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作文:真题+优秀作文+总评

2025-09-26 02:1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3人

三、作文(60分)

17.曹植的《酒赋》说:“或秋藏冬发,或春酝夏成。”“酝”指酿造,也指缓慢形成。“成”可以是完成,也可以是形成。请以“春酝夏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校名、地名。

优秀作文1:

春酝夏成

淮安一考生

春日的雨总是下得绵长。 窗外檐角滴落的水珠在青石板上砸出细小的坑洼,溅起的水花又倏地钻进墙根的青苔里,洇得那片绿愈发浓重。庭院里的石榴树刚抽出暗红的新芽,被雨水打湿后沉甸甸地低垂着,像极了我握笔时总也抬不起来的手腕。

“捺要如刀,撇应似兰。”老师的声音混着雨声从廊下传来她正坐在藤椅上翻检旧帖,袖口的墨点被雨雾洇得有些模糊。 可我盯着字帖上那些游龙般的《兰亭集序》摹本,只觉得王羲之的潇洒与我的笨拙之间,隔着整个梅雨季那么长的距离。磨墨时总掌握不好力道,墨锭在砚台里打滑,溅出的墨汁在练习纸上晕成难看的团块。有时急着求成,手腕一斜,整行字都歪成了泥鰍。那些被揉皱的练习纸,在废纸篓里堆积成小小的山丘。

夏至那天,蝉鸣突然撕开了沉闷的空气。我握着墨锭慢慢研磨,腕力渐渐稳了--拇指按住墨顶,食指和中指扶住两侧, 顺时针转五十圈,再逆时针转五十圈,松烟的清冽混着桐油的醇厚蔓延开来。案头的砚台被磨得发亮,边缘积着层薄薄的墨霜。笔锋入纸不再是生硬的戳刺,侧锋转中锋的瞬间,笔肚上的毫毛轻轻铺开,墨色从浓到淡晕成渐变的云。老师倒出碧螺春:“茶叶经杀青、揉捻才能出真味。”看她捻起茶叶的手指,指甲缝里还嵌着洗不净的墨痕,我忽然明白了--“春酝”是把急躁在研磨中磨成细粉,每一圈转动都是沉淀的酵母。

漫长的梅雨季节来了,窗台上玻璃罐里的铜钱草开始了疯长。我带着对书法的全新认知, 心无旁骛地练习着。每日晨起磨墨,墨锭在砚台里走得愈发匀净,圈痕像年轮般细密。磨到手臂发酸时,就把笔搁在笔山上, 看墨汁在砚台中央聚成小小的湖,湖底沉着细碎的渣滓,像未化的星光。笔杆被掌心的汗浸得发亮,摸上去竟有了温润的包浆。横画起笔的藏锋从生硬的疙瘩,渐渐有了圆柔的弧度,捺脚的顿挫也添了力量。我心中的疑惑解开了:“春酝”是为了更好的夏成啊!

七月的暴雨来得又急又猛。 当我临摹的《快雪时晴帖》展现在市青少年书法展的玻璃柜里时,窗外被雨水洗过的梧桐叶亮得像涂了层漆,蝉鸣裹在湿润的风里飘进来,竟有了几分春日的温润。那些曾让我夜不能寐的调锋与运笔,此刻在灯光下竟有了生命般的律动。评委老师说这幅字里有“火候”,我想那大概是无数个黄昏里,墨香与汗水共同发酵的味道。

所谓“春酝”是檐雨浸穿青石板的耐心,是墨锭在砚台里转出来的干百圈光阴;而“夏成” 不过是那些沉淀在笔锋里的坚持,终在某个时刻透出属于自己的光亮。

总评:

本文以“书法练习”为核心线索,巧妙扣住“春酝夏成”的题旨,将春日练字的急躁与挫败、夏日作品的成熟与亮眼形成鲜明对比,叙事脉络清晰且情感细腻。

作者善用环境描写烘托心境,如“檐角水珠”“青苔”“墨雾”等意象,既营造出江南春日的温润氛围,又暗合练字过程中沉淀与蜕变的节奏。从“墨锭打滑”“字歪如泥鳅”的笨拙,到“墨色渐变如云”“捺脚添力”的突破,再到最终作品参展的“火候”,细节刻画层层递进,生动展现了“酝”是耐心研磨的时光、“成”是坚持沉淀的结果。

语言兼具文学性与画面感,将书法技艺的精进与对“春酝夏成”的感悟自然融合,结尾点明主旨,升华了“沉淀与坚持终见光亮”的主题,是一篇立意深刻、文笔优美的佳作。

优秀作文2:

春酝夏成

淮安一考生

春分刚至,风已悄然将冻土唤醒,院角一方菜畦竟成了无声的战场。

奶奶竹篮里的老黄豆种粒粒饱满如金珠,那是她用红布包藏了一冬的珍宝;妈妈手中印着英文的纸袋里,躺着从远方捎回的“新贵”菜豆种。“这豆子金贵, 得用草木灰拌了才肯扎根。”奶奶佝偻着腰背,将灰烬细细筛入垄沟;妈妈拎着洒水壶走来,水流细密如织:“现在都用营养土, 老法子过时了。”水流漫过奶奶刚拢好的土堆,冲出一道浅浅沟壑,像划开楚河汉界。老经验与新认知在泥土里初遇,带着各自的倔强,等待时光的发酵

菜畦被无声地一分为二。 清晨的露珠颤巍巍挂在豆苗尖上时,奶奶已蹲在地里,布满沟壑的双手灵巧地除杂草。 傍晚,妈妈提着瓶瓶罐罐,给菜豆喷药、施肥。我蹲在田埂中央,目光在两边游移:奶奶的黄豆苗生长徐缓,茎秆却敦实粗;妈妈的菜豆苗如少年般向上猛蹿,像急切伸向天空的小手。 奶奶轻轻捏捏菜豆苗的茎:“虚胖,经不住风雨。”妈妈听见了, 不服气地拍拍黄豆苗的叶:“太敦实,怕是长不高。”

入夏首场暴雨骤至,妈妈的菜豆架顷刻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还被连根拔起,狼狈地匍在泥泞里。望着眼前的一切,妈妈呆立在屋檐下,红了眼眶。奶奶翻出捆旧竹竿,赤脚踩进泥泞里: “愣着干啥?扶起来还能活!”她的布鞋深陷泥中,却毫不犹豫地先奔向倒的菜豆藤。妈妈急忙跟上,递绳子,绑支架,两人的手背在藤蔓间相触,都沾满了湿滑的泥浆,再也分不清你我。隔闵在泥行中消融,理解的汁液开始慢慢渗出。

雨停后,那道田埂的界限渐渐模糊了。奶奶学着为菜豆搭牢固的架子:“这藤蔓是机灵, 给个支撑就往上爬。”妈妈则捧起草木灰,为黄豆追肥:“老法子养出的豆叶,绿得格外厚实。”黄昏时分,奶奶教妈妈认豆叶背面的青虫,妈妈对奶奶讲“光合作用”......她们并肩蹲在田垄上, 宛如两株在泥土里根系悄然缠绕的豆苗。

夏末,奶奶的竹篮和妈妈的塑料筐并肩立于院门。老黄豆与菜豆各自堆成了小山。妈妈盛了一盘油亮的菜豆炒了肉末, 香气霸道地占领了整个院子,奶奶尝了一口说“倒也不难吃”;奶奶用黄豆打了豆浆,粗瓷碗里浮着层诱人的金黄奶皮,妈妈连声称赞“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两人眉眼的边界。

我明白了,春日的播种与争执,恰似豆种深埋时的沉默;而夏日的共生与丰盈,则是时光悄然酿造的醇浆——当老根脉与新枝蔓在风雨后彼此缠绕,那沉淀在粗陶与玻璃间的,便是生命最本真的回甘。

总评:

文章以“菜畦种豆”为切入点,通过“奶奶的老黄豆”与“妈妈的新菜豆”的对比与共生,具象化诠释“春酝夏成”的内涵,选材贴近生活且充满烟火气。春日里“老经验与新认知”的争执、夏雨中“共同救豆苗”的协作、夏末“共享丰收”的和谐,情节设计有起伏、有温度,既展现了代际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又暗合“酝”是矛盾发酵、“成”是理解共生的过程。文中对“奶奶筛草木灰”“妈妈喷药施肥”“两人共搭豆架”等细节的描写,生动鲜活;将“豆苗生长”与“情感变化”相呼应,以小见大,让“春酝夏成”的主题落在“老根脉与新枝蔓缠绕的回甘”上,情感真挚、立意新颖,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