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无锡中考优秀作文:探个究竟

2025-10-14 14:5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72人

探个究竟

无锡一考生

城市像飞速旋转的陀螺,将旧街巷甩进记忆的深处。我盯着导航在钢筋森林里打转,舌尖却固执地渴望着记忆里醇厚的豆香。那“豆腐西施”的木牌,吱呀的木轮声,阿嬷的身影,真的被时代洪流卷走了吗?今日,我非得探个究竟!

转角处,那缕令人魂牵梦萦的馥郁豆香,丝丝缕缕地钻入鼻腔。 然而,目光所及,却让我猝然怔在原地。那块承载了无数风雨印记、 木质纹理早已被岁月摩挲得温润模糊的旧招牌,竟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崭新的靛蓝洒金牌匾,在午后的阳光下折射出几分陌生的耀眼光泽。玻璃橱窗后,扎马尾的姑娘正手脚麻利地忙个不停, 阿嬤却闲坐在一旁,中那把蒲扇依旧不紧不慢地摇着,节奏如昨, 仿佛周遭焕然一新的店铺与她无关,只沉浸在自己的一方悠然里。 我不禁琢磨,这新瓶里,装的还是“旧酒”吗?老味道是进化了,还是早已在悄无声息中失落了呢?

掀帘而入,这熟悉的蒸腾的热气裹着豆香扑面而来,像一只无形顺的王轻轻抚平了些许心头的褶皱。姑娘笑着喊:“奶奶,您念叨的老主顾来啦!”阿嬷起身轻拍我的肩,眼中笑意不减。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几乎是脱口而出:“阿嬷,这豆腐还是从前的味儿吗?”阿嬷神秘地一笑,示意孙女道:“给这‘探子’上点真章!”那“真章”二字,被她咬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老匠人面对考校时特有的自信与傲气,也瞬间点燃了我所有的期待。

姑娘端来两个白瓷碟:一方是传统盐卤豆腐,依然素白如玉,弹性十足,一方是点缀抹茶粉的新式豆腐布丁。“尝尝,”她眼里闪着光,“奶奶说老根不能丢,但新芽也得发。”我先舀起一勺盐卤豆腐, 醇厚的豆香瞬间弥漫,那是阿嬷掌心的温度,是刻在舌尖上的老时光;再尝抹茶豆腐布丁,茶意裹挟着豆腐的甘甜,口感滑溜得像丝缎, 抹茶那股清新的微苦先冒头,紧接着,豆腐本身的清甜就稳稳当当地托了上来,一点儿也不冲突。两种滋味在舌尖奇妙交融,疑云瞬间消散!我终于明白:我探寻的,不是滋味是否一成不变,而是承载记忆的老手艺,如何在时代激流中扎根焕新。阿嬤摇扇的从容与姑娘待客的热忱,橱窗里新老豆腐的和谐共存,便是答案——传承的真谛, 不是固守,而是让老根汲取记忆养分,新芽拥抱时代阳光。

此番探寻,我破解了乡愁与传承的奥秘:它是一棵永不停歇生长的树,老根深扎记忆沃土,新枝伸向广阔天地。唯有守望与探索达成和解,这棵树才能永远葱笼,让豆香谱写出更悠长的生命乐章。

名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写得非常出色,是一篇兼具文化底蕴与个人思考的佳作。文章的核心亮点在于,它将“探个究竟”这个主题,从一次简单的美食寻访,升华为对传统手艺传承与创新这一深刻命题的思考。

具体来说,这篇文章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立意新颖,以小见大:作者选择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寻找记忆中的豆香。但文章没有停留在怀旧层面,而是通过一次探访,探讨了“传统手艺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的宏大主题,立意深刻。

结构精巧,层层递进:文章以“寻找旧味”为线索,从“发现招牌已换”的疑惑,到“品尝新旧两种豆腐”的释然,再到“感悟传承真谛”的升华,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描写细腻,富有感染力:作者对豆腐的色、香、味,以及阿嬷和姑娘的神态动作都刻画得十分生动。特别是对两种豆腐口感的对比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极具画面感。

情感真挚,主题升华自然:作者将个人的乡愁情感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巧妙融合。结尾处“它是一棵永不停歇生长的树”的比喻,将“传承不是固守,而是创新”的感悟自然点出,而非生硬说教。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意境深远、思考深入的考场高分作文。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