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小草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
上面的歌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联系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健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 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优秀作文:
雨一直下,小草在长大
那天的雨下得特别大。
我坐在卧室的窗台上,看着滂沱的雨水在玻璃上蛎蜒成河。客厅里,爸爸妈妈的谈话声断断续续地传来像时有时无的网络信号。尽管雨声很大,“离婚”这个词还是突然刺进我的耳朵,那么尖锐,那么冰冷。
(以“大雨”开篇,既交代天气背景,又用“雨水蜿蜒成河”的视觉细节烘托压抑氛围,同时将父母谈话声比作“时有时无的网络信号”,暗写家庭沟通的疏离,“离婚”一词的“尖锐冰冷”则直接戳破平静,情感转折极具冲击力。)
雨一连下了好几天。我躲在被窝里,听着雨点敲打窗户的声音,就像无数细小的锤子在敲打着我的心。妈妈开始收拾行李,她的动作很轻,但每一个拉链声都计我发抖。爸爸变得愈加沉默寡言,烟灰缸里的烟头堆成了小山。
(雨的持续与“我”躲在被窝的动作,强化内心的逃避与不安;“拉链声发抖”“烟头堆成小山”用细微的生活场景,分别刻画妈妈的隐忍和爸爸的焦虑,侧面展现家庭变故对大人的影响,细节真实且有代入感。)
开学那天,我低着头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笑声像针一样扎着我,尽管我知道他们的话题和我无关,但还是莫名觉得他们在议论我的家事。放学路上经过小区的花坛,发现前几天的大雨把一株小草冲得东倒西歪,它的根都露了出来,可怜巴巴地趴在泥水里。我蹲下来看着它,突然觉得我们很像。
(用“同学们的笑声像针”写“我”的敏感自卑,属于创伤后的心理投射;将自己比作“东倒西歪、根露在外的小草”,是全文核心比喻的首次出现,既贴合大雨后的场景,又精准传递出“我”的脆弱无助,意象生动。)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像那株小草一样,慢慢学着在新的环境中扎根。我跟妈妈搬到了城东的公寓,每周五, 爸爸会来接我去过周末。我开始习惯在两个“家”之间往返,有时候半夜醒来,要愣几秒钟才能想起自己是在哪个家的房间。
(“在两个‘家’之间往返”“愣几秒想房间”,用生活化的细节写“我”对新状态的适应过程,没有刻意煽情,却暗含对“完整家庭”的怀念,平淡文字中藏着细腻的情感。)
期中考试前夜,我住在爸爸家。已经多年没接触英语的爸爸笨拙而又努力地念着单词,只为帮我记诵。我听他古怪的发音,看见他鬓角新添的白发,心里某个地方突然软了一下。第二天清晨,我发现他在我书包里塞了张纸条:“别紧张,爸爸相信你!”
(爸爸“笨拙念单词”“鬓角白发”的细节,打破此前“沉默寡言”的形象,展现父爱的笨拙与真诚;“心里软了一下”是“我”情感转变的关键节点,从对家庭变故的抗拒,开始接纳父母以新方式爱自己。)
渐渐地,我发觉生活并没有因为这场“雨”而停止。 妈妈学会了做我最爱吃的红烧肉,虽然第一次做的时候糊了锅;爸爸开始记得我讨厌吃香菜,每次点餐都会特意嘱咐。我的成绩单上,老师的评语写着:“该生表现出超乎年龄的坚韧。”
(妈妈“红烧肉糊锅”、爸爸“记得不吃香菜”的小事,用“不完美的爱”体现父母对“我”的在意,与老师评语形成呼应,既写“我”的成长,也暗示家庭关系在变故后逐渐找到新的平衡。)
当我的心渐渐平静,我又抽空去看那株小草。它早已挺直了腰杆,新长出的叶子绿得发亮。我伸手轻轻碰了碰它的叶片,上面还挂着昨夜的雨珠,雨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颗颗小小的钻石。
(再次写小草,从“东倒西歪”到“挺直腰杆、新叶发亮”,完成核心意象的升华,象征“我”的蜕变;“雨珠像钻石”将此前压抑的“雨”转化为美好意象,为下文的感悟做铺垫,画面温暖有希望。)
于是我明白了,有些雨注定要下,有些路必须自己走。就像小草终会向着阳光生长,我也在这段特别的经历中学会了如何在下雨天保持生长的姿态。爸爸妈妈可能不再是彼此的伴倡,但他们永远是我的爸爸妈妈。而这场生命中的大雨,滋养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我-更坚强,更柔软,更懂得珍惜每一缕阳光。
(结尾用“雨注定要下”“路自己走”总结经历,将家庭变故的“雨”定义为成长的滋养,既点明“挫折促人成长”的主题,又强调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情感真挚且立意深刻。)
总评
本文以“雨”为线索贯穿全文,从开篇象征家庭变故的“滂沱大雨”,到结尾象征成长滋养的“雨珠”,意象连贯且寓意层层递进;同时以“小草”为核心比喻,串联起“我”从脆弱无助到坚韧成长的心理变化,构思精巧,情感细腻。
文章擅长用生活化的细节传递情感,如“拉链声发抖”“笨拙念单词”“红烧肉糊锅”等,没有激烈的抒情,却让家庭变故中的人物形象(隐忍的妈妈、沉默的爸爸、敏感又坚强的“我”)立体鲜活,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结尾既点明“挫折让人成长”的主题,又强调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将“痛苦经历”转化为“成长养分”,立意积极温暖,余味悠长,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思考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