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指导:如何写出人物特点

2025-07-06 13:4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1人

一、明确“特点”的内涵

人物特点,指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包括:

(1)外在特点:外貌(如独特的发型、标志性的眼神)、穿着(如总穿汉服的古风少女)、习惯动作(如习惯性扶眼镜)。

(2)内在特点:性格(如幽默、倔强)、品质(如善良、坚韧)、兴趣爱好(如痴迷书法、热爱骑行)、思想观念(如环保主义者)。

(3)反差特点: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看似严肃实则幽默,通过反差增强人物立体感。


二、捕捉特点的方法

(1)细致观察:从日常相处中发现细节,如母亲“做饭时总把碎发别到耳后”“习惯性尝菜的动作”。

(2)典型事件:通过1 - 2件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如写“学霸”可描述他带病参加竞赛获奖的经历。

(3)对比衬托:用他人的反应突出特点,如“大家都沉默时,只有他笑着讲笑话化解尴尬”。

三、写作技巧与方法

1. 多维度描写刻画人物

(1)外貌描写:避免“大眼睛、高鼻梁”的笼统描述,聚焦独特细节。

例:“他总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月牙,笑起来露出两颗虎牙。”

(2)语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加入方言、口头禅或标志性句式。

例:“班主任总说:‘再难的题,拆成小步骤,啃也要啃下来!’”

(3)动作描写:用精准动词凸显个性,如“他三步并两步冲上台,一把抢过话筒”(急躁)。

(4)神态与心理描写:通过表情、心理活动暗示特点,如“她脸涨得通红,攥紧衣角却始终不道歉”(倔强)。

2. 用事件支撑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描写最能体现特点的事件,次要情节简略。

例:写“热心肠”的同学,详细描述他冒雨送迷路老人回家的过程,其他小事一笔带过。

(2)设置冲突:在事件中制造矛盾,如“内向的他为保护朋友,第一次在全班面前大声反驳”。

3. 融入情感与评价

(1)直接抒情:结尾点明对人物的情感,如“奶奶的唠叨里,藏着最温暖的爱”。

(2)侧面烘托:借他人之口评价,如“同学们都说:‘有他在,教室永远不缺笑声。’”

四、避免常见误区

(1)特点模糊:避免“他是个好人”等空泛表述,需用具体事例支撑。

(2)描写千篇一律:避免套用模板,如写老师必写“深夜批改作业”,可尝试独特视角(如老师的“冷幽默”)。

(3)过度夸张:保持真实性,如写“他跑得比火车还快”不符合常理。


五、写作思路模板

(1)开篇点题:用外貌、事件或悬念引出人物特点,如“提起我们班的‘飞毛腿’,无人不知——运动会上,他像离弦的箭冲过终点”。

(2)具体描写:通过2 - 3件事(结合多种描写手法)展现特点,注意详略与过渡。

(3)升华情感:结尾总结人物特点,表达情感(敬佩、感激、怀念等),如“她的乐观像一束光,永远照亮我的生活”。


六、优秀范文片段示例

片段1:外貌体现特点

“她总爱穿一件褪色的牛仔外套,袖口磨得发白,却洗得干干净净。胸前别着一枚枫叶形状的徽章,那是她徒步旅行时捡的枫叶压制而成——她是我们班最酷的‘背包客’。”


片段2:事件凸显性格

“暴雨突至,他毫不犹豫脱下外套,罩在路边瑟瑟发抖的小猫身上。自己淋着雨,却笑着说:‘我这身板,可比小猫抗冻多了!’”


通过以上方法,可帮助学生抓住人物独特之处,让笔下的人物鲜活立体,避免“千人一面”的问题。

范文引路:

范文(一):我们班的牛人


我们班藏龙卧虎,但若论最让人服气得五体投地的“牛人”,非陈默莫属。这名字听着安静,人却像装了永动机,尤其是在摆弄他那些“破铜烂铁”时,眼睛里的光比实验室的酒精灯还亮。


第一次见识他的“牛”,是在初二的物理课上。老师刚说完“电动机原理”,他就举手要求演示,抱着一个拆得七零八落的旧电扇走上讲台。螺丝刀在他手里像长了眼睛,“咔哒咔哒”拧下螺丝,铜线在他指间绕成弹簧状,连电线接口都用彩色胶带缠得像彩虹。当他把改装后的电扇接到电池上,扇叶“嗡”地转起来,还随着电流声哼起了不成调的曲子——原来他在扇叶上粘了几片硬卡纸,转动时能敲出节奏。全班目瞪口呆,物理老师推了推眼镜:“陈默,你这是把电动机改成音乐盒了?”他挠挠头,嘴角咧到耳根:“瞎鼓捣呗,老师您看这转速还能调!”说着拧了拧电池盒上的旋钮,扇叶果然时快时慢,卡纸敲出的“叮叮咚咚”竟真像首曲子。


这家伙的“牛”还体现在“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上。班级文化墙要做装饰,大家对着一堆废报纸愁眉苦脸,他却像变魔术似的抱来一桶面粉和胶水。“看好了!”他把报纸撕成条,浸在面粉糊里,三绕两绕捏成花盆形状,又用颜料涂成青花瓷的模样。等晒干了往墙上一挂,配上几枝假花,愣是把单调的白墙衬得像模像样。最绝的是他用易拉罐做的“班级时钟”——罐身刻着数字,指针是用回形针和小磁铁做的,往黑板边一挂,每次看时间都像在看艺术品。有同学笑他:“陈默,你这手艺不去当手工老师可惜了。”他却认真地说:“万物皆可利用,扔了多浪费。”


上个月学校科技节,他的“牛”劲儿更是发挥到极致。别人的参赛作品要么买现成零件组装,要么在PPT上画效果图,他倒好,搬来一个半人高的“机器人”——用废旧自行车架做骨架,矿泉水瓶当脑袋,眼睛是两个LED灯泡,最绝的是手臂,竟然是用报废的雨伞骨架改装的,能灵活地抓起乒乓球。演示时,他站在“机器人”身后,通过遥控器让它挥手、转圈,灯泡眼睛还会一闪一闪地“眨”。当主持人问他怎么想到的,他举着手里的遥控器——那竟是用坏了的键盘改装的——大声说:“我家阁楼堆了一堆旧东西,拆着拆着就有了想法!”台下掌声雷动,连评委老师都笑着说:“这创意,够牛!”


陈默的桌子抽屉里永远塞满了“宝贝”:半截粉笔、断了齿的梳子、生锈的铁钉。有次我好奇问他:“这些破烂留着干嘛?”他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用月饼盒做的笔筒,里面插着几支用钢笔零件和吸管拼起来的彩笔:“你看,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废品,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沾满胶水的手指上,也照亮了他桌上那个用螺丝和铁丝拼成的“加油”字样——那是他给生病请假的同学准备的礼物。


我们班的牛人陈默,从不是课本里遥不可及的天才,而是把平凡日子过出火花的“生活发明家”。他让我明白,所谓“牛”,不是天生神通广大,而是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把别人眼中的“没用”,变成自己手里的“可能”。就像他那台会唱歌的电扇,在庸常的日子里,转着转着,就转出了满室星光。

范文(二)我的白骨精妈妈

我的妈妈,是标准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在我心里,她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超级计算机,能同时处理工作、生活和我的学习,还总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清晨六点,当我还在睡梦中,厨房就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透过门缝望去,妈妈已经换上笔挺的职业套装,头发盘得一丝不苟,正踮着脚煎鸡蛋。她左手拿着手机快速回复工作消息,右手灵活地翻面,煎蛋在锅里发出“滋滋”的脆响。等我洗漱完,餐桌上早已摆好营养早餐,而她自己却端着咖啡,边吃面包边整理公文包。“宝贝,牛奶记得喝完,放学我来接你。”说完,高跟鞋“哒哒”地敲击着地面,身影迅速消失在电梯间。

在公司里,妈妈更是“大杀四方”。有次我跟着她加班,亲眼看见会议室里,她站在投影幕布前,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客户介绍方案。PPT上的数据图表像被施了魔法,在她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清晰。面对客户尖锐的提问,她不慌不忙,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调出对比案例,条理清晰地应答。连最挑剔的客户都竖起大拇指,我躲在角落,心里满是骄傲——这就是我的妈妈!

但妈妈最让我佩服的,是她总能在忙碌中找到平衡。无论多晚回家,她都会坐在我身边检查作业,用红笔仔细标注错题,耐心讲解。周末她会脱下职业装,换上宽松的围裙,和我一起研究新菜谱。记得那次我们做蛋糕失败了三次,面粉沾得满脸都是,最后烤出的“黑暗料理”虽然难以下咽,却让我们笑出了眼泪。她摸着我的头说:“工作和做蛋糕一样,失败了就总结经验,下次一定能成功!”

妈妈的梳妆台上,口红、眉笔和计算器、会议日程表总是并排摆放;她的手机相册里,既有商务谈判的现场照片,也存满了我从小到大的成长瞬间。她像个神奇的魔法师,把职场女强人的干练和温柔妈妈的细腻,完美揉进了每一天的生活里。

这就是我的“白骨精”妈妈,她教会我:真正的强大,不是无所不能,而是在每一个身份里,都拼尽全力做到最好。

范文(三)与众不同的我

教室后排靠窗的位置,总坐着个头发扎得歪歪扭扭的女生——那就是我。当同学们课间聊起热门游戏和偶像八卦时,我大概算得上是个“怪人”,但正是这些独属于我的小角落,拼凑出了最特别的模样。

我的书桌抽屉里藏着整个“旧时光博物馆”:泛黄的《昆虫记》边角卷起毛边,扉页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生锈的铁皮青蛙玩具是爷爷的童年遗物,上紧发条还能“蹦跶”;最宝贝的是本自制的手账本,贴满梧桐叶书签、电影票根,还有用彩铅临摹的敦煌壁画飞天像。有次同桌好奇翻开,惊呼:“你这哪像初中生的本子,倒像从古董店淘来的!”我笑着把本子护在怀里,这些在别人眼里过时的玩意儿,却是我和世界对话的密码。

课间同学们挤在走廊嬉笑打闹时,我总爱趴在窗边观察校园里的生灵。春天用铅笔在笔记本上勾勒樱花飘落的弧线,记录不同花瓣的形状;深秋蹲在银杏树下,看蚂蚁排着队搬运落叶,还煞有介事地用尺子量它们“运输路线”的长度。生物老师偶然看到我的观察笔记,在课堂上展示时调侃:“别人写周记愁眉苦脸,你倒把校园写成了《自然图鉴》。”

最让我“与众不同”的,大概是对传统手艺的痴迷。别的女生课间偷偷刷短视频,我却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剪纸。红纸在剪刀下翻飞出花鸟鱼虫,最得意的作品是幅《百鸟朝凤》,足足花了三个周末才完成。去年学校艺术节,我带着剪纸社团的同学们,用千余张窗花把走廊装点成红色的星河,不少老师拍照发到朋友圈,配文感叹:“00后里竟还有这样的‘守艺人’!”

偶尔也会因为这份“格格不入”感到孤单。当同学们聊起流行游戏,我插不上话;大家追热门网剧时,我却沉迷《国家宝藏》。但每当翻开自己的手账本,看到那些亲手绘制的观察记录;每当剪出精美的图案,收获赞叹的目光,我就明白:世界本就该五彩斑斓,何必非要把自己塞进同一种颜色?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