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无锡中考作文:真题+优秀作文(附旁批)+总评

2025-10-14 15:0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03人

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疑问——

“这件好事儿是谁做的呢?”

“实验怎么又失败了?”

“树为什么拼命向上生长?”

“乡愁为什么总能引发共鸣?”

你肯定有许多相关的故事或感悟,请以“探个究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能出现有关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优秀作文

探个究竟

江苏无锡一考生

妈妈多次邀请外公来城里同住,可外公总是摇头,说舍不得离开老屋。老屋究意藏着什么魔力,让外公如此眷恋?是舍不得那些老邻居,还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我带着满心的疑惑,踏上了这场探寻之旅。( 以“妈妈邀请外公进城被拒”的生活场景切入,用“老屋究竟藏着什么魔力”的疑问直接点题,既设置悬念,又自然引出“我”的探寻之旅,开篇简洁且有吸引力。)

巷口的李阿婆,一如既往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迟缓的步伐,丝丝白发,掩不住阿婆日渐老去的痕迹。隔壁的木匠老张家的大门紧闭着,他是外公三十多年的老朋友,他俩总是一起挑木料,一块喝酒,可去年老张就去了城里儿子家。(通过简单勾勒邻居的状态,交代老屋所在的生活环境,为后文“邻里相聚”埋下伏笔,也让“外公眷恋老屋”的背景更丰满,避免仅聚焦个人而显单薄。)

进屋,外公正趴在台子上雕刻,手中的刻刀随着他的肩背起伏,精准地探入黄杨木心。刀锋过处,薄如蝉翼的木片如微型花瓣般翻卷,碎屑轻轻落在外公那沟壑纵横的手背上,竟与木纹有着几分相似。我心中不禁闪过一个念头:外公离不开的,莫非是这日日相对的木刻?(运用比喻修辞,将木片比作“微型花瓣”,生动刻画外公雕刻技艺的精湛,同时“碎屑落在手背上与木纹相似”的细节,暗含外公与木刻的深度联结,为后文“离不开木刻”的猜想提供依据。)

“外公!”我轻声呼唤。

“囡囡,来了!”外公抬头打了个招呼,随即又迅速将目光粘回木面,仿佛那木面有着无尽的吸引力。

我静静地观察着,刻刀的沙沙声里,好奇心如藤蔓般攀上心头。“外公,让我也试试!”我满怀期待地说。

外公微笑着搬来小凳,粗糙的大手覆上我的手背,引导着刻刀稳稳抵住木料。“刀要稳,心要静。”他轻声叮嘱。 然而,当我尝试着下刀时,刀尖却突然一滑,木面上崩出一道刺眼的白痕。

“木头的脾气,得顺着。”外公轻轻触碰那道“败笔”。 我继续握刀刻向木料,刃尖却卡进纹路里动弹不得。外公覆住我的手背:“感觉它在呼吸!”掌心传来木纹搏动般的震颤--原来木头也会“呼吸”!外公扶着我的手, 刻刀在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在木头上游走如蛇。刀锋过处, 薄如纸片的木屑轻轻剥离,卷曲着落下。刀尖每每滑过木纹的曲折处,便可见他手腕极其细微地颤动,指随之轻轻摩挲着刀身,感知着那木料纹理的走向与微妙的阻力变化。木屑在光柱里静静飘浮,如同无声落下的金雪。(通过“刀尖打滑”“刃尖卡进纹路”的具体情节,从侧面烘托木刻技艺的难度,与外公的熟练形成对比,也让“探究竟”的过程更真实,避免平铺直叙。“木头会呼吸”的表述极具画面感,将外公对木料的熟悉与敬畏具象化,既解释了外公雕刻的“秘诀”,也让“老屋的魔力”多了一层“人与木料的羁绊”的内涵。)

电话铃声响起,听筒里传来老张洪亮的嗓音:“城里鸽子笼似的,哪有咱巷子敞亮?我买了后天的车票,带两坛花雕回去,咱接着刻《八仙过海》!”外公眼角的皱纹倏地漾开,像刀尖在黄杨木上旋出的流畅弧线。(借老张“城里鸽子笼似的”抱怨,呼应前文外公对老屋的眷恋,同时“回来刻《八仙过海》”的约定,推动情节发展,也暗示“木刻”背后还有更深厚的情感联结。)

三天后的傍晚,巷口迎来了久违的喧腾。老张拖着行李箱,手里果真晃着两坛酒。李阿婆端来腌脆瓜,跛脚的赵伯拎着熏鱼,小院霎时被乡音填满。外公指尖拂过未刻完的《八仙过海》,轻声道:“老木头认人哩,离了这方水土, 刻刀就丢了魂。”(用具体的人物动作和物品,快速勾勒出热闹的邻里氛围,与前文“老张离开后巷子的安静”形成对比,直观展现“乡音乡情”的温暖,让“究竟”的答案更完整。外公“老木头认人哩”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指木料离不开本土水土,也暗指外公这辈人离不开熟悉的邻里与生活方式,点明“外公守着的是光阴、暖意与乡音”的主旨,收束自然且有余味。)

望着《八仙过海》身上流动的木纹,我突然懂了:外公守着的不是老屋,是刻刀下流淌的光阴,是木香与花雕交织的暖意,更是左邻右舍围坐时,那一声声熨帖的乡音。

总评:

1. 紧扣主题,探寻过程清晰:文章以“外公为何不愿离开老屋”为核心疑问,通过“观察雕刻→尝试雕刻→见证邻里相聚”的过程,层层深入探寻答案,从“猜想是木刻”到“明白是乡情”,逻辑连贯,完全贴合“探个究竟”的题目要求。

2. 细节生动,画面感强:全文充满细腻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外公雕刻时“手腕细微颤动”“指腹摩挲刀身”,还是“木屑如金雪飘浮”“皱纹像黄杨木弧线”,都让场景跃然纸上,既展现了外公的人物形象,也让“老屋的魔力”有了具体载体。

3. 情感真挚,主旨深刻:文章没有直白抒情,而是通过木刻技艺、邻里互动等细节传递情感。最终点明“外公守着光阴、暖意与乡音”,将“个人眷恋”升华为“对故土人情的珍视”,立意深刻,引发读者共鸣。

4. 结构完整,前后呼应:开篇的“疑问”与结尾的“解惑”形成闭环,前文“老张离开”与后文“老张归来”、“巷口安静”与“小院喧腾”等呼应,让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