不知所云。
【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2.结合对“中心”定义的理解,回顾《春》《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的人》,各篇课文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活动安排:4人小组为单位,学生独立回忆并快速浏览教材相关内容,自己概括,四人小组交流,整合意见,达成共识。
教师随机抽取2-3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答案,尤其关注《再塑生命的人》,引导全班确认最准确的表述。
参考答案: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以及“我”从绝望到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转变。
《再塑生命的人》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课本上为我们介绍了突出中心的重要方法。请快速阅读,再课本上找到并勾画出来。
学生2分钟默读,举手回答,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
讲解:
(1)围绕中心写作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作时要根据确定的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舍弃无关的内容,并对选定的材料进行一定的剪裁和加工,安排好先后的次序。为了突出中心,可以设置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如《济南的冬天》围绕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依次描写济南的山景水色,写到的内容很多,却眉目清晰,中心突出。
【点拨】
“围绕中心”的具体实践:选材与剪裁
选择:在动笔前,要根据确定的中心,从生活积累的众多素材中,选择那些最能支持、证明、表现这个中心的事件、细节或论据。
舍弃:更要果断地舍弃那些与中心关系不大或无关的材料,无论这个材料本身多么生动有趣。加入无关材料会稀释主题,造成文章冗杂、重点不明。
(2)突出中心,还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能强化中心的内容,不妨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着意强调;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我”入学时向先生发问的事写得详,至于“我”读书、对课的情况则写得略。
【点拨】
详写:对那些能直接、有力地表现中心的核心材料,要不惜笔墨,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反复强调。
略写:对那些起补充、衔接或过渡作用的材料,要简略叙述,一笔带过。
(3)突出中心,还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
可以开门见山,如《雨的四季》一文。也可以在篇末点明题旨,如《荷叶·母亲》篇末写道。还可以采用铺垫、呼应、对比等技巧,突出中心,如《再塑生命的人》,作者多处运用铺垫、呼应等手法,写出了莎莉文老师充满爱心的教育对自己人生的重大意义,从而凸显了主题。
4.写作技巧:开门见山
讲授:开门见山,是一种直接了当、不绕弯子的写作方法。它要求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明确表达主题或主要观点,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是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有助于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示例: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本文旨在探讨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及治理措施,以期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5.写作技巧:篇末点题
讲授:篇末点题就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用凝练、有力的语句来点明文章中心思想、升华主题的写作手法,就像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使文章的主旨豁然开朗;对前文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深化和升华主题。
【知识拓展】
篇末点题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总结性结尾。总结性结尾是归纳文章内容,对文章的主题进行集中而又明确的阐述的一种结尾方法。
②抒情性结尾。抒情性结尾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
③反问式结尾。反问式结尾就是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
④借景点题式结尾。借景点题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不直接点题,而是通过景物自然地衬托文章的主题的结尾方法。
⑤启发式结尾。启发式结尾是指在文章的最后,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和思考的余地的一种结尾方法。
6.写作技巧:铺垫、前后呼应、
(1)铺垫:为了让后文得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形象而做得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示例:
《春》开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通过反复的期待描写,为后文详细描绘春景的喜悦情感作铺垫。
《济南的冬天》首段对比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为后文写济南山水作铺垫。
(2)前后呼应: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旨在通过文章不同部分的相互关联,增强结构严谨性和内容完整性,使文章脉络清晰,避免结构松散,尤其适用于议论文和叙事文写作。
示例:
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与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形成首尾呼应,强化对春天的赞美主题。
“在我全部的生命中,我所记得的最重要的日子”“那一天对我来说太重要了。”结构严谨,始终紧扣“再塑生命”这一核心主题。
(3)对比:又称对照,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通过对比,可以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使所要表现的事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使所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刻,所抒发的情感更加强烈。
主要对比写法:人物对比、环境对比、环境对比等。
①人物前后状态
“我被愤怒与痛苦深深攫住,苦苦折磨……则是极度的消沉与无助。”
“稚气的快乐和自豪”“给我的灵魂带来了光明、希望和快乐”
作用:海伦·凯勒认识世界前后的巨大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再塑生命”这一主题,凸显了莎莉文老师教育的巨大成功和海伦求知的艰辛与喜悦。
②情感态度的对比
“感到厌烦”“没有后悔和难过的感觉”
“充满了学习的渴望”“深深的悔恨和悲伤”
作用:前后情绪的剧烈转变(烦躁→喜悦,破坏→愧疚并试图弥补),生动地展现了海伦认知世界的关键性突破,使“顿悟”的时刻更具震撼力。
任务二:大练兵·写作训练场
1.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假如要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
活动安排:任选一个角度,按照下面的提示完成一篇作文,字数300左右,时间20分钟。
提示
(1)将“我的书包”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说明,可以写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
(2)如果“我是书包”,让我们化身为书包,去听听它的心声:是为主人负担重而鸣不平,还是因主人乱扔乱放而暗自委屈?设身处地,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
(3)“我和书包”着眼于书包和“我”的关系。你第一个书包是谁送给你的?你和书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都可以作为确立中心的角度。
范文:
《一个书包的雨季》
我是小主人的书包,一个曾梦想装着知识与远方的帆布包。可如今,我却成了他最沉重的负担。
每天清晨,我便开始吞咽——语文数学挤占胸膛,作业本塞满隔层,水壶坠在两侧,还有那些总也用不上的补习资料,把我撑得喘不过气。拉链在我的肚皮上留下深深的勒痕,背带勒紧我的肩膀,也勒紧了小主人微微前倾的脊梁。放学路上,我感受着他疲惫的脚步,听着他轻轻的叹息,我真想大喊:我的世界不该只有试卷的重量!
最让我委屈的是那个雨夜。小主人考差了,一气之下将我扔在走廊角落。雨水溅湿我的一角,浸透了那张皱巴巴的卷子。我静静地躺着,想起工厂里那位工人师傅曾说:“好好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吧。”那一刻,我流的泪比雨还冷。
我多么希望,小主人能轻轻拂去我的灰尘,只装上必要的书本,让风和阳光也有位置住进来。我不怕承载知识,但我渴望承载一个真正轻盈的、快乐的童年。
教师点评:本文通过书包的自述,形象地揭示了当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生动地描绘了书包(实则是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的真实感受,并发出了渴望减负、追求一个充满阳光与快乐的童年的强烈呼声。文章语言生动,动词运用精准,善用对比和象征,细节处理到位,尤其是“雨夜”场景,极具感染力。最后以美好的愿望作结,升华了主题。
2.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
活动安排:请在40分钟内完成写作,要求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提示:
(1)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新颖的写法。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作些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作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他歌曲作些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范文:
《银杏叶上的答案》
那个秋日的午后,当我走出校门,以为只是完成一次普通的社会实践,却未曾想到,会在城南的养老院里,遇见生命最深刻的课堂。
阳光透过古老的银杏树,在院子里洒下碎金般的光斑。我被安排陪伴一位九十岁的抗战老兵陈爷爷。他坐在轮椅上,膝头盖着褪色的军毯,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清澈得像秋日的天空。“小朋友,”他微笑着招手,“会不会折纸飞机?”我点头坐下,心中却疑惑:这有什么意义?
我们沉默地折着纸飞机,他的手布满老年斑却稳如磐石。当第十只飞机完成时,他突然说:“你知道吗?我像你这么大时,折的不是纸飞机,而是真的飞机零件。”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他娓娓讲述起十六岁在机场做学徒的岁月,如何用稚嫩的双手守护战鹰翱翔。“每一颗螺丝都要拧到恰到好处——不能太紧,会让金属疲劳;不能太松,会在高空解体。”他的眼睛望着远方,仿佛能穿透时光,“生活也是这样,要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力度。”
我看着他颤抖却依然精准的手指,忽然明白了什么。这些纸飞机在他手中,不仅是怀旧,更是一种生命的修行——在重复中追求极致,在平凡中见证永恒。
告别时,陈爷爷送我一枚金黄的银杏叶:“它告诉我,生命最美的不是一直常青,而是即使飘落,也要舞出最美的曲线。”回校的路上,我紧紧握着那枚银杏叶,忽然懂得:走出校园,不是为了看见更大的世界,而是为了找回最真实的自己。
教师点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一次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经历,社会实践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内探索自我,揭示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于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
以“折纸飞机”这一微小的动作为叙事支点,通过层层铺垫和象征手法,将一位抗战老兵的生命智慧与一名学生的内心觉醒巧妙联结。尤其是“银杏”意象的运用,从开篇的树到结尾的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叙事和象征链条,自然呼应,使文章结构浑融一体。
【课堂寄语】
同学们,写作如同一次远航,中心思想便是引领方向的罗盘;无论叙事多么曲折、描写多么绚丽,唯有始终紧扣中心、详略得当,才能让文章的每一处笔墨都焕发意义,最终抵达触动心灵的彼岸。愿你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既能掌握突出中心的方法,更能学会用文字照亮自己心中最想表达的思想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