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期末复习·作文方法整理和范文

2025-07-01 08:0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921人

八下期末复习·作文方法整理和范文

(传统文化类+游记+演讲稿)

【类型1:传统文化类/民俗类作文】

[课内解读]

八下第一单元单元提示中告诉我们,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者是传统文化习俗。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写作角度来看,本单元需要学习民俗类作品对于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表现力,使人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的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本单元还谈到“学习仿写”的写作任务。仿写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2.其次,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比如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突出喻体的比喻手法的使用方式;比如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客观事物,赋予它一系列的精神气质,使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再比如,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后形成一种张力,让人读后印象更为深刻。

[课文举例]

1.学习选材特点:

八下第一单元文章选材特点分析

文章

选材内容

选材特点

《社戏》

叙述 “我” 童年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包含夜航去赵庄、看戏过程、归航偷豆等情节,涉及乡村小伙伴、社戏活动、水乡风光等

选取童年乡村生活中看社戏这一典型民俗活动,以儿童视角,聚焦平凡乡村场景与人物,素材充满童真童趣,体现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展现乡村淳朴民风与和谐人际关系

《回延安》

以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为线索,选取 “忆延安(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话延安(亲人欢聚等)、看延安(母亲延安换新衣等)、颂延安(联想革命历史相关地点人物等)” 等场景与内容

围绕 “回延安” 的情感脉络,选取陕北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元素(如信天游形式、陕北物产、革命相关象征事物等),将个人情感与革命历史、陕北民俗文化紧密结合,体现对延安的深厚情谊与对延安精神的赞颂

《安塞腰鼓》

聚焦陕北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舞蹈艺术,描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热烈场景,如后生们击鼓的动作、磅礴气势,以及黄土高原背景、劳动人民形象等

选取极具陕北地域特色、充满力量感与生命力的民俗舞蹈活动,以场景化、特写式的选材,突出安塞腰鼓的豪放、激越,展现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与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凸显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感染力

《灯笼》

回忆与灯笼相关的多种生活场景,如儿时挑灯笼、村头红灯笼、纱灯故事、宫灯联想,以及关联的历史人物(如霍去病、唐太宗等)与家国情怀等

从个人生活记忆出发,选取 “灯笼” 这一民俗物品为线索,串联起家庭琐事、乡村民俗、历史文化等素材,小中见大,将个人情感与民俗文化、家国情怀融合,体现民俗物件承载的文化意义与情感价值

总结

①八下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均围绕民俗文化选材,涵盖民俗活动(社戏、安塞腰鼓)、民俗物品(灯笼)、民俗艺术形式(信天游),展现不同地域(江南水乡、陕北高原等 )的风土人情,挖掘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②选材时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借民俗场景、物件抒发情感(如《社戏》的怀念、《回延安》的热爱、《灯笼》的家国情怀 ),让情感因民俗而具体可感,民俗因情感而更具温度与底蕴。

③通过聚焦典型民俗场景(看社戏、安塞腰鼓表演 )、民俗物件(灯笼 )或民俗艺术(信天游 )展开,以小见大,用具体、生动的素材传递深厚的文化与情感,使读者能直观感受民俗魅力与文化力量。

2.学习语言技巧:

  • 《社戏》

(1)句式技巧:

通过“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小村庄”等短句与散句结合,突出乡村生活的质朴本真,以简洁语言还原水乡生活场景;运用“两岸的豆麦……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样长短句结合的句式,突出月夜行船的诗意氛围。

(2)修辞手法:

借助“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的比喻,突出山野的动态感,将静态景物写活,展现儿童视角下世界;运用“笛声使我的心沉静又自失”的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触觉与心理感受,突出水乡夜色的迷人。

(3)描写方法:

通过“点”“磕”“架起”等动作描写,突出小伙伴驾船的娴熟,展现乡村少年生命力与纯真;运用“豆麦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的多感官描写,突出水乡环境的清新,调动读者嗅觉、触觉体验。

(4)方言词汇:

嵌入吴语词汇(如名字前面带“阿”),突出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增强文本生活气息。

  • 《回延安》

(1)句式技巧:

采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等信天游句式,突出陕北民歌的韵律感,以朗朗上口的节奏抒发炽热情感;运用“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排排绿树迎春风”的排比句式,突出延安新貌的整齐繁荣,强化喜悦之情。

(2)修辞手法:

借助“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的拟人,赋予山川村庄以情感,突出陕北土地的灵性,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拉近与延安距离;运用“双手搂定宝塔山”的夸张,突出对延安的眷恋。

(3)描写方法:

通过“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的场景描写,突出陕北乡村的生活气息,展现延安人民淳朴热情;运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的心理描写,突出归乡时的激动。

(4)方言词汇:

融入“几回回”“羊羔羔”等陕北叠词方言,突出地域语言特色,增强民歌体诗歌乡土味与亲切感。

  • 《安塞腰鼓》

(1)句式技巧:

使用“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等短促有力的短句,突出腰鼓表演的爆发力;采用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大彻大悟”的排比段落,突出腰鼓引发的哲思,以铺排手法强化情感宣泄。

(2)修辞手法:

借助“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的排比与比喻,将鼓点、流苏、脚步等具象化,突出腰鼓的磅礴气势;运用“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的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动态,突出黄土高原与腰鼓的生命共鸣。

(3)描写方法:

通过“后生们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的动作描写,突出表演者的刚劲,展现陕北人民生命力;运用“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的视觉描写与“隆隆隆隆的豪壮抒情”的听觉描写,突出腰鼓的感官冲击,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表演震撼。

  • 《灯笼》

(1)句式技巧:

运用“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的复沓句式,突出童年对光明的向往;采用“雪夜驰马,荒郊店宿”等文言短句与“好像一颗大星”等白话比喻结合,突出文本的雅俗共赏,既具古典韵味又贴近生活。

(2)修辞手法:

借助“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图景”的拟人,赋予灯笼以情感载体功能,突出民俗物件的文化意义,以具象化手法深化主题;运用“唐明皇的灯楼,还不是一盏灯笼?”的引用与反问,突出灯笼的历史厚重感,以文化典故拓展文本内涵。

(3)描写方法:

通过“村头挂灯笼,挂在树梢上”的细节描写,突出乡村民俗的温馨,以生活场景唤起读者乡愁;运用“岁梢寒夜,玩火玩灯”的场景描写,突出传统节日的氛围,以时空定位展现民俗传承。

3.学民俗背后的情思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社戏》

情思

延安=精神图腾+美好未来,表达了诗人对延安今昔风土人情的赞美和发扬延安光荣传统、建设新中国的心愿。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成人、儿童双重视角,表达对乡村夜晚宁静、美好的独特风光的热爱,对农家孩子与乡里人们淳朴热情、善良的好品质的赞美,对童年生活的怀恋。

总结

无论是江南社戏、陕北腰鼓,还是灯笼、信天游,民俗均承载着对故土的精神依恋,成为“地域文化—个体记忆”的情感纽带。民俗不是僵化的传统符号,而是流动的情感载体。从民俗中提炼超越地域的情感哲思,实现立意升华。

[例题]

请以《____里的光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回忆性散文。要求在横线上填入一种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个人经历进行写作。

教师点拨:“传统文化元素” 可指剪纸、糖画、榫卯、龙舟、灶王爷画像、虎头鞋等身边的民俗。写作时要围绕该元素的工艺特点或民俗场景展开描写,将抽象的文化传承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结合个人经历或想象,体现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亲情、乡愁或生命感悟相关联。

[评价量表]

维度

细分指标

分值 / 说明

基本要素

字数达标

10 分,需满足字数要求

标题吸引人

2 分,标题要有吸引力、独特性

开头导入自然

3 分,开头能顺畅引入内容

结尾提升

3 分,结尾有升华、深化主题作用

选材

有代表性

5 分,素材典型、能支撑写作意图

情感主旨

有感染力

5 分,情感表达能打动读者

情感层次

递进/双重视角

7 分,情感有层次或多元视角呈现

立意深刻

10分,将传统文化元素与亲情、乡愁或生命感悟相关联

语言技巧

多用修辞手法

3 分,加分项,合理运用修辞

多用描写方法

3 分,加分项,丰富描写增强画面

多用特殊句式

3 分,加分项,借助句式添文采

用词生动

3 分,加分项,词汇鲜活表意准

[范文]

《糖画里的光阴》

巷口的老槐树还记得,爷爷的糖画摊总支在树根旁。青石板上的铜锅咕嘟咕嘟冒热气时,琥珀色的糖浆在晨光里晃出暖光,像他掌心揉了一辈子的光阴。

爷爷熬糖的铜锅边沿沁着深褐色的糖垢,那是三十年火候煨出的印记。他总说:"糖画要趁热,就像日子不能冷了心。"说着便舀起一勺糖浆,手腕轻抖,糖汁在青石板上洇开。先勾出凤凰的眼,再甩一道银丝当尾羽,趁糖丝未凝,竹片轻轻一挑,翅尖的露珠状糖滴就颤巍巍挂住了,映着灶台的火光,像凝固的琥珀里裹着个小太阳。我蹲在摊前看他指尖翻飞,围裙上的糖渍早结成硬痂,像老树皮上的瘤,却在翻腕时抖落细碎的甜香。

那年我八岁,非要学画条龙。爷爷把着我的手送向石板,糖浆刚触石面就凝固了,歪歪扭扭的线条像条冻僵的蛇。"急不得,"他用指甲刮去败笔,糖屑落在我手背上,"你看这糖,热时能弯成桥,冷了就脆成渣,过日子跟这手艺一个理。"铜锅里的泡泡咕嘟作响,他额角的汗珠坠进糖浆,在琥珀色里漾开小小的涟漪。

爷爷的竹片工具包磨得发亮,十二片竹片各有讲究:宽的压边,窄的勾线,最薄的那片能挑出糖丝的绒毛。有次我翻到片裂了缝的竹片,他抢过去用蜂蜡细细涂缝:"这是你太爷爷传的,当年走街串巷就靠它。"阳光穿过竹片的裂缝,在他佝偻的背上投下蛛网似的影。

去年冬天,巷口要修停车场,爷爷的摊子被挪到墙角。他蹲在寒风里画糖画,呵出的白气让糖浆凝得更快,画出的凤凰尾羽,没甩完就僵了。我似乎看到他的背脊,又佝偻了一些。

但行人们并不关注这个似乎存在了很久了老人和老摊子,只是默默又匆匆地走过。只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拽着妈妈停步:"奶奶,那是糖做的凤凰!"

爷爷捏竹片的手顿了顿,抬头时,看见小姑娘正围着石板,费劲地踮起脚拍照。手机屏幕的光,恰恰映着糖浆的琥珀色。他抿了抿干裂的嘴唇,原本佝偻的背慢慢挺直,竹片在石板上转得更稳了。这次甩尾羽时,他特意让糖浆在空中颤了三颤,糖丝落下时真像凤凰的翎毛在风里飘。"这叫 ' 三颤羽 '," 他忽然开口,声音似乎比平时亮些,"得趁糖温在六十度,手腕要有巧劲。" 在小姑娘的赞叹声里,爷爷眼角的皱纹似乎也舒展开了。

忽然明白,爷爷教我的从不是画糖,是看那铜锅里的泡泡如何冒了又破,是等竹片上的糖丝怎样保持温度的平衡。就像他总说的:"老手艺没那么金贵,不过是把日子熬成糖,让后来人尝出点甜。"

如今巷口的老槐树还在,只是糖画摊换成了奶茶车、鸡柳车。但光阴从不会凝固,当你愿意把心煨热,那些老味道自会顺着血脉,在时光里抽出新的甜。

点击下载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