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古今之事 妙抒哲理之思 ——寓言写作指导

2025-10-17 04:4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36人

寓言,即用假托的故事或用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大多运用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等手法来反映主题思想。要想使用这些手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多功夫:

一、 缘理巧思古今事,想象绘就妙文章。

运用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等手法来反映主题思想的寓言故事,往往都是以人物为主人公的古今中外故事或以非人类事物为主人公的故事。我们可以依据学习或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素材和经验,通过大胆想象、合理虚构的故事情节,塑造鲜明的形象,阐释发人深省的哲理,给读者以醍醐灌顶般的启示。寓言名篇《亡羊补牢》就是运用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和想象的手法,巧借“被狼叼走了之后,再修补羊圈,再也没有丢羊”这一简单的故事,阐述了一个颇具启迪意义的哲理:以“亡羊”喻“出错”,以“补牢”喻“改过”,比喻出了问题以后要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二、 动心思巧设对话,显个性妙塑形象。

语言描写,尤其是对话描写,是寓言塑造鲜明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在展示个性、推动情节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依据平时观察积累,在设计鲜明的语言、独特的个性对话上多花点心思,力争塑造出鲜明、典型的形象。寓言《小马过河》借“老马”之口,阐释了“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应该自己去思考和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深刻道理。文中的“小马”与“老马”“小松鼠”“老牛”的对话既富于个性,又符合形象特点,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 处处留心积素材,时时观察多故事。

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人物,也可以是非人类的事物。要想写出形象鲜明、构思新颖的故事,我们就要做个有心人,时时用心,处处留意,将对自然现象或者生活情景的观察、体悟及思考所得记录下来。久之,就能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就能练就一颗敏感的心灵,就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和故事,为寓言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葛藤和凌霄》《未名鸟之死》都是作者在平时校园观察时有所思悟而写出来的寓言故事。

小猴子种豆

在森林里,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一个猎人到森林中打猎,所有的动物听见猎人的脚步声都四散奔逃,那一群猴子也跟着其他动物往森林深处逃去。

只有一只小猴子躲在树上,没有逃走。它看着猎人,感觉到那个猎人多么高贵:身上没有会长虱子的毛,还穿着虎豹皮袍,手里拿着弓箭,多么的英俊威武!而且所有的动物看到他都立刻逃走,多么的勇猛伟大!

“唉呀!人是多么高贵呀!我不要再作猴子了,我要学作人。”

于是,小猴子慢慢地从森林里移出来,住在森林的边缘。这时,它感觉人是多么幸福:住在有灯的房屋,而猴子只能住在黑暗的森林;人站着是多么高贵,猴子却只能蹲着走。小猴子下了一定要学会作人的决心。

它每天都跑到森林外面观察人的动作和生活。

它看到人走路,就学着人的样子走路。

看到人耕田,就学着耕田的样子。

看到人笑,它也咧开嘴笑。

这只小猴子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猴子,一天不看到人,就觉得很寂寞;只要看到人,就高兴地走到人的旁边,摹仿人的动作。

森林边缘的人们看到这小猴子很可爱,都很喜欢它,每天带东西来喂它。看到它学作人,也很高兴地讨论着:“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已经不像人了,你看看,这小猴子竟有作人的心,真是难得!”

他们用手抚摸小猴子的头说:“你愈来愈像人了。”

和小猴子坐在一起谈天。

牵小猴子的手跳舞。

远远看去,小猴子真像一个人。

小猴子也觉得自己除了不会说话,和人没有什么不同了。

有一天,农人到田里种豆子,小猴子也学人抓一把豆子要种在田里,可是它不小心掉了一颗豆子,就把手里的一把豆子丢了,去找那颗掉了的豆子,它没有找到丢掉的豆子,可是回来的时候,发现别的豆子也被鸟雀吃光了。

农人看了都哈哈大笑地说:“到底,猴子还是猴子。”

小猴子听了很伤心,才悟到自己是一只猴子,于是跑回森林找它的同伴,可是它的动作太像人,同伴已经完全不认识它了。

本则寓言通过小猴子学种豆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是一味模仿外在形式,不去深入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是不会有所收获和改变的。迷失自我,是模仿的最可怕之处,也是其最可悲之处。欲抑先扬、借此喻彼、拟人和想象手法的运用,是这篇寓言的亮点。

未名鸟之死

初冬,园子里飞来了很多不知道名字的鸟儿。灰褐色,八哥大小,唧唧喳喳地叫着,成群结队地在园子里飞来飞去。

园子里的常住户八哥正在香樟树上啄籽饱汁满的香樟果吃,看到成群结队、飞上飞下地啄食香樟果的未名鸟,就张开了巧嘴:“喂,各位老兄,欢迎大家光临!老兄们,以哥儿们的经验,各位肯定是旅行者,准备到南方去越冬的。”

八哥看他们吃得起劲儿,没人搭理,就提高了音量,用莺一样尖细的声音大声嚷嚷:“哎哎哎,各位老兄,听老弟几句劝,在这儿吃住几天,过几天瘾,赶紧到南方去。看仔细了,这儿可不是温暖的江南。不是吓你们,要是冬天来了,可了不得,冰天雪地的不说,还特冷,也没有什么好吃的。”

八哥又扑楞了一下翅膀,变换了一下姿势:“哎,哥儿们,你们可别想歪了,我可没有嫌弃大家的意思。你看,这儿的果实多着呢——香樟果、女贞果、黄杨果、南天竹果……还有那些不知道名字的红果子,想吃多少,悉听尊便……可是,可是,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可别怪老弟没提醒大家啊!”

八哥飞上飞下地说着,嘴也没闲着,将香樟果叨得稀里哗啦地往树下掉。

未名鸟也上上下下地啄食着香樟果,唧唧喳喳地吵个不停:“老兄,你想独吞这里的美味也就罢了,可你不能这样不仗义,说瞎话骗我们。你看,蓊郁的香樟树,那可是我们以往栖息的好住处;果实累累的女贞、石楠,那可是我们熟知的越冬的好食粮。婆娑的棕榈,曼妙的玉兰树,可是我们曾经醉心的游乐场……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了!”

说完,吃饱喝足的未名鸟,就飞上了天空。在园子上空惬意地飞来飞去。

在一个未名鸟还做着美梦的晚上,冬天挟裹着很大的风雪来临了。

天刚麻麻亮,八哥就慌里慌张地起来了,冒着大风雪,去看那群昨晚还道晚安的未名鸟。

八哥飞上飞下地找来找去,什么也没有看到。就躲在一个低矮的树枝上休息。刚长出了一口气,一低头,看到的景象让八哥惊呆了:

未名鸟栖息的大树下,满是小小的、圆圆的雪丘。极少数的雪丘上,露出灰褐色的尾羽,如同一个个灰褐色的灵幡,在风中瑟瑟地颤动,那是死去的未名鸟惊悸的灵魂吧!

作者借未名鸟不听八哥劝告、不幸被冻死的悲剧故事,意在劝谕人们:被表象迷惑,被经验所累,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其下场也是可怜、可悲的!文中的八哥很有爱心:劝告未名鸟,可谓不遗余力;风雪来临,冒着风雪去看望未名鸟。写未名鸟的笔墨虽然寥寥,但形象个性鲜明: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小人之心。富于个性的对话、合理的想象,以及借此喻彼、借小喻大等手法的运用,是本文构思的亮点。

葛藤和凌霄

文化长廊边种了几棵凌霄。

每年从夏季到秋日,碧绿的凌霄藤上,开满了大红色的凌霄花,将文化长廊点缀得漂亮极了。盛开的凌霄花,如同一串串喜庆的红喇叭,将大红色的芬芳,吹奏得满园都是。

来往的行人,都夸赞不已。

不知道什么时候,凌霄花的根旁长出了几株葛藤。

凌霄抖动着藤蔓说:“小妹妹,来,把手伸过来,我帮着你往上长。”

于是,葛藤就攀着凌霄弯曲的藤蔓,“蹭蹭蹭”地往上长,很快,就攀上了支架。然后沿着支架顶,匍匐着攀爬。

凌霄眼看着越长越繁茂的葛藤,心里很是着急,在凉风轻唱的傍晚,轻声细语地对葛藤说:“小妹妹,你攀着我生长不要紧,但也要为我考虑考虑,我们一起生长好不好?你看,你几乎将我的空间挤占完了。”

葛藤伸展着宽大的叶子,摇摆着高昂的藤尖说:“不错,是你帮着我攀了这么高。你要是嫌我占空间,你也长得茂盛点,不就得了!”

凌霄不再说话,在葛藤的“遮蔽”下,默默地生长,开花,尽力伸展茎叶,偶尔晒晒从葛藤茎叶间隙里漏下来的太阳。

没两年,蓊蓊郁郁的葛藤就将凌霄的茎叶连同美丽的凌霄花都完全遮没了。

又一年的秋季,花工来修剪花木,三两剪子下去,就将小碗口粗细的葛藤茎剪断了。茎秆的伤疤上,湿漉漉的,可是葛藤悔恨的泪水?

不几天,原本蓊蓊郁郁的葛藤叶就枯萎了,挂在藤蔓上,如同一颗颗风干的泪滴。风儿一吹,沙沙沙,那是死亡的葛藤给自己唱的挽歌吧。

来往的行人,注意到了枯萎的葛藤,指着它对孩子说:“看,这就是不知道和别人分享阳光和空间的后果!”

本文借葛藤依附凌霄长大,最终丢掉性命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人不知低调内敛,一味地张扬自己,不懂分享,结果只能是损伤了别人,残害了自己。写作时,运用借此喻彼、借小喻大、拟人和想象等手法,结合日常观察和思考,塑造出了非常符合事物特点的鲜明形象:凌霄低调、隐忍、乐于助人;葛藤高调、张扬、不懂感恩和分享。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