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包括临沂、枣庄、菏泽 、 聊城、济宁、日照、泰安、淄博、德州、东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挺起胸膛,是身体直立的姿势,是内心坚定、积极进取的姿态。它是面对困难时的坚毅,是肩扛责任时的担当,是风雨中的从容淡定,是奋斗时的自信昂扬……每个平凡人都挺起胸膛,便汇成了磅礴的力量。
请以“挺起胸膛”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作文格子正好是800。
优秀作文:
挺起胸膛
山东一考生
“挺起胸膛”四字,如金石铮鸣于暗夜——这不仅是个体姿态的昂扬,更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危险之际从精神匍匐到巍然站立的灵魂觉醒。回首那段屈辱岁月,一些人在重压下被迫折腰低首,而时代的惊雷终唤醒沉睡的民族魂,无数英雄在血与火中挺立而起,支撑起一个民族的伟岸身躯,维护民族尊严,重塑民族自信。 ( 开篇以“金石铮鸣于暗夜”为喻,将“挺起胸膛”从个体姿态升华为民族精神觉醒的象征,立意高远,迅速抓住文章核心,为全文奠定厚重基调。)
曾经,民族的头颅在“天朝梦”破碎后无奈低垂。近代的国门,是被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粗暴轰开的。那时的国人,在精神枷锁与肉体桎梏的双重碾压下艰难喘息。 犹忆《南京条约》签订之际,耆英颤抖的笔尖在纸上洇开的墨痕,恰似民族尊严被撕裂的伤口;租界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更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国人的自尊。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这份屈辱刻骨铭心,它无声地侵蚀着民族精神的基石。但中国人向来“知耻而后勇” 在屈膝的姿态中为日后惊天动地的挺立积蓄力量。( 列举《南京条约》签订、“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历史细节,用具象场景还原近代中国的屈辱,与后文民族觉醒形成强烈对比,让“挺起胸膛”的意义更具历史重量,情感冲击力强。)
民族觉醒的光,正是从痛彻骨髓的屈辱中迸发而出的。虎门销烟不仅涤荡了毒害国人的鸦片,更树起了捍卫民族尊严的旗帜。林则徐毅然门销烟,他那决绝的背影,在人群中立成了一座丰碑。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刃剖析国民麻木的灵魂,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诚,为沉睡的民族注入一针强心剂。山河破碎之时,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拍案而起,横眉冷对特务的枪口,那挺直的胸膛是直指黑暗的火炬,他以生命为代价照亮了万千赤子的觉醒之路。正是这一个个挺直的脊梁,汇聚成不可阻挡的觉醒洪流,最终托举出一个改天换地的新生的中国。( 选取林则徐、鲁迅、闻一多等典型人物,分别从行动抗争、思想唤醒、生命捍卫三个维度,具象化“挺起胸膛”的内涵,论证层次清晰,避免空洞议论,让民族觉醒的过程更可感。)
今日中华民族的胸膛,在历史积淀之上已挺立得更为沉稳自信。这份自信根植于对中华文化基因的认同。 当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展现在世人面前,缓缓讲述着东方文明的晨曦;当中国空间站在浩瀚星河里写下“天宫” 之名,让“九天揽月”的古老梦想照进现实......我们已不再只靠悲情记忆凝聚力量。这挺起的胸膛,是面向未来的主动姿态。( 结合良渚古城、中国空间站等当代实例,打破“仅靠悲情记忆凝聚力量”的局限,展现新时代“挺起胸膛”的自信底色,使文章视角从历史延伸至当下,立意更具时代性。)
从被迫屈膝到挺起胸膛,这条民族觉醒之路上,每一步都回响着尊严的足音。立于新时代的门槛,在我们挺起的胸膛里,跳动着一颗颗经历史淬炼、为未来召唤的赤子之心。它不仅铭记往昔苦难,更满怀创造新天地的豪情。当十四亿脊梁共同支撑起这片天空,托举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人类文明的命运——中国不仅以自身光芒照亮来路,更愿为天下大同之梦投下一束温暖而璀璨的光。 (结尾将个人命运与民族、人类文明命运相连,升华“挺起胸膛”的价值,既呼应开篇民族觉醒的主题,又赋予其面向未来的新意义,收束有力,余味悠长。)
总评
1. 立意与结构:文章立意深刻,突破“个人挺起胸膛”的浅层解读,以“民族精神觉醒”为主线,构建“近代屈辱—觉醒抗争—当代自信”的三段式结构,逻辑链条完整,层层递进。从历史到当下,从个体英雄到民族群体,视野开阔,展现出对“挺起胸膛”的深度思考。
2. 素材与论证:素材选取兼具典型性与代表性,既有近代不平等条约、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也有鲁迅、闻一多等精神标杆,还有良渚古城、中国空间站等当代成就,古今贯通,让“挺起胸膛”的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论证方式以举例论证为主,辅以比喻、引用(如“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兼具说服力与文学性。
3. 语言与情感:语言凝练厚重,善用比喻(“挺直的胸膛是直指黑暗的火炬”)、拟人(“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缓缓讲述着东方文明的晨曦”)等修辞,增强文字感染力。情感真挚浓烈,从对近代屈辱的痛惜,到对英雄的崇敬,再到对当代自信的自豪,情感脉络清晰,能引发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