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中考作文:真题+优秀作文+总评

2025-09-17 18:51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2人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③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

请根据你对陶行知先生上述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经历(如学习、劳动、运动、科创等),或论述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自拟题目,自选角度;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优秀作文:

接住那颗球

广东一考生

创造,也可以是每一次毽球飞头顶, 都能比上一次更高、更出彩。

风声猎猎,裹挾着悲伤袭来,吹散了绵绵细雨--我又失败了,在毽球比赛的赛场上,我又没有接住那颗球。球体上的白羽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像将军败北,举起了耻辱的白旗,何其狼狈!我发誓,我要无惧任何艰难险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奠基,出发。我的体能总是落于下风, 最后化作悲伤的泪水。这一次,我要突破自己。计划很简单:跑步、跳绳、下蹲。痛, 是前行路上的第一道关隘。我瘫坐在地,小腿泛起细细密密的酸,伴随着点点酥麻感, 脸上大片湿滑,我已分不清是汗,还是泪。 可如此这般,哪比得上惜败的痛呢?我站了起来,在重重阻碍前。

蓄势,前行。毽球比赛,技术是门槛, 智慧才是必杀技。我开始钻研新的破敌方法, 思考新的战术。比如在接球时微微后倾,勾脚,射出时球便会高速旋转,对手难以预测方向,能在一击制胜的同时兼具美感;或是双人战时为对方留出发挥的空间,在其猛然进攻时一前一后夹击,再刻意放缓速度,打乱对方节奏,以柔化刚。蓄势前行的第二步, 是开拓创新。

突围,绽放!第三次站在赛场上,我已不惧前路艰险。最后一局的哨声吹响,决胜时刻到来。我将毽球置于手心,感受它的重量, 随后左脚后撤一步,身子微微倾斜,手臂发力,将其猛地抛向上方,清脆的撞击声响起,交战开始。我仔细回忆着每一个技巧,每一套战术,对手的节奏逐渐与我预判的状态吻合,毽球调转方向,朝我飞来.....就是现在! 我将双腿又开,重心下移,而后右脚拾起, 肌肉绷紧,侧面一击--没击中!

风声,在耳边呼啸,那是毽球的破空声。 难道,我又要错过这颗球吗?一路走来,披荆斩棘,我怎甘愿再败?危急时刻,我灵机一动,左腿上前补势,毽球堪堪稳在脚上, 再用身体带动其向上,最后使出必杀技,奋力一击。嘭——毽球落地声响起,我用最不擅长的左腿,接住了那颗球。这一次,胜利是属于我的。

沉浸在喜悦中,我看见了,那个为梦拼搏的自己,那个永不言败的自己,那个勇于创造的自己。接住那颗球,何其艰难,其中不畏艰险、开拓创新之精神,最为可贵。

总评:

本文紧扣陶行知先生“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的观点,以毽球比赛的个人经历为载体,生动诠释“创造”与“坚持”的内涵,是一篇立意精准、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佳作。

1. 立意与材料契合度高:文章未泛谈创造,而是聚焦毽球训练与比赛中的具体经历,将“突破体能瓶颈”“钻研战术技巧”“赛场临场应变”三个阶段,与“艰难困苦中向前创造”的核心观点深度绑定,让抽象的“创造”变得可感可知,完全贴合题目对陶行知名言的理解要求。

2. 结构清晰,叙事有层次:采用“奠基—蓄势—突围”的递进式结构,从体能训练的“痛”,到战术创新的“思”,再到赛场对决的“险”,情节环环相扣,节奏张弛有度。尤其是决赛中“未击中—灵机一动补接—最终获胜”的细节,既制造了悬念,也让“创造需直面困境”的主题更具说服力。

3. 细节描写生动,情感真实可触:文中对“小腿泛酸的酥麻感”“毽球白羽像败北白旗”“抛球时的重心调整”等细节刻画细腻,将训练的艰辛、赛场的紧张与获胜的喜悦具象化,让读者能沉浸式感受“为梦拼搏”的过程,情感共鸣强烈。

4. 扣题意识强,首尾呼应:开篇以“创造是毽球飞头顶时的更高更出彩”破题,结尾用“接住那颗球,其中不畏艰险、开拓创新之精神,最为可贵”收束,既呼应了开头的“创造”主题,也再次点题陶行知名言,使文章主旨明确,结构完整。

整体而言,文章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用具体事例诠释抽象道理,兼具叙事的生动性与立意的深刻性,完全符合“叙述经历、体现对名言理解”的写作要求,是一篇内容与形式俱佳的考场作文。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