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指导:像“品茶”一样写作

2025-07-01 08:5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8人

品茶,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品茶的过程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审评师会对茶之味作出诸如鲜爽、鲜醇、醇爽、醇厚、醇正、浓醇、浓烈、浓厚和回甘之类的评价。我们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像“品茶”一样。

“选”:让习作的“原材料”独树一帜

要泡出好茶来,首先要有好茶叶。同样的道理,要写出高质量的习作,首要的就是要选定高质量的素材。因为高质量的素材往往蕴含着鲜明的主题。很多成功的作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写出高质量的稿子,非提高自己的选材能力不可。

一是要学会“同材异用”。不同材料的作用、意义往往不同,同一材料的作用、意义也会因选材切入的角度的变化而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秀丽雄奇的庐山,因观察角度的不同,景象迥然不同,而庐山自身却没有任何变化。譬如,对“牛”的看法,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使人联想到献身精神;茅盾先生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使人联想到谦虚;而牛的反刍,又会使人联想到学习应该不断反复,温故而知新。再如,水,晶莹透明,“君子之交淡如水”,象征着友谊的清纯、高洁。换个角度,它在池中是方的,在杯中又是圆的,“随遇而安”,面目常变,不堪为表率。由此可见,在写作过程中只有不断变换角度,进行多方面观察和思考,在广度上求新,同一材料也会发挥出“以一当十”实效。

二是要学会选用新颖材料。“吃别人嚼过的馍馍没味道”。材料新颖、生动,才能表现出新鲜、活泼的思想,才能吸引人、感动人。如,学习雷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时至今日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如果我们写学习雷锋的文章,还是沿用“帮助农民老大爷推车”之类的事,很难吸引读者。反之,如果选用“感到中国十大人物”等富有时代色彩的学习雷锋精神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一定会使文章本身增添时代的色彩。

三是要学会“新用”旧材料。有些同学常常因可供选择比较少而苦恼,但如果我们能从某一旧材料中看出新意,即“推陈出新”,其效果不亚于选择了一个新的材料。当然,与从新的材料中提炼新的主题相比,从旧材料中炼出新意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有了习惯的影响,在分析旧材料时往往总是顺着老路子,从“旧的切口”切入,以至于出现重弹老调的现象。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写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因此,如果说“同材异用”的关键就是变换观察的深度,提高分析的高度。

如,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战斗檄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提出了“痛打落水狗”的口号,认为不能对落水之敌手软,以防后患之寓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作家王蒙却写了《“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文章,从现实的高度,挖掘出新意,这是因为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起了变化。

四是要学会严格选材。对作文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精选典型材料。魏巍在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亲自在炮火硝烟中采访搜集的材料记了整整两厚本,掌握的生动事例有20多个,但在最后写作时作者仅选用了松骨峰的战斗,用以表现志愿军的英勇和对敌人的恨,写的是英雄群像;用马玉祥的故事,用以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爱,写的是英雄的代表;用战士的战地生活,用以表现志愿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的是志愿军的内心世界。这三个事例,都是紧紧围绕着主题来选取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集中地表现了志愿军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有力地突出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预定的主题。全篇没有闲笔,写得精炼而又深刻,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其次材料要紧扣中心。题材是用来表现主题的,所以选择的题材就必须紧扣主题。不论是记人、叙事、写景,也不论是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句话,都要围绕着主题来进行取舍。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因为它能够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的,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不管多么新鲜、具体、有血有肉,也要忍痛割爱,将其舍弃。只有这样,文章的主题才能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第三材料要务求准确。写文章的目的,是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因此,在选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准确的。要尽量选用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即使是间接得到的材料,也要选用准确可靠的、有来龙去脉的,未经核查的、查无处处的、内容含糊的、道听途说的一定不要选用。

“泡”:让习作的“火候”恰到好处

泡茶很讲究火候。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对泡茶时用什么样的炉火烧水,火烧多久,听到几声茶壶盖拍打的声音,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我们写文章也当如此。

在素材选定好之后,要准备把它泡成一壶什么样的“茶”,给它用什么火、烧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体裁上选择,如果内容是给人展示一幅真切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或是传达一件感人肺腑的,哪怕是纤细入微的事情;或是介绍一个如火如荼的场景;或是将一个有声有色的血肉之躯推到读者面前——一般用记叙文完成。如果内容是针对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某种现象,发表作者的一点看法、主张,那是议论文的用武之地。

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是突出一个方面呢,还是写几个方面,或者是方方面面都写,等等,都需要进行仔细的斟酌。

在结构方式的安排上,也要根据内容仔细斟酌一番。因为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没有结构的文章是不存在的。我们平时阅读文章时,注意到若干不同的结构样式,但各样式的结构却是无一例外地为内容服务的。在结构安排上,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有“顺序”。就是在写作过程中药分出先后次序,有条不紊地表达思想。可以由开端说到结局,有原因说到结果,有正面说到反面,由主题说到从属。不管怎样,大小主次要做到适当排列,先后远近,一二三四要清清楚楚。二是要“连贯”。就是要把主题思想表达完整,不能这个意思没说完买酒另起一段去写别的意思;也不能将同一个主题思想,在这一段里说一点,再到下一个段落里说另一点,使一个完整额主题表达得七零八落。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既要是个段落之间相对独立,又是全篇的一个有机部分。三是要“周密”。如,在写议论文时,重点分析、强调某一个问题,但不要过了头,以至于和其它问题对立起来;在突出事情、事件某一方面的思想意义时,不要忘记对其它意义也做个适当的交代;在肯定主流的同时,莫忘了指出支流的问题,等等。总之,对正与反、对与错、主要和次要、主观和客观,要考虑全面,不要顾此失彼。

“品”:让稿子散发出“诱人”的浓香

茶要细品才能得其真味。稿子也要多“品”几遍,努力贴近大众“味口”,这样才能赢得读者。其实,“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修改的过程。“文章不厌百回改”,只有在主题上反复提炼,材料上的精心选择,结构上的斟酌布局,遣词造句上的推敲琢磨,才能把文章写得充实、深刻、具体、正确、形象,让读者读起来符合自己的“味口”,让人感到或饶有趣味或包涵哲理给人以启迪,且富有生活气息。

具体地讲,“品”或者“改”大致可分为三步走:

一是审视主题是否正确。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恰如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所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像散钱和钱串子一样的道理,散钱要由钱串子串起来,有了钱串子,散钱不散。如果主题的确立发生的偏差或错误,材料也就成了“无帅之兵”,写出来的文章不杂乱无章才怪呢!

二是审视材料是否服务于主题。的查一查文章里写的那些话和引用的材料与中心思想有没有关系,凡是与中心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律删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如果材料堆砌太多,反而淹没了观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割爱,删去多余的、不典型的材料,使文章的观点突出出来。如果文章引用别人的话,要仔细核对原文原句,既不能有讹错,又不能断章取义。

三是审视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重点看文章的层次是否清,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是否呼应,各部分的衔接是否自然,段与段是否匀称,等等。其次,还要看用词是否推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用错或漏掉的标点符号,等等。像老舍先生说的那样,“写完了,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符号都要改,毫不留情。”

这三步仅仅就平时作文而言,在考场上作文要限时间、限体裁、限字数,有时甚至来不及打草稿,这就不能像平时写文章那样从容地修改,特别是在完篇之后不允许作过多的修改,否则要影响卷面整洁,影响文章的得分,那只能在字、词、句、标点等方面做些“微调”工作。关键还是靠写前认真构思推敲,列写提纳,再三斟酌。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