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怎样才写出议论文的形象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学会用白描或速写的手法勾勒形象
用写实的白描手法或速写对某些人和物作传神的描绘,以显示这些人、物的灵魂特征和鲜明的个性特点,从而揭示深刻的思想。
陈独秀在《偶像破坏记》一文中,为了阐明偶像应该破坏的观点,对泥木偶像就进行了一番传神的描绘:“一声不做,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实)是无用。”
这几句描写偶像的话是何等的形象,何等的有趣!偶像何以破坏?这几句话可以算是淋漓尽致了。
《偶像破坏记》一文旨在阐明偶像应该破坏的道理,由于作者把抽象的逻辑思维孕育在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通过形象传神的描绘,其内在的道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流露出来。
其次,要学会打比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喻巧理至”。运用比喻说理,往往能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使大家乐于接受。
例如,有一次,叶剑英同志针对中央警卫团的战士不安心警卫工作,一心想到前线打仗这一思想状况,做了如下的思想工作。
他说:“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应叫钢盔团,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全党的脑袋───党中央,所以应叫它钢盔团。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线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的领导,你们能打胜仗吗?”
叶帅这一奇妙的比喻,使战士们的思想豁然开朗,再也没有谁提出要求离开警卫团了。做思想政治工作是这样,阐述道理说明事理也应该如此。
请看一篇题为《时间,你丢得起吗?》习作中的部分文字:“时间是一把双刃剑,既奖励勤奋者,又惩罚懒惰者。时间是天使也是魔鬼,它为耕耘者留下丰收的田野,为懒惰者留下荒漠的戈壁;它赠给跋涉者以醉人的花香,也会把投机者引入绝望的沼泽。”
时间本来是抽象的不可琢磨的事物,一经小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时间就变成了具体可感觉的实体。
远比空洞地说“时间对谁来说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充分利用了时间,就会有所收获累累硕果;如果你浪费了时间,就会两手空空。”形象得多!
抽象的道理,一经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会使人顿感清新明亮,心中折服。既说明了道理,又使得文章理透情浓、趣味盎然,可谓一箭双雕。
第三,要学会运用格言、谚语、俗语和成语
格言、谚语、俗语和成语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经过反复锤炼形成的具有哲理性、形象性和浓缩性的词语和句子。这些雅俗共赏的词语、句子,生动有趣,引人如入胜。
使用好这些词语、句子,可以一扫某些议论文那种枯燥无味、令人昏昏欲睡的感觉。
例如,说时间的宝贵,无法用我们通常的价值观念去衡量,而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把时间是何等宝贵表达出来了;要表达不论干什么,都应抓住时机,说干就干,可用“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个农谚,也可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警句,还可以用陶渊明的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毛泽东在运用俗语、格言等方面堪称高手。如,讽刺那些不学无术的人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一幅对联;批评某些写文章长且空,引用“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这一歇后语。可见,运用这些格言、警句,既可以避免说理冗长乏味的毛病,又宽容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收到以少胜多之效果。
第四、笔端带有感情
尽管议论文以说理为主,但也不排斥情感的抒发。没有感情的文章,无论怎样去雕琢,只能是“繁彩寡情,味之必厌”(刘勰《文心雕龙》)。
要使得议论文生动、形象,也须“情为文前,意在笔先”,也就是说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一位学生在论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灾难时,用浓郁伤感、沉重的笔调写道:
“一幅投影作品中,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带着迷人的微笑翩跹起舞于一破败的教室里,缕缕阳光透过没有玻璃的门窗洒在她的裙裾上。多么美丽的安静,多么富有诗意---你也许这样想。但当你知道这教室是被轰炸后废弃的屋子,当你知道房外的南斯拉夫是怎样的局势?你会这样想吗?”
“也许你会感慨这美丽和诗意是多么的脆弱,一颗炮弹就可以使它灰飞烟灭;也许你会叹惋:小女孩脸上那迷人的微笑还能盛开多久?她那温馨的梦能否不被炮火惊醒?她那纯净的心灵能否不飘进一片战争的乌云?战争,摧毁的竟是这般美丽这般纯净的事物!物质的毁灭可以重建,但心灵的创伤能否愈合?”
第五,要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唐弢在《作家要锤炼语言》中说:“不能够想象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却可以通过贫乏而苍白的语言来表现。”
刘征的《○○○○○……》对某些官僚主义者圈阅文件时所画的一连串的圈圈作了如下的描写:“在一排领导人的名字之下画着一连串圈儿。这些圈儿画得珠圆玉润,如龙眼,如葡萄,如出蚌之珍珠,如中秋之满月。抄时极力摹仿,仍逊原作甚远,谨此致歉。”
这一串圈儿,分明是官僚主义者手下的产品,令人可恶,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加以赞颂,以具体可感而又给人以美的“龙眼、葡萄、珍珠、满月”作喻体,把它们描绘得活灵活现,历历在目,美不胜收。真可谓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其语言既生动又形象。
再如,在一篇以“自立”为论述主题的习作中,小作者写道: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也许你有富裕的家境,也许你有身在仕途的父母,也许你有父母为你铺就的人生坦途,这些用金钱、地位和宠爱做成的‘高跷’会使你在人生之路上昂然阔步且四平八稳,可一旦‘高跷’倒了,你便会重重地摔到在地,除了落个鼻青脸肿外,一无所有——没有用自己的双手摘来的 浆果,没有用自己的头脑设计的未来,更没有用自己的双脚走出的人生之路。”
作者一连运用了两个排比,用形象的比喻——“高跷”,凝练而又具体地阐述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少年不能自立自强的客观原因,而后果——“一无所有”所运用的排比,从轻到重,层层深入,不仅使“后果”可观可感,也使的论述雄辩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