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角度等,进行“再创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要。扩写,就是对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扩展、补充,使之成为篇幅更长、内容更充实的文章的写作方式。改写和扩写在写作技法上略有不同,现分别阐释。
写作任务:
(24-25九年级上·重庆巫山·期末)从你学过的小说中任选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角度,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讲述故事,改写成一篇新的文章。提示:可以是改写小说的片段,也可以是全篇;叙事清晰,主题鲜明,人称和语言风格要统一;既要忠实原作,又要新颖有趣;题目可以重新拟定。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
作文导写:
1.审题立意指导。
“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是改写的方法;所选的材料应是“学过的小说”;字数“不少于500字”。这些要求不能突破。至于文章的题目,可以用《改写<XX>》,也可以直接用原文标题。改写是以原作为基础来写作的。改写时要注意只是转换文体、人称、语体等,其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不能擅自改动,要忠于原作,这样才能符合要求。
2.思路点拨指导。
从什么角度切入改写,这需要同学们根据对原作的理解和把握来确定。可以从文中其他人物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还可以从反面人物的角度来写。只要能把故事说清楚,符合原作大意即可。改写着眼于“改”字,强调的是创造性,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创作活动,是要用脑认真去思考,将别人的材料进行重组,重组时要用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去研究,要跳出别人的圈子,“改”出新意。因此,有价值的改写,能使练习者获益匪浅。
比如选择《我的叔叔于勒》,原故事以“我”(若瑟夫)的视角展开,讲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可以选择菲利普夫妇中的一人,如菲利普作为新的讲述者。他是一个虚荣、自私、贪婪又懦弱的小市民形象,从他的角度讲述,能更直接地展现其内心对金钱的渴望以及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无奈与挣扎。从菲利普的视角出发,重新梳理故事。他如何期待于勒的归来,那些关于于勒发财的信件带给他怎样的幻想,在船上发现衣衫褴褛的于勒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起伏。要着重描写他的心理活动,如当他看到于勒的那一刻,可能先是不敢相信,然后是惊慌失措,害怕于勒会拖累自己,最后是愤怒和逃避。 语言风格:要符合菲利普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他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语言可能比较粗俗、直白,充满了对金钱的算计和对生活的抱怨。比如他可能会说 “这该死的于勒,怎么变成这副模样,可别把我们也给拖累了” 之类的话语,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人物形象。在重述故事过程中,依然要紧扣原作主题,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通过菲利普的讲述,更深刻地揭示这种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使读者对小说主题有更深刻的感悟。
学习改写模板
写作思路
题目:《清明》改写
[开头]
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②倒叙开篇,渲染气氛
[中间]
①对照诗句,依次改写
②故事讲述,巧妙改写
[结尾]
①再次点题,照应开头
②环境烘托,留有余味
模板总结
【开头】
针对改写的诗歌和课文,引出内容
(先声夺人,30字左右)
(1)开门见山:直接描写
例:清明时节,我多想回故乡去给先祖扫墓啊!
(2)渲染式:引用名家名言或事例,带出观点或话题
例:清明,听雨,小酌,点点愁绪,打湿了眼前的杏花村。
【中间】
多角度、多层次描写景物
(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改写内容式:如《清明》
①改写“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改写“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改写“借问酒家何处有”。
④改写“牧童遥指杏花村”。
(2)故事讲述式
①描写雨中之景,抒发自己如行人一般的断魂之态。
②点出被贬池州,清明欲回乡扫墓而不得的惆怅。
③由笛声引出牧童,由牧童引出杏花村。
【结尾】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表达主题,100字左右)
(1)点题式:再次点题照应开头
例:雨纷飞,泪低垂,好一个令人幽思的清明。
(2)环境烘托式:再次描写细雨纷纷的清明,烘托人物情感,照应标题,收束全文。
例: 我在酒馆点了一壶酒,举杯问天,回忆如雪花般蹁跹,眼前却已然变得模糊。心中所念之人皆长眠,只留我独存人世间。端起碗,抿口酒,举杯消愁愁更愁;倚着窗,听着雨,诗兴大发不可止。好一场清明的雨。
范文引领:
我眼中的孔乙己
我是咸亨酒店的掌柜,在这鲁镇,靠着这小小的酒店,也算是营生了好些年。来来往往的客人多了,形形色色的人我也都见过,可像孔乙己这样的,还真是头一遭。
打从他第一次迈进我这店门起,我就觉着他和旁人不一样。他穿着长衫,可那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都没洗没补过,站着喝酒,却又摆出一副读书人的架子。别人取笑他,他也只是涨红了脸,争辩些什么“之乎者也”,引得众人哄笑。我心里暗笑,这分明就是个落魄的穷酸书生,偏还放不下那点身段。
平日里,他总爱来我店里赊酒喝。我本是不大乐意的,可看他那副可怜样,又想着他好歹是个读书人,或许还能还上,便也默许了。他每次来,总是那几句:“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孩子们听到这话,就围过去,他便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嘴里念叨着“多乎哉?不多也”。看着他那副模样,我心里既觉得好笑,又有些怜悯。
有一回,他来店里,脸上带着伤,走路也一瘸一拐的。旁人问起,才知道他又去偷书了,被人打断了腿。我心里不禁感叹,这孔乙己,怎么就这么不长记性呢?偷书被打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可他还是改不了。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要来我店里喝酒,用手“走”进来,那副惨状,让我都有些不忍直视。
那天,他用那满是泥污的手,从破衣兜里摸出四文大钱,说要温酒。我看着他,心里五味杂陈。给他温酒时,我忍不住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他低声说道:“不要取笑!”那声音里,满是无奈和羞愧。
从那以后,孔乙己就很少来了。偶尔有人提起他,也只是当作笑谈。我有时候会想,他到底去了哪里?是死是活?或许,在这冷漠的世间,像他这样的人,本就没有容身之所吧。我这店里,依旧人来人往,酒客们依旧谈笑着,可孔乙己的身影,却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