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指导:如何让习作中的人物活在语言里

2025-09-14 11:5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01人

“言为心声”,语言是个性的鲜明标志。不同身份、年龄、职业、性格、志趣、素养、习惯的人,会有其独特的语汇、腔调和表达方式,正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往往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声”。这也照应了老舍先生的那句话“对话就是人物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什么样的人物语言才能让人物“活”起来呢?

一、人物语言要生活化

优秀的习作总是立足于多角度地反映生活。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应当如此。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熟悉生活。只有了解、把握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才能写出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等放慢的活生生的语言来。

高尔基很赞叹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的人物语言。他说,巴尔扎克的人物对话写得十分巧妙,就是不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看了对话,好像亲眼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由此可见,高尔基赞扬巴尔扎克人物语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写的人物的语言,既立足生活,又富有个性。成功的人物语言应该是富有浓郁的生活化气息的。

孙犁先生在短篇小说《荷花淀》中描写了几个青年妇女在水生嫂家里,商量着要到部队去看望自己参军不久的丈夫时,那语言,精彩传神,极富个性,且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意味和生活情趣: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段对话,虽然没有写出说话人的名字,但是我们却能清楚地分辨出每一个人的不同性格来:说第一句的,文静精细;说第二句话的,心直口快;说第三句话的,老脸稳重;说第四句话的,大胆泼辣;说第五句话的,羞羞答答,温柔含蓄。

这段文字没有一点装饰的痕迹,朴质自然,平易近人,作者按照生活的原貌,把她们对丈夫的那种感情,简洁明快第表达了出来,给人以以清爽悦目的感觉。

因此,我们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要充分考虑到人物的生活状态。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众好汉议立梁山王”一段:

宋江就忠义堂上与众弟兄商议立梁山泊之主。……吴用劝道:“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若如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之心。”原来吴用已把眼视众人,故出此语。只见黑旋风李逵大叫道:“我在江湖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让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管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伙!”武松见吴用以目示人,也发作叫道:“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廷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他如何肯从别人?”刘唐便道:“我们起初七个上山,那时便有让哥哥为尊之意。今日却要让别人”鲁智深大叫道:“若还兄长推让别人.洒家们各自都散开!

同是拥立宋江为梁山之主,不赞成宋江的谦让,但由于个人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不同,语言表达则显示出强烈的个性特征:吴用、武松从大局出发,以理服人,但吴用用

“恐冷了众人之心”,言辞委婉,武松则较为显露。李逵和鲁智深对宋江的谦让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说话直率,但李逵语言粗鲁,鲁智深则较李逵稍有分寸,而刘唐则不如它们火爆。这的确如鲁迅先生所说:“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二、人物语言要个性化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性格的人说话也大相径庭。否则千人一腔、万人一调,既显得乏味,也不能很好地刻画人物。老舍在叙写人物对话时,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为了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可以使人看见活生生的人。”因而老舍先生笔下的对话,始终围绕着人物的性格,让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读过《骆驼祥子》,一定不会忘记那个虎头虎脑、能吓住男人的虎姑娘。从她出场第一句话中的“叼”字、从她“喊”着劝人的话语以及“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的敬酒词中,我们了解到了她“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的性格。

而在《老张的哲学》中,南飞生那两字一顿的话语:“鄙人,今天,那么,无才,无德,何堪,当此,重任。”“诸位,请坐,我们,为公,不是,为私,何苦,争执,小端。”一下就把他那装腔作势的性格写活了。这种人物话语,的确具有“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的功效。

因此,老舍曾这样谈起过自己的创作经验:“我设想张三是个心眼爽直的胖子,我即假拟着他的宽嗓门,放炮似的说直话。同样地,我设想李四是个尖嗓门的瘦子,专爱说刻薄话,挖苦人,我就提高了调门儿,细声细气地绕着弯子找厉害话说。这一胖一瘦若是争辩起来,胖子便越来越起急,话也就越短而有力。瘦子呢,调门儿大概会越来越高,话也越来越尖酸。说来说去,胖子是面红耳赤,呼呼地喘气,而瘦子则脸上发白,话里添加了冷笑……”

个性化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历来为文艺评价家所称道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时这样描述的: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在这人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森严气氛中,也只有王熙凤敢如此“放诞无礼”。一句话,这不仅突出了王熙凤热情、大胆、泼辣的性格,而且也暗示了她的贾府中的地位,显示出她在老祖宗贾母面前受宠的程度。

再如,“多乎哉?不多也”这样的语言只能从穷愁潦倒的书生嘴里发出,地道的老大农民是绝对讲不出这样文白夹杂的酸话来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则刻画出了孔乙己爱虚荣要面子的性格。

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不同的人物语言明显个性化,连所用的比喻都有鲜明的个性。粗俗不堪的高利贷者夏洛克不离口的是“耗子”“臭肉”“张开嘴的猪”等令人恶心的东西,而才智国人的鲍西亚在议论慈悲时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这语言是多么高压而充满睿智啊!

个性化的语言能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范进中举》中那个以屠宰为业的胡屠户,其语言百年深深地打上了庸俗市侩的烙印。因为他的经济地位、社会环境等养成了他的额拜金主义和强烈的等级观念。期初,他的女婿范进屡次考试未能进学,穷困潦倒。他便十分鄙视他。当范进决定再去考试向他借些盘缠费时,他便刻薄地挖苦道: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是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没过多久,范进出人意料地竟然中了举人。请看胡屠户是怎样说的吧:“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尖嘴猴腮”可以立即变为“体面相貌”;昨天把他骂的狗血喷头,今天吧范进成为“贤婿”,这些话,活现出一个见钱眼开、趋炎附势的小市民形象。

三、人物语言要情感化

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的直接体现。刘勰曾说:“为情而造文。”缺乏情感的语言难以产生“使人心动”的魅力效应。因此,作家在表现人物时,常常借助人物语言的描写,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内心世界。

莫泊桑的著名小说《我的是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普太太三次语言描写,表达了对于勒态度的天壤之别:

初期阶段,表达了对于勒的期待和美化:“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

一句“好心的于勒”,用褒义的称呼,体现她对于勒的信任和期待;而“有办法的人”,则强调了于勒的能力,将他理想化为“救世主”,反映她对财富的渴望。此时的菲利普太太对于勒的“好态度”完全建立在金钱预期上,而非亲情。

中期阶段,表达出菲利普太太的焦虑与怀疑:“这个流氓于勒,到底在哪?他要是永远不回来,我们岂不是白白指望了?”

“流氓于勒”四个字,称呼从先前的“好心”直接变成了贬义词的“流氓”,体现她的不耐烦和怨恨。而

“白白指望”则透露出她对投资(感情和时间)可能得不到回报的恐惧。反问句“我们岂不是白白指望了?”则加强了抱怨的语气,显得焦躁不安。从这句话可以读出菲利普太太的“亲情”完全取决于于勒能否兑现金钱承诺,一旦拖延,立刻暴露其功利心。

后期阶段:表达出对于勒的厌恶与恐惧:当菲利普一家在船上发现于勒已成穷苦的卖牡蛎的老人,生怕被他拖累。菲利普太太竟这样:“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拖累我们!……别叫他们看出来!”

一个“贼”字,表明菲利普太太与于勒彻底撕破脸,用最恶毒的词汇否定于勒的人格。

“别叫他们看出来”,则是菲利普太太虚伪的掩饰,怕丢面子而非关心于勒。当于勒失去利用价值,菲利普太太的亲情彻底崩塌,只剩下势利与冷酷。

莫泊桑没用语言直接表达出菲利普太太的心理活动,也没有一句直截了当贬斥菲利普太太的话,但莫泊桑通过借助菲利普太太的语言:一是用词的极端化,从前期的“好心”“有办法”道后期的“流氓”“贼”,体现出她对于勒的评价完全取决于其经济状况。二是语气从热切到尖刻:早期用感叹句表达期待(“他可真算得上……”),后期用咒骂和命令句(“别叫他过来!”),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亲情的异化:血缘关系被金钱彻底扭曲的事实。一个自私、势利、冷酷,可怜又可鄙的小市民形象在读者眼前“活”了起来。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