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写作(5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西安北站售票员陈佩佳因一段记录“中英文无缝切换、售票手速惊人”的视频而被网友关注,成为网友口中“西安北站的一道风景”。她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说:在点点滴滴的努力中倾注真情,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提升本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都能成为一道“别样风景”。
请以《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优秀作文:
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
◇江西一考生
当暮色漫过教学楼的玻璃幕墙时,我的指尖还在键盘上飞掠。屏幕上“非遗绒花数字化保护”的文档里, 正跳动着刚录入的第37组数据-这是我和社团伙伴为洪城绒花传承人李奶奶制作的线上档案,每一朵绒花的配色、工序都被拆解成可检索的数字标签。
(开篇以“暮色漫过玻璃幕墙”“指尖在键盘上飞掠”构建场景,用“第37组数据”“线上档案”“数字标签”等具体细节,快速点明“非遗绒花数字化保护”的核心事件,既展现了“我”的行动,又暗示了传统与科技的结合,开篇简洁且有画面感,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
第一次见到李奶奶是在社区举办的非遗活动上。 她鬓角的银发和手中颤动的绒花构成奇妙的和谐画面。 当我问起能否用3D建模还原缠绒技法时,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丫头,这绒花要是能在网上开‘花’, 我这把年纪也算没白守。”那天回家后,我翻出编程课本,在台灯下琢磨到凌晨,终于用Python“绘”出了简易的绒花工艺流程图。
(通过“银发与绒花”的视觉对比刻画李奶奶形象,“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的细节生动传递出老人对绒花数字化的期待;“琢磨到凌晨”“用Python绘流程图”则体现“我”的行动力与创新意识,“丫头,这绒花要是能在网上开‘花’”的对话,既承载了老人的心愿,也为后续“我”的坚持埋下伏笔,情感真挚且推动情节发展。)
周末的绒花作坊里,阳光透过木格窗,在李奶奶的工作台上投下斑驳光影。我举着手机扫描李奶奶指尖的铜丝:“奶奶,您看这个AR模型能同步您的手势动作!” 老人到屏幕前,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触虚拟绒花,忽然笑出了声:“哎哟,这红绒球跟真的似的!”旁边扎马尾辨的学生指着屏幕惊呼:“原来缠绒要绕28圈啊!”上周我们刚上线的“绒花小课堂”小程序,现在每天都有上百个年轻人打卡学习。
(“阳光透过木格窗”“斑驳光影”的环境描写营造温馨氛围,“举着手机扫描”“AR模型同步手势”“28圈缠绒”等细节,将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成果(AR技术、小程序)具象化;“每天上百个年轻人打卡”的数据,直观体现了项目的影响力,从“我”与李奶奶的互动,延伸到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让故事更有层次感。)
最难忘的是那次文化博览会。当我把全息投影的绒花树“搬”到展台时,穿汉服的小姐姐们围着光影旋转的“凤凰”拍照,外国展商举着平板电脑连连说"fantastic(好极了)”。有个金发小男孩拽着妈妈的衣角用发音不太标准的中文问:“这花会发光吗?”我蹲下来,把他的小手放在感应区,瞬间,虚拟的绒花在他掌心绽放。他妈妈后来给我发信息,说孩子回家后吵着要学“会变魔术的中国花”。
(以文化博览会为场景,拓展了故事的空间维度。“全息投影绒花树”“汉服小姐姐拍照”“外国展商称赞”“金发小男孩互动”等多个画面,展现了绒花数字化成果的多元影响力——既受国内年轻人喜爱,又能向国际传递中国文化;“虚拟绒花在掌心绽放”的细节充满童趣与感染力,让“中国名片”的内涵更鲜活。)
昨夜整理数据时,我突然收到李奶奶发来的微信, 是她戴着老花镜看我们录制的绒花纪录片的照片,配文道:“丫头,电视台说要播咱们的故事呢。”我盯着屏幕上老人的笑脸,忽然想起第一次录视频时,她紧张得把铜丝掉在地上的模样。现在,我们的线上档案库已经收录了12种传统绒花制作方法,还有一位“00后”设计师根据我们的数据,做出了融合赛博朋风格的绒花头饰。
(通过微信互动的日常场景,用“戴老花镜看纪录片”与“第一次录视频掉铜丝”的对比,凸显项目带来的改变;“收录12种制作方法”“00后设计师做赛博朋克风格头饰”的信息,既体现了项目的成果积累,又展现了传统技艺在年轻群体中的创新延伸,让故事的“延续性”更突出。)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在代码与绒花交织的时光里,终于懂得:当传统技艺遇上数字浪潮, 每个以创新守护文化的年轻人,都是一张会发光的“中国名片”。就像那些缠绕在铜丝上的绒线,看似纤细, 却能在科技的经纬中,织出跨越时空的中国色彩。
(引用陶行知“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名言,升华主题,明确“每个以创新守护文化的年轻人都是中国名片”的核心观点;“绒线织出科技经纬中的中国色彩”的比喻,呼应前文的绒花元素,将“传统与科技融合”的立意具象化,结尾简洁有力,余味悠长。)
总评:
本文以“非遗绒花数字化保护”为线索,通过具体场景、细节描写与情感互动,串联起“我”与李奶奶、年轻人、国际友人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传统技艺与数字科技的融合之路。文章叙事细腻,画面感强——从作坊里的AR建模,到博览会上的全息投影,再到线上档案的积累,每个情节都紧扣“创新守护文化”的核心,既体现了年轻人的行动力与创造力,也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文中人物形象鲜活,李奶奶的期待、“我”的坚持、年轻人的参与、国际友人的认可,共同构成了“中国名片”的丰富内涵;结尾的比喻与名言引用,巧妙升华主题,让“传统遇科技,青年显担当”的立意更深刻,是一篇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