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长江一路向东,在不同地段呈现不同的姿态:在群山间曲折蜿蜒,在峡谷中奔腾激荡,在平原上昂扬奔放……
成长也是如此。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 字。
优秀作文:
静水流深
安徽一考生
线装诗集在台灯下泛着微光。恍惚间,我仿佛又看见老家山坡上那一丛丛静默的蒲公英--它们总在无人问津的野外,用岁月的沉静织就生命的纹路。
看到月考成绩单的那一刻,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手里紧紧攥着试卷, 掌心全是汗。我盯着草稿纸上凌乱的公式,忽然觉得胸腔里有团火在疯长, 那是对排名的执念,是对他人进步的焦虑....·.
父亲常念叨的那句“夫学须静也” 又在耳边响起,但我却只觉得聒噪。 直到某个深夜,我看见镜子中自己通红的双眼,才意识到我需要出去走走了。
回老家的车程像段漫长的修行。 车载香熏甜腻的气息混着皮革味,在闷热的车厢里凝成无形的墙。我烦躁地打开车窗,窗外连绵的青山像重复播放的默片。随着车轮碾过最后一道山弯,泥土混着蕨类植物的清冽气息突然涌进我的鼻腔一--那是我在城市里从未闻过的味道,凉丝丝的,像一捧清泉浇灭了我心头的灼烫。
次日清晨,奶奶挎着竹篮带我上山。露水深重的草甸上,蒲公英的身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我急吼吼地挥着小铲,把野菜铲得乱七八糟,引得草丛里的蚂蚱扑棱乱跳。奶奶蹲下身,用粗糙的指腹摩挲着菜叶脉络,说: “挖野菜心要静。你看这锯齿边,要顺着纹路铲。这根须得留全乎,苦香都在根里呢。”她的动作慢得像山润,每一次弯腰都如草木般沉静,铲起的野菜带着完整的土团,根须上还沾着蚯蚓翻过的湿润黄土。
山风掠过耳畔时,我忽然懂得了某种隐秘的关联:那些曾让我焦躁的函数公式,不正像野菜叶片的脉络吗?若心浮气躁地硬解,只会让思路断裂;而若我能像奶奶这般沉下心, 是不是就能看见公式背后隐藏的逻辑之美?就像此刻舌尖漾开的野菜苦味, 初尝苦涩,细品却有回甘,那是静心咀嚼才能尝到的自然真味。
如今再坐回书桌前,我懂得了何为静心。当同学们讨论着刷题速度时, 我正用红笔在错题本上勾勒思维导图; 当课间喧闹如潮水般涌来时,我正翻开《瓦尔登湖》,在梭罗的文字里遇见另一片宁静的湖。窗台上不知何时长出了青苔,它们贴着瓷盆边缘,缓慢生长着。原来,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突变,而是像植物那样,在寂静中积蓄穿透时光的力量。
暮色溜进书房时,我总会想起奶奶铲野菜的背影。草木不语,静水流深--那些在山中领悟的道理,早已化作心隅的苔痕。
总评:
本文紧扣“成长如长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姿态”的材料核心,以“静心成长”为立意,将个人学习焦虑的困境与山野间的体验相联结,是一篇立意深刻、构思精巧、情感真挚的优秀记叙文。
从内容与立意来看,文章以“月考失利后的焦虑”为成长的“曲折”起点,借回老家挖野菜的经历,从奶奶“挖菜需静心”的教导中领悟到“成长需在寂静中积蓄力量”,完美呼应了材料中“成长如长江呈现不同姿态”的内涵,且立意从个人学习困境上升到对成长本质的思考,兼具个人体验与普遍感悟,深刻且不空洞。
在结构与构思上,文章采用“困境—契机—领悟—转变”的清晰脉络,层层递进。开篇以“线装诗集”“蒲公英”营造静谧氛围,引出成长困惑;中间通过“车厢烦躁”与“山野清冽”的感官对比、“我挖菜的急躁”与“奶奶的沉静”的行为对比,自然引出对“静心”的思考;结尾回归书房场景,以“青苔生长”“暮色中的感悟”收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且过渡自然。
从语言与表达来看,文章语言细腻生动,善用感官描写与比喻、类比手法。如“车载香熏的甜腻气息凝成无形的墙”“泥土气息像清泉浇灭心头灼烫”,精准传递情绪;将“函数公式”比作“野菜脉络”,把“静心解题”与“细品野菜回甘”相联结,让抽象的成长感悟变得具体可感,兼具文学性与感染力。
此外,文章严格遵循记叙文要求,结合个人真实经历(月考失利、回老家挖野菜)展开,情感真挚不造作,且未透露个人身份信息,完全符合题目各项要求,是一篇兼具思想深度与表达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