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优秀作文:青瓷深处,耕耘成诗

2025-10-14 15:0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48人

青瓷深处,耕耘成诗

成都一考生

青花瓷,素雅而深邃,蓝白交织的纹路仿佛诉说着耕耘的故事。

小时候,我常见祖母绘青花,后知后觉那叫瓷艺。祖母痴迷青花,说是年轻时随师傅学的。她常说自己是把灵魂绘在了瓷上,边说着,她的手腕边轻轻转动,眼神专注而温柔,仿佛在与瓷对话,每一笔都倾注了她的心血与情感。

我开始跟着祖母学习,选瓷、磨料、绘图案,时光一日复一日地流逝。笔尖悬在瓷胎上方,微微发颤。青花料在砚台里渐渐干涸,我却题迟迟不敢落笔。手指关节因用为力而泛白,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瓷胎洁白得刺眼,窗外蝉鸣刺耳,搅得人心烦意乱。废稿堆满墙角,每-张都布满了凌乱的线条,隐约可见斑驳的蓝白,那是绘了无数次的瓷瓶。可祖母总评价“技艺尚可,但缺少灵魂”。我思前想后,仍是不解其意。对青花瓷的新鲜感与热情,也在无数次的否定中逐渐消退。 我不禁疑惑,青花深处,如何劳作,方可成诗?

春时,我去了江南。烟雨蒙蒙,轻纱绕,古桥流水人家隐现,远山近水皆染上一层淡淡的墨色,细看,却觉几分单调。漫步到小巷尽头,刹那间,我被那墙角的一抹青花所吸引。那青花瓷瓶,静静地立在橱窗里。只一眼,便干年。那瓷瓶,素坯还勾勒,钴蓝流淌,烟雨朦胧间,仿佛承载了千年的水乡梦,静谧而深邃,每一笔皆是岁月的诗行。 我驻足观赏,原来,那就是祖母所说的灵魂。原来,青瓷深处的诗,不在笔锋之巧,心魂所寄之处,方能孕育金色的诗歌。

我重新拿起画笔,这一次,我不再拘泥于技巧,而是用心去感受, 去表达。心中悄然晕开一抹青花,似江南烟雨浸润的瓷色,静谧而深邃。那抹蓝,仿佛是魂,如远山含黛,似秋水凝烟;白色底,映出了我映出了蓝,在心里绘出一幅永恒的画卷,淡雅而隽永。终于,我在胚上画出了江南的烟雨,画出了古的韵味,画出了心中的感动。

青瓷深处,耕耘成诗。以心为笔, 以情入墨,方能让干年的蓝与白,在岁月里孕育出永恒的收获。

名师点评:

本文以“学绘青花瓷”为叙事核心,巧妙将“辛勤劳作”对应瓷艺学习的反复打磨,“金色颗粒”转化为作品中蕴含的“灵魂”,精准诠释了诗句背后“付出与收获”的成长辩证法,立意新颖且情感真挚。

文章三大亮点尤为突出:

其一,意象选择独特且贯穿始终。避开常见的农耕、学业题材,以“青花瓷”这一兼具文化质感与技艺门槛的载体切入,用“选瓷-磨料-绘图”的细节串联起学习历程,让抽象的“成长”变得具体可感,展现出独特的选材视角。

其二,情感与思考层层递进。从最初“不敢落笔”的焦躁、“不解灵魂”的困惑,到江南偶遇青瓷后的顿悟,再到最终“以心为笔”的突破,完整呈现了从“劳作困境”到“收获觉醒”的心理变化,情感真实且富有共鸣。

其三,主题升华自然且有深度。文末将“青瓷耕耘”与成长哲理结合,点明“以心为笔、以情入墨”才是收获的关键,既呼应了艾青诗句的内涵,又赋予了“成长辩证法”更细腻的人文温度。

全文语言雅致,细节描写生动,既符合“联系生活”的写作要求,又通过文化意象的挖掘提升了文章的审美层次,是一篇兼具叙事质感与思想深度的优秀考场作文。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