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开头,便知结尾”,“门户洞开,一览无余”的作文,往往是不会引人入胜。但是如果能做到千岩万转,林郁泉涌,山重水复,起伏隐现,就往往会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并给人以气象万千之感。
正如著名词人姜夔所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写文章也要来点这种气势。
第一种:欲扬先抑法
所谓“抑”就是压低;而“扬”就是抬高,抑和扬是一对矛盾,二者辩证的统一起来就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突出主题。
散文家杨朔的《荔枝蜜》即用此法:由于儿时被蜜蜂蜇而不爱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先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随着作者感情一步步逐渐加深变化——吃了蜂蜜想看蜂,看了蜂以后赞扬蜜蜂,夜晚作梦变成蜜蜂。
“先抑”的开头与后边的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同时整篇文章起笔运用此法并紧扣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使文章的线索突出、鲜明,使文章的结构也因此而显得严谨、浑然一体。
第二种:悬念叠出法
萧乾的散文《枣核》就是悬念迭出的典范。文章开篇就设下悬念——“我”在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好友“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朋友在万里之遥的异国,写信叮嘱再三要枣核,却只字不提作何用场,读者不免生疑:要枣核干吗?
作者接下来又“故弄玄虚”再设悬念:“我”与朋友见面之后,当从提包里掏出几颗枣核给友人并问起枣核的用途时,他却不慌,“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读者疑团未散:到底要枣核干吗?作者用枣核两次设悬念,使不足千字的短文有张有弛,枣核把故乡与异域,过去与现在连在一起。枣核凝聚着乡情,寄托着乡思,几个小小的枣核,却使文章文短情长。
第三种:误会法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在探求追寻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时,用了两次误会法。
先是猜测主人“可能是一位守卫护林的老人”,这时“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于是,“我”和老余以为他就是主人。
而老人却声称他也是过路人,老人便讲起他上个月的经历和听到的传闻,使“我”在第二天早上又误以为十四、五岁的哈尼小姑娘是这茅屋的主人,可是她也矢口否认自己不是这里的主人,她是梨花的妹妹。
文章的小主人公梨花姑娘文章的小主人公梨花姑娘真是千呼万唤人未出,使文章显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环曲折,“似是而非”。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第四种:逆笔法
就是对所要表现的主题不只限于从正面去表现,而是让思维逆向发散,向与原意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而梳理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有效避免结构上的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有致,曲折回旋,这样往往可以使文章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魅力,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欧亨利著名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写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平日里在街心花园长凳上过夜,为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而发愁,就逆反常理打算进监狱谋取免费食宿,便在街上惹是生非,故意干坏事,结果却与愿违,每次都被宽纵而无法落入法网。
然而当他因赞美诗的感应,萌生了老老实实靠劳动过正常生活的念头时,警察却逮捕了他。小说对人物行为,对事情结局的逆笔刻画,不能不使读者为资本主义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现实而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