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中考优秀作文:未来总是甜的

2025-10-14 14:5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31人

未来总是甜的

福建一考生

白炽灯倾泻如月华,宣纸铺展在课桌上,像一片等待着墨色绽放的雪原。我轻蘸狼毫,笔尖如蝶翼震颤,旋、转、顿、收,最后一捺如断崖垂松稳稳落下时,我似乎嗅到了历经多年苦涩后的一抹回甘。

犹记初入书法教室的夏夜,木门轴“吱呀”转动,墨香便漫出来, 混着老樟木桌的沉郁。砚台泛着歙石特有的青晕,狼毫笔斜倚在冰裂纹笔洗中,像待醒的古墨。七岁的我攥住笔杆,竹青的凉意刚漫上指尖,就被掌心的汗洇成深痕。写下的“永”字,横画歪扭如晒蔫的豆角,竖勾软似未熟的稻穗,最糟的那张,墨汁在纸上晕成乌云,倒像是被暴雨打烂的蜘蛛网。满桌废纸上的字,有的像挤成抱团的蚁群,有的散如断链的珍珠,我把最丑的那张揉成球,指节泛白时,泪珠已砸在宣纸上,洇出比墨痕更浅的水渍。“真苦啊!”我忍不住轻叹。

“你看,这横竖撇捺,恰似人生初章的笔画,生涩才是常态。”书法老师的拐杖轻叩青砖地面,笃笃声沉稳如鼓。他缓缓展开一卷泛黄的习字帖,上面歪扭的字迹竟与我如出一辙。“这是我入门时写的字, 当时以为写砸了整幅字画,后来才明白---所有稚嫩的落笔,都是为了铺陈更精彩的篇章。”

笔秃干管,墨磨万锭,古人说的“甜”,原是把所有苦涩都研磨成了墨汁吗?他教我读《书谱》:“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我低头凝视着颤抖的笔尖,横竖撇捺的规矩不再是枷锁,而是等待被赋予生命的文字胚胎,在宣纸上悄然孕育新的可能。

此后的寒来暑往,书法室的铜炉总飘着松烟墨香。冬夜练悬腕, 棉衣袖口结着冰楂,我的手腕却要像架在钢丝上的天平,稳得纹丝不动。有次写《祭侄文稿》,写到“贼臣不救”四字,手腕突然抽筋,笔锋在纸上拖出一道歪斜的墨痕。我盯着那墨痕发呆,忽然想起书法家颜真卿写这篇文稿时,何尝不是血泪交加?跨过干年的古人余韵漫上了心头,我和他们的心境若合一契,自有幸福的味道在心里滋生。

晚风掀起案头的奖状,像翻开新的帖页。我知道,书法里从没有终点,正如人生的“甜”从不是一劳永逸的圆满。砚台里的墨还在沉淀,笔洗中的水仍在漾波,就像未来的日子,总要带着此刻的累与涩,慢慢熬,细细研。但我相信,未来总是甜的。

总评 :

本文紧扣材料中“新时代少年吃苦付出、未来必甜”的核心立意,以书法学习为独特载体,将“苦”与“甜”的辩证关系具象化,情感真挚、文脉清晰,是一篇贴合要求的优秀作文。

从内容与立意来看,文章选材小巧却意蕴深厚。作者避开“吃苦”题材常见的宏大叙事,聚焦书法学习中的细节——初练字时的歪扭字迹、冬夜悬腕的冰碴、手腕抽筋的意外,把“苦”写得真实可感;又通过老师的点拨、对《书谱》的领悟、跨越千年与颜真卿的心境共鸣,自然引出“苦是甜的铺垫”的感悟,最终落脚“未来总是甜的”,让立意从个人成长体验升华为对“付出与收获”的普遍思考,不空洞且有说服力。

在结构与表达上,文章脉络连贯,细节与情感交融。开篇以“白炽灯下写书法”的场景切入,结尾呼应“砚台墨沉、笔洗漾波”,首尾圆合;中间按“初尝苦—遇点拨—历艰辛—悟甘甜”的顺序推进,情节有起伏、情感有层次。语言兼具画面感与文学性,“横画歪扭如晒蔫的豆角”“手腕像架在钢丝上的天平”等比喻生动形象,“墨香混樟木味”“棉衣袖口结冰碴”等细节精准戳中人心,既传递出书法学习的独特韵味,也让“苦中寻甜”的成长过程更具感染力。

整体而言,文章以小见大,用细腻的个人经历诠释材料主旨,既满足“自选角度、自定文意”的要求,又传递出新时代少年直面艰辛、笃信未来的积极态度,是一篇情感、思想与文采兼备的佳作。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