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写作表达(第26题,共50分)
人生是一场奇妙的旅行。捕捉旅行中难忘的瞬间,或是温暖于心的感动,或是深刻睿智的思考,每一个瞬间都助力成长。在挫折中学会坚韧,在自然中感悟真谛,在亲情呵护中获得力量,在奋力奔跑中成就梦想..... 请将题目“在中”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体要鲜明。 (2)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优秀作文1:
在奋斗中拔节
齐齐哈尔一考生
午后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校园的小路上,恍惚间, 勾起了我的回忆——
那还是军训的时候,我攥着满是批注的日记本,紧张地站在老师身边,聆听着老师的批改意见:“这里可以添加一些景物描写,让文章更富有活力。”“ 文里用上一处修辞,就生动形象了。” 老师的声音如一缕春风,飘进我的心里。她用笔在空白处行云流水地写下修改意见,那红色的字迹像一粒粒饱含希望的种子, 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回家的路上,老师的话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回响,那些被我一笔带过的瞬间,原来藏着让文字变生动的密码。我重新翻开本子,将晨雾里的露珠想象成天空遗落的碎钻;把暮色中的蝉鸣化作黄昏谱写的乐章。我将这些独特的感受,一点点嵌入文章中。看着原本“枯萎”的段落渐渐“抽芽”,我才明白,奋斗的起点,是发现不足时,愿意从头再来的勇气。
此后,日记本便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妈,再给我买一个日记本,这本快写完了。”那语气, 仿佛在请求珍藏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为了斟酌“夕阳该用‘坠落’还是‘沉眠’”,我和同桌争得面红耳赤;“这里的景物让情感有了依托,继续往下扎根。”老师温柔地为我助力;深夜,台灯将我的身影拉长,我对着稿纸反复修改,仔细掂量文字的重量....
当我的文章终于被选为范文,在全班朗读的时候,我似乎听见“咔嗒”一声,那是竹子破土而出的脆响。这脆响,是无数个为“如何让落叶承载思念”辗转难眠的夜晚;是反复推敲“雨滴该敲响玻璃还是叩响窗棂”的执着。我愿把生活的细碎收集起来,化成文字里的温暖和奋发向上的力量。
原来,“拔节”从不是瞬间的闪耀,而是无数个“想把文字写活”的日日夜夜的深耕,是老师耐心的浇灌与我奋力生长的共振。当我听见拔节的声音,才懂得:奋斗的意义,是藏在我为文字打磨的时光中,它终会在某个黎明,长成参天大树,撑起属于我的文学天空。
总评:
本文是一篇立意深刻、结构精巧、充满文气与哲思的抒情记叙文。其最成功之处在于,将抽象的“奋斗”过程具象化为竹子“拔节”的生命意象,并贯穿全文,使得文章脉络清晰,意境统一。
切题精准,立意深刻:文章精准捕捉“在……中”的命题要求,生动阐述了“奋斗”这一过程如何促使生命“拔节”成长。立意超越了简单的“成功学”,深入探讨了奋斗的本质——那是源于“发现不足时,愿意从头再来的勇气”,是“日日夜夜的深耕”,见解深刻。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文章以倒叙开篇,自然引出回忆。主体部分按“接受指导→潜心修炼→获得突破”的逻辑顺序展开,层层推进,清晰地展现了从“种子生根”到“破土而出”的完整奋斗历程,叙事流畅,结构完整。
语言精妙,富有诗意:考生语言表现力极强,善用修辞。将“批注”比作“饱含希望的种子”,将“段落”比作“抽芽”,化抽象为具体;“天空遗落的碎钻”、“黄昏谱写的乐章”等表达,极具想象力和诗意,体现了作者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和热爱。
细节生动,真情实感:文中“和同桌争得面红耳赤”、“深夜台灯下的身影”等细节真实可感,有力地支撑了“奋斗”的主题,毫无虚饰,情感真挚自然。
总而言之,本文以“拔节”为骨,以“文韵”为魂,成功地书写了一曲献给文学、献给成长的奋斗赞歌。
优秀作文2:
在师爱中长大
齐齐哈尔一考生
刚升入初中时,我像一只唯唯诺诺的蜗牛,总把自己藏在教室最后一排。直到你的出现,像一束光,轻轻照进我的世界。
五月的丁香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而我蜷缩在同学的阴影里。数学公式在黑板上游走,英语听力化作尖利的蜂鸣。当课业的浪潮即将淹没我的头顶时, 你的身影穿过长廊斑驳的光,停驻在我的面前。
你把一本彩色记事本推到我面前,说:“写下来吧,写出来就不那么难受了。”我抬头,看见你眼角带着温和的笑,如窗外的丁香花般动人。
我的笔尖开始在纸页上生根。我坚持每天写几行感悟,烦躁渐行渐远。“有生活气息,有文学底蕴。”“感情细腻,心中有爱。”“笔耕不辍,未来可期。”你如诗的评语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没想到,期中考试的风暴突然来袭。我蹲在角落数地上的水洼,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忽然,头顶的雨停了--你的伞斜斜地遮过来,说:“走,我送你回家。”我和你并肩走着,“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一直陷在悲伤里, 你要有化解痛苦的能力.....”你边走边讲,“看这朵小花,被风雨拍打在地,浑身泥土,但依然努力站立.....”雨停了,我的眼泪却流淌成河。
如今我的课桌深处,依然珍藏着那个彩色记事本。书页里夹着你送给我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便利贴,那上面的字迹如跳动的音符,拨动着我成长的琴弦。
东野圭吾说:“代替太阳的东西,一直都在。”在我这里,它就是早读课上你询问的眼神;是作文本上的红色波浪线;是当我的文章登上报刊时,你在旁边画的那个小小的笑脸。
你从不是什么神话里的英雄,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面春风,满身正气。可正是这样的你,让我相信,再暗的夜,也会被一点点的光照亮。在师爱中长大的孩子,会不惧风雨,带着勇气与爱勇往直前!
总评:
本文是一篇情感浓郁、温暖动人、构思巧妙的记叙文。文章以“师爱”为明线,以“自我的成长”为暗线,通过一系列充满温情的细节,歌颂了老师对学生灵魂的细致呵护与引领。
角度独特,情感真挚:文章避开泛泛而谈,选取“一位鼓励学生用笔记录内心的老师”作为师爱的化身,角度独特而具体。全文情感饱满,从开篇的“唯唯诺诺”到结尾的“勇往直前”,情感变化自然流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极具感染力。
意象优美,线索清晰:文章巧妙运用“光”“丁香花”“伞”“彩色记事本”“便利贴”等一系列温暖美好的意象来象征师爱,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师爱”这一主线串联起来,使文章形散神聚,温暖治愈。
细节传神,刻画生动:“数学公式游走”、“英语听力化作蜂鸣”生动刻画了学困时的焦虑;“伞斜斜地遮过来”、“讲解风雨中小花”的场景,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位温柔而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形象,描写极具画面感。
首尾呼应,升华自然:开头以“蜗牛”自比,结尾以“不惧风雨”收束,首尾呼应,有力地展现了成长。引用东野圭吾的话并将之具化为老师的日常关怀,由外而内,由表及里,自然引出主题升华,深刻点明“在师爱中长大”的深远意义。
总而言之,此文以情取胜,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师爱的伟大力量,读来令人如沐春风,心生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