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中考优秀作文:泥土里开出的花

2025-10-14 14:5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94人

泥土里开出的花

辽宁一考生

潮湿的陶泥躺在掌心,我握着竹刀,凝视这团灰褐的泥土——它即将化作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那时的我还未察觉, 这场与泥土的对话,会让我读懂成长的真谛。

初次接触泥塑,总以为不过是孩童玩泥巴的游戏。直到陶土裹住指尖,我才惊觉这方寸之间暗藏玄机:泥土太干,会如冬日龟裂的河床般迸裂;水分稍多,又似融化的雪泥般瘫软变形。竹刀划过的每一道弧线,都可能让精心雕琢的花瓣瞬间崩落。那些日子,我的指甲缝里嵌满深褐色的泥浆,失败的泥团被揉了又揉,像反复愈合又裂开的伤口。每当夜色浸透窗棂,台灯下反复练习的剪影,都在为这场与泥土的较量默默蓄势。

创作那日,陶泥在掌心渐渐苏醒。我将堆叠的泥块塑成花朵,竹刀在花瓣上游走,勾勒出心中构想的模样。就在大功告成之际,支撑花茎的竹条突然断裂,半成型的花朵轰然倒塌,泥块在桌上摔出一道狰狞的裂痕, 像命运恶意的嘲笑。

指尖的温度瞬间消散,酸涩的挫败感几乎将我淹没。但恍惚间,练习时的记忆突然翻涌——师傅说过的“顺势而为” 泥塑法,笔记本上记录的备用方案,还有那些刻意练习的补救技巧,此刻都涌人脑海。颤抖的手重新拾起竹刀,深吸一口气,我将碎裂的泥块重新揉合。这一次,我在花茎中加人双层支架,顺着断裂的痕迹雕刻出自然的模样。原本的失误,竟成了花瓣上独一无二的亮色;那些修补的痕迹,恰似生命在风雨中生长的印记。当夕阳为陶花镀上金边时,它不再是刻板的工艺品,而是承载着汗水与智慧的生命之花——那些浸透汗水的坚持,那些灵光乍现的变通,都化作了花瓣上晶莹的露珠。

后来,母亲将这朵陶花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每当晨光掠过它起伏的姿态,我总会想起那个重塑裂痕的午后。人生如陶,我们既要耐得住泥土入窑前的沉淀与打磨,也要学会在破碎处寻找新生的契机。那些跌倒时沾着泥浆的双手,终将托起照亮前路的星光, 让每一次与失败的相遇,都成为破土而出的勇气,在岁月的滋养里,绽放出最动人的花朵。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考场作文,它将个人成长的感悟融入到一次泥塑创作的经历中,构思巧妙,情感真挚。下面是具体的点评:

立意深刻,以小见大

文章以一次泥塑经历为载体,巧妙地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告诉我们,成功既需要“台下的深研剧本和精心排练”——也就是日常的积累和坚持。也需要在“突发状况”下“顺势而为”——也就是随机应变的智慧。作者将失败与重塑的过程,升华为"在破碎处寻找新生"的成长感悟。立意高远,发人深省。

结构完整,线索清晰

文章遵循“总-分-总”的结构,以泥塑的过程为明线,以内心的成长为暗线。

从满怀期待地开始,到遭遇失败的沮丧,再到沉着应对、最终完成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情感变化真实可感。结尾处将感悟与开头呼应,点明主旨,使文章浑然一体。

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文章的细节描写尤为出色。对陶泥干湿状态的刻画,如“冬日龟裂的河床”“融化的雪泥”,非常生动形象。

对失败时“狰狞的裂痕”和成功后“花瓣上独一无二的亮色”的对比描写,充满了画面感。

整体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具体而微的生活片段,成功地诠释了“积累与变通”这一深刻主题。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