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写作 怎样选材 | 授课人 | |
教材分析 |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怎样选材”,这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细致观察和用心思考,从而发现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如何区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以及如何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通过比较和筛选,选出典型、真实、新颖的材料来丰富和支撑自己的写作内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认识到选材的重要性,学会在写作中如何围绕中心思想进行选材,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和积累素材。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度和思考力。 | ||
教学目标 | (1)文化自信:通过观察和思考生活,感受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语言运用:掌握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的区别,并能够在写作中合理运用,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3)思维能力:通过比较和辨析写作材料,培养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 (4)审美创造: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材料的典型性和新颖性,增强审美意识,提升写作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 ||
教学重难点 | (1)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并能够区分和运用这两类材料。(重点) (2)围绕中心选材,掌握选材的标准,做到典型、真实、新颖。(难点) | ||
教学资源 | (1)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和电脑,以便展示漫画、PPT 以及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的区别及应用。 (2)《青春之光》和《有为有不为》原文及相关资料:提前复印或电子分发这两篇文章及其分析材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随课堂进度,参与讨论和分析。 (3)经典文章选段:选取《散步》、《荷叶・母亲》、《金色花》等经典文章中的选段,制作成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素材,并赋予其深刻意义。 |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起写作,很多人会感到头疼。到底是什么让大家如此烦恼呢?请看这两幅漫画,它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些同学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 (学生观看漫画并自由发言) (生: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材料可写,另一方面是即使写了也大多是流水账,无法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导致作文得分不高。) “抓耳挠腮落笔愁,胡编生套成文羞。” 许多同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写作素材;其次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和运用这些素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怎样选材》,看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文题:怎样选材) 【设计意图】 通过两幅贴合实际的漫画引入话题,引发学生的共鸣,并直接点出写作中的痛点,轻松地引出课题。 二、闲云潭影日悠悠 —— 认识材料 回顾课文,探讨写作材料的来源。 (1)我们之前学过的本单元课文引用了大量材料。结合 PPT,同学们可以分享一下这些材料从何而来,是直接材料还是间接材料。 示例一:《青春之光》中列举了黄文秀的事迹,以体现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的精神。 不忘初心:黄文秀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初到百坭村遭遇困难时依旧坚持初衷,积极融入村民,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牢记使命:面对灾情,不顾个人安危,迅速回到工作岗位;深入走访贫困户,绘制分布图,寻找致富方法,帮助村民们发展产业,解决实际问题。 勇于担当:担任第一书记期间,根据实际情况找到了全村脱贫的方向 —— 发展砂糖橘种植业,邀请技术员指导村民,修建道路,建立电商服务站等。 甘于奉献:研究生毕业放弃大城市的机会,一心为家乡贡献力量,将全部心血献给了百坭村和这里的村民。 示例二:《有为有不为》中提到了公交车上让不让座以及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事例,引用名言、俗语 “行而宜之之谓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学生阅读材料后展开讨论) (生:第一个例子讲述了黄文秀的故事,这是作者从他人处获得的信息,属于间接材料;第二个例子中的一些事例则源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这属于直接材料。文天祥的事迹和名言同样是间接材料。) (2)快速浏览教材中的写作指导部分 “怎样选材”,划出关于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的相关定义,并进行归纳总结。 (生:直接材料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各种人、事、景、物等,这类材料因为是我们自己体验过的,所以在写作时更容易表达真情实感;间接材料则是从他人口述、书籍或者影视节目中得到的信息,范围广泛,种类繁多,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 结合课文,判断材料类型。 分析《邓稼先》一文中的几个关键事件,说说哪些是直接材料,哪些是间接材料,两者结合有何作用? 1950 年邓稼先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刻回国。 1958—1967 年间,邓稼先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1985 年,在重病期间邓稼先仍然坚持完成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在特殊时期,处理好团队内部矛盾,确保工作继续进行。 1971 年,邓稼先独立验证了中国自主研究原子武器的技术后,给杨振宁写了信告知此事。 1982 年,在一次核武器试验出现问题时,他表示 “我不能走”。 (学生交流意见后作答) (生:第一和第五个事件是直接材料,其余都是间接材料。直接与间接材料相结合可以让文章内容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教师小结:观察周围事物对于写作而言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文章更富有感情色彩。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利用第二手资源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作品。因此,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获取的材料都对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分析课本实例加深学生对于两类不同性质写作素材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巩固这一知识,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江湖夜雨十年灯 —— 积累材料 师:拥有充足的素材库才能在创作时游刃有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通过故事学习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段有关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故事,思考一下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年轻时曾想把听到的故事作为小说素材写下来,于是去请教他的老师福楼拜。后者建议他不要只依赖听来的信息,而是要亲自出门观察,记录下所见到的一切。按照老师的建议行动之后,莫泊桑终于写出了一部成功的作品。 (学生阅读材料并互动) (生:生活本身才是灵感的源泉,想要获取有价值的素材就必须善于观察,并且观察时要足够细致、全面。) 分析经典案例,明确努力方向。 师:回想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著名篇章,你会发现其中讲述的往往是非常平凡的事情,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散步》里莫怀戚通过与家人共同散步的经历反思了家庭责任的重要性;《荷叶・母亲》中冰心借由雨中荷叶护莲的场景赞颂母爱的伟大无私;《金色花》内泰戈尔利用金色花朵象征母爱及人类美好天性。 (师生共同分析上述文本) (生:只有真正投入到生活中去感受,才能发掘出那些隐藏在日常琐事背后的深刻意义,从而写出触动人心的文字。) 比较分析,做出合理选择。 师:每天我们都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式各样的事,那么怎样才能从这些纷繁复杂的经验中挑选出最值得记录的内容呢? (生:我们要学会甄别。对于身边出现的各种信息,应该在脑海中过滤一遍,选取那些印象最深、最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写入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情感。) 教师小结:学会关注现实生活,认真思考每一件小事背后可能蕴含的意义,然后从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片段,这就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讲解有趣的故事、回顾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开展比较练习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主动收集并筛选有用的写作素材。 四、云想衣裳花想容 —— 选择材料 学习如何从众多素材中选出合适的部分。 师:当我们积累了大量素材后,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应当如何使用它们呢?接下来我们将参考一篇课文来看看具体的操作方法。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着主人公阿长来写的,尽管她身上有许多看似普通甚至有些可笑的地方,但她对 "我" 无私的关爱却让 "我" 终生难忘。以此为中心, (1)同学们可以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 (生:文章的重点在于突出阿长的善良品质,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该围绕这一点展开,避免偏离主题。) (2)假如你要写一篇描写自己的某位亲近之人的文章,你会怎样做? (生:首先确定文章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这个中心搜集相关事例,最后再从中挑选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部分详细描述。) 教师小结:在写作时,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再从已有的资源中找到最适合用来支撑这一论点的信息加以运用。这样才能保证整篇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 ||
作业设计 | (1)根据《晒晒我们班的 “牛人”》主题,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典型的材料,简要描述这个材料为何具有典型性。 (2)记录一天中的见闻,挑选出最触动你内心的一个事件,说明你选择这个事件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