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侧面描写就是避开对人和事的正面描表现,而从侧面加以勾画。正如古人所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知妙。”在写作过程中,常见的侧面取影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对话暗示
古人说“言为心声”,人物独特的对话,既可以言己,表白自我,也可以言他,“言他”,就属于侧面描写。作家何为在《第二次考试》中,因为复试成绩欠佳,而陈伊玲自己又“不能自己表白”她如何去救灾,当苏林教授探访时,正好通过她弟弟的介绍,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在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起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是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参加考试了。
文章借陈伊玲弟弟的嘴,从侧面介绍了陈伊玲的经历、职务、政治面貌、平时的表现。由此可知,陈去救灾决不是偶然的,她是“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而这些正是苏林教授所要求的条件。陈的被录取,是必然的。这段侧面写人法的运用,更能把陈伊玲的优秀品质揭示出来。
二、细节点染
阿·托尔斯泰曾形象地说:“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编织好的生活的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可见细节在表现人物形象的个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等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还是在《第二次考试》一文中,当苏林教授走访陈伊玲家时,忽然听见了她弟弟:“咪—咿—吗—
啊—”的练声,陈伊玲平时的勤学苦练就可想而知,她那令人称慕的艺术造诣绝非一日之功。
再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写他到酒店喝酒,第一次大模大样地“排出九文大钱”,第二次畏畏缩缩“摸出四文大钱”,一“排”一“摸”,这动作的细微差别写出了孔乙己这个科举制度受害者的精神世界和悲惨命运,真可谓“一叶落方知天下秋”。
三、白描铺叙
白描原是绘画中用纯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技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白描将一连串有情趣的图景铺叙出来,平中见奇,这也是侧面描写的方式之一。
《陌上桑》中对秦罗敷外形的勾勒就是通过白描的手法,罗敷到底有多美,诗中未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写“行者”、“少年”等动作、神态,淋漓尽致地描绘旁观者目睹罗敷美貌后为之惊慕倾倒的种种情态以及引起的“怨怒”的效果,渲染了罗敷的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的余地。
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背影》中爸爸为儿子买橘子一段,作者就是用白描的手法,采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展示了一系列的动作:走、探、穿过、爬上、攀、缩、抱,具体真切地再现了以为饱经沧桑步履维艰的老父现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化空为实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抽象的事物让人难以捉摸,也不容易上笔,正如清代大画家笪重光说:“绘花不能绘其馨,绘水不能绘其声,绘人不能绘其情”但如能借实写虚,也能使缺少形象的事物赋予灵性。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画”出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就运用了此法——
微风——“路旁的柳枝的确微微动了两下”,“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传达着上天的消息”;
大风——“柳条像猛地得到了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晃,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
狂风——“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老舍先生借助于柳枝情态的生动描绘,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画”出了微风、大风、狂风,让无形无体的风“活”了,使人睁眼可见,伸手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