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要解决的新问题越来越多。作为新时代的少年,累一点再累一点,苦一点再苦一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多一点再多一点,都没有关系,因为未来总是甜的。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以《未来总是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优秀作文:
未来总是甜的
福建一考生
李大钊曾言:“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人生如同一坛陈酿, 封存着岁月的酸甜苦辣,而在时光的发酵中,总有一种味道始终清晰未来的甜,那是刻在血脉里的希望。 1949年开国大典上那四万万人仰望的晴空,曾是祖辈眼中遥不可及的未来; 而如今我们触手可及的灯火繁华, 是他们用脊梁撑起的甜蜜现实。 ( 开篇引用李大钊名言,将“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与“人生如陈酿”的比喻结合,迅速把“未来的甜”从个人感受升华为跨越时代的集体希望,立意深刻,为全文搭建起“先辈奋斗奠基今日甜蜜”的核心框架。)
春节的餐桌上,刚出锅的饭菜蒸腾着香气,我和妹妹的筷子早已按捺不住。“小馋猫哟!”奶奶眼角笑出褶子,爷爷却佯装严肃:“你爸九岁时, 自个儿搬凳子做饭,跟你伯伯天不亮就去路边卖甘蔗,哪像你们饭来张口?”他指尖点着桌面,语气却软下来,“不过啊,现在日子甜了,懒点也好。”灯光下,他眼中的欣慰比碗里的糖藕还要浓稠。( 选取春节餐桌的生活场景,通过爷爷对比“爸爸童年”与“我们如今”的对话,用“糖藕”的味觉意象具象化“日子变甜”,细节真实可感,让“未来的甜”有了贴近生活的温度,避免空洞议论。)
这场景让我想起外婆的稻田。春日暖阳里,她弯腰插秧的背影被汗水浸成深色,见我们走来,立刻直起腰笑得皱纹舒展:“你妈小时候啊,跟着我踩泥地插秧,哪有你们现在舒坦? 妈妈在一旁打趣要我们下地干活,外婆却慌忙摆手:“别让孩子吃这苦,你们好好读书,好日子才长着呢。”她掌心的老茧踏过我的手背,像极了田埂上被岁月磨圆的石子。(描写外婆稻田插秧的片段,以“掌心老茧”“汗浸的背影”等细节刻画祖辈的辛苦,再借外婆“别让孩子吃这苦,好好读书”的叮嘱,自然衔接“祖辈奋斗为后辈铺垫甜蜜”的主题,情感真挚,画面感强。)
爸爸的书柜里藏着另一段时光。当我翻开泛黄的收藏册,人民币从崭新的票面回溯到粗糙的纸面,最后几页的粮票让历史课上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那些印着“壹市斤”的薄纸片,诉说着爷爷辈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的岁月。“新钱是爸爸攒的,”爸爸指尖划过票证的纹路,“但这些老票子,是你爷爷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那一刻我忽然懂得, 甜蜜的未来从不是天降的礼物,而是一代代人用双手传递的接力棒。(以爸爸书柜里的人民币、粮票为线索,将历史课本上的“物资匮乏”转化为可触摸的家庭记忆,用“老票子是爷爷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串联起祖辈的付出与当下的甜蜜,让“未来的甜源于当下奋斗”的逻辑更具说服力。)
站在祖辈的肩膀上远眺,未来从不是虚幻的诺言。就像他们说的“日子如酿酒”,苦难是埋进土里的粮谷,奋斗是催化甜蜜的酒曲。当粮票变成电子支付,当泥地变成智慧农田,当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化作空间站的电波,我们看见:一代人托举另一代人的甜蜜, 个民族从贫弱到富强的集体记忆,正用时光证明--未来总是甜的,因为每一份现在,都在为明天埋下糖霜。(结尾用“粮票变电子支付”“泥地变智慧农田”等时代变化的对比,呼应开篇的历史视角,同时点明“一代人托举另一代人的甜蜜”的主旨,将个人、家庭与民族发展相连,收束有力,升华主题。)
总评
1. 立意与结构:文章立意紧扣材料中“当下吃苦付出,未来终将甜蜜”的核心,突破个人视角,以“家庭记忆”为载体,串联起祖辈、父辈与“我们”三代人的经历,构建“祖辈奋斗—父辈传承—我辈受益”的时间脉络,层层递进地诠释“未来的甜源于代代奋斗”的深刻内涵,结构清晰且逻辑严谨。
2. 素材与论证:素材选取极具生活化与典型性,从春节餐桌、外婆稻田到爸爸的收藏册,均为家庭中的常见场景与物品,却巧妙承载了时代变迁的重量。通过“爷爷的讲述”“外婆的老茧”“粮票的故事”等具象化的细节,将“吃苦”与“甜蜜”的抽象关系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画面,论证生动且富有感染力,避免了说教式的表达。
3. 语言与情感:语言质朴细腻,善用感官描写(如“糖藕的甜”“掌心老茧的触感”)与比喻(“人生如陈酿”“未来的甜是接力棒”),让文字兼具生活气息与文学美感。情感表达真挚自然,从对祖辈辛苦的心疼,到对当下甜蜜生活的珍惜,再到对未来的期许,情感脉络连贯,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