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40分)
语文课本展评会上,有校外评委问你两个问题,选其中一个回答即可。
第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对你的语文学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第二个问题:有人质疑说,将来我们很少用笔写字了,现在练字,有用吗?你怎么看?
你欣然选择了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并整理成一篇讲稿。
优秀作文:
练字——永不退却的文化图腾
南京一考生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如今,手机和电脑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键盘打字时发出的“嗒嗒”声,正越来越多地取代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有人担心,练字会被时代抛弃,但我认为,练字永远不会消失,更不会被取代。 (以“‘嗒嗒’声取代‘沙沙’声”的听觉对比切入,快速呼应“科技时代练字是否有用”的核心问题,既贴合生活场景,又迅速亮出“练字不会被取代”的观点,开篇简洁有力,符合讲稿“抓听众注意力”的需求。)
当我们站在博物馆里,欣赏几百年前的书法作品上的墨迹时,不难发现那些蜿蜒的笔画里流淌着数千年的文化血脉。不论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练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实则不仅是对书写技能的传承, 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守护。 (将“练字”与“文化血脉传承”关联,跳出“实用与否”的浅层讨论,提升立意深度。用“看似不起眼”反衬“文化瑰宝守护”的重要性,逻辑转折自然,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汉字的诞生和演变,本身就是一部宏伟的文明史诗。甲骨文中的“日” 字像一轮红日挂在天际,“月”字如新月弯弯,小篆的“水”字则似溪水般灵动。这些文字绝非简单的符号,更凝结着古人观察自然、寄托情感的智慧。小小的汉字汇集成一条文化长河, 从甲骨文到楷书,流淌至今,既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桥梁,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有力工具。(选取“日”“月”“水”等具象汉字,结合甲骨文、小篆的形态特点,把抽象的“文化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既体现语文积累,又让听众容易理解“汉字是文明史诗”的论点,选材精准且生动。)
练字对我们的成长也有深远意义。它能培养耐心和毅力——想要写出一手好字,必须日复一日地练习, 就像种子破土需要时间沉淀。而整洁的字迹,不仅能让卷面更加清晰,还能给人留下认真负责的第一印象,这对学习和生活都很重要。更有趣的是, 科技让练字焕发新生:通过互联网, 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名家书法作品、教学视频等,让学习更便利;AI书法软件能实时纠正笔画,让练习更高效。 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书法以更立体、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从“培养耐心毅力”“提升印象分”“科技赋能练字”三个角度分层论述,兼顾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用“种子破土”类比练字的沉淀过程,形象贴切;提及“AI书法软件”,回应“科技与练字”的关系,避免观点片面,体现辩证思维。)
站在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交织的十字路口,练字早已超越实用技能的范畴。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文化根源的珍视;它又像一座灯塔,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人们指引精神归宿。无论是用毛笔在宣纸上挥毫,还是通过数字工具感受书法魅力,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都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新的光彩。(用“镜子”“灯塔”两个比喻,分别点明练字的“文化珍视”与“精神指引”作用,升华主题;再以“毛笔宣纸”与“数字工具”的对比,呼应开篇的科技背景,形成首尾圆合,结构完整,且符合讲稿“收束有力、引发共鸣”的要求。)
谢谢大家!
6月17日
总评
1. 紧扣要求,文体适配:文章严格遵循“讲稿”体裁特点,开篇有称呼、结尾有致谢,语言口语化却不失文采(如“文化图腾”“精神归宿”),既能拉近与听众距离,又体现语文素养,完全契合“语文课本展评会作答”的场景需求。
2. 立意深刻,逻辑清晰:从“文化传承”“个人成长”“科技赋能”三个维度展开,层层递进——先破“科技取代练字”的误区,再立“练字是文化守护”的核心,最后升华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论证链条完整,无逻辑漏洞。
3. 选材鲜活,论证有力:既有“博物馆书法作品”“汉字演变”的文化类素材,又有“AI书法软件”“互联网教学”的时代类素材,还有“卷面整洁留好印象”的生活类素材,素材类型丰富,兼顾专业性与贴近性,让论述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4. 语言生动,感染力强:多处运用比喻(“文化长河”“镜子”“灯塔”)、对比(“嗒嗒”与“沙沙”“毛笔与数字工具”)等手法,避免议论文的枯燥;结尾“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的表述,富有画面感与积极导向,符合讲稿“引发听众认同”的目标。
整体而言,文章不仅精准回答了“练字是否有用”的问题,更跳出实用层面挖掘文化与精神价值,是一篇立意、结构、语言均达优秀水准的考场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