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磨,是追求卓越的不懈努力。打磨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经历66次的剧本修改,是无量仙翁的袖子特效经历了近3个月的手工修复。在时光的河流中,我们皆是手握砂纸的工匠,耐心去除粗糙与棱角,只为唤醒内心深处最纯粹的光芒。每一次挑战,每一滴汗水,都在细腻的打磨中赋予生命更深远的意义,直至那无形之物显现出它本应拥有的光辉。让我们珍视打磨的过程,于磨砺中成长,迎接属于自己的辉煌。
请以“在打磨中闪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3)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在打磨中闪光
礼堂的镁光灯刺得人睁不开眼,我攥着皱巴巴的演讲稿,听着台下此起彼伏的掌声,手心沁出的汗洇湿了纸角。这是我第三次站在校园演讲比赛的候场区,也是最忐忑的一次。
初一时,我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报名参赛。那时的我以为,只要把稿子背熟就能脱颖而出。可当我站在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瞬间大脑一片空白,结结巴巴地念完稿子,换来的是零星的掌声。那次失败像根刺,扎得我再也不敢触碰“演讲”二字。
直到初二,班主任将报名表推到我面前:“试试吧,打磨过的璞玉才会发光。”这句话点燃了我心底的不甘。我开始逐字逐句雕琢演讲稿,从新闻里摘抄感人故事,在日记本上反复修改排比句式,甚至为了一个比喻句,翻遍了整本文学词典。
但比写稿更难的,是克服内心的恐惧。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跑到空无一人的音乐教室练习。对着墙壁模拟观众,调整语速、手势,记录每次眼神飘忽的瞬间。有次练到天黑,保安大爷的手电筒光束扫进来,我慌得把水杯打翻在地,却又在收拾时发现,自己竟能流畅地讲完整篇稿子了。
比赛当天,当主持人念到我的名字时,我深吸一口气走上台。聚光灯下,那些反复打磨的字句突然有了生命——讲到山区孩子的故事时,台下有人红了眼眶;说到少年志向时,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我听见自己的声音不再颤抖,而是带着力量穿透礼堂的每个角落。
颁奖时,金灿灿的奖杯沉甸甸的,映着我发烫的脸颊。原来真正的闪光,从不在站上舞台的瞬间,而在无数个自我打磨的日夜。那些被揉皱又展平的稿纸,那些无人见证的坚持,早已把勇气和自信刻进了骨子里。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在打磨中闪光”这一命题,核心在于“打磨”与“闪光”的内在联系。“打磨”可理解为克服困难、反复锤炼、自我提升的过程,“闪光”则代表收获成果、实现价值、绽放光彩。审题时,需紧扣二者因果关系,挖掘打磨过程中的艰辛与坚持,以及其对个人成长、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立意可从个人成长经历出发,展现打磨如何塑造坚韧品格、提升能力;也可从对事物的雕琢入手,体现精益求精带来的蜕变,引导初中生认识到成功需经历打磨,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整体思路可从初中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场景出发,选取体现打磨过程与最终收获的典型事例,展现“打磨”与“闪光”的主题。如学习竞赛的打磨之路:可以是报名参加数学竞赛,起初面对复杂题目毫无头绪。此后,每天坚持刷题,整理错题本,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难题。遇到瓶颈时,反复研究解题思路,不断调整学习方法。经过数月打磨,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也收获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或舞蹈表演的蜕变之旅:如为了学校艺术节的舞蹈表演,和团队成员每天课后留校排练。从基本动作的纠正,到队形的反复编排,再到表情管理的练习,每个细节都不断打磨。排练中有人受伤、有人疲惫,但大家互相鼓励坚持。最终在舞台上完美呈现舞蹈,赢得热烈掌声,也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与坚持的力量。或是手工制作的匠心打磨:如描写参与学校的手工制作比赛,选择制作木质帆船模型。从切割木材、打磨表面,到雕刻装饰、组装零件,每个步骤都小心翼翼。因尺寸误差导致部分结构不稳定,便重新制作。经过多次尝试与改进,最终完成精致的帆船模型,在比赛中获奖,也培养了耐心和专注力。
2.阅读下面的文字,选择一个题目写作。
在平凡的日子里,总有一些瞬间悄然点亮我们的生活——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无声的陪伴,抑或是陌生人的善意。那些细微的光芒,如同星辰散落人间,虽不夺目,却足以温暖整个心房。
题目一:以《你好, 》为题,向校刊“凡人微光”栏目投稿,写下生命中那些看似微小却充满力量的相遇。用你的笔触,捕捉那份质朴的温情,让故事里的微光,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以《友善是给世界的一份厚礼》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友善让世界更美好”主题班会上演讲。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你好,陌生人
天地苍茫,芸芸众生间,我们素不相识。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片土地,我们是地球母亲的子女,但很多时候,我们又是陌生的彼此。
你好,陌生人,大千世界有你的存在而丰富多彩,我的生活有你的身影才摆脱了单一的色调,绚丽无比。马路上,那些日日不停指挥交通的交警们,你们为了他人的出行安全,任劳任怨,无论严寒酷暑,风雨交加,你们坚守自己的岗位,不离不弃,因为无数陌生人需要你们指明前行的道路。小区里,那些不顾辛劳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你们为了小区的整洁,默默奉献,无论黄昏清晨,你们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无怨无悔,因为许多陌生人需要你们的付出和努力。
你好,陌生人,天涯两隅的你我常通过漫漫的纽带彼此相连。听说云南少数民族的孩子们生活贫穷,无钱读书,我泣不成声,在一个星辉灿烂的夜晚,我把自己深深祝福折成千纸鹤寄向远方的你;汶川地震时,无数未曾相识的人们失去了家园,我通过学校捐款的形式,向你们表达着我的心意;我向长江大学的十名大学生致敬,我向死难的矿工默哀,我为你们的悲而悲,为你们的喜而喜。虽然我们不相识,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家园,我以自己的行动回报你们对我的帮助。你好,陌生人。每当天际的一颗流星陨落,我总止不住黯然神伤。你们中的一个在悄然间又离我而去。
你好,陌生人,每当看到你们善意友好的微笑,心头总会漾起阵阵幸福的涟漪。你们的言行也影响着我的心情。也许,我们看似无关,但在心灵深处,在历史长河的源头,我们也曾是兄弟姐妹,我们血脉相连。我不愿接受世俗的眼光,不愿蒙上一层面具与你们相遇,不愿时时带着戒备与警惕,不愿独守内心的孤独与迷茫。我愿像海子那样,大声地喊道:“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个灿烂的前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友善是给世界的一份厚礼”。
几千年前,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几千年以后,我们依旧在学:“与人为善。”善,是心灵阳光的照射。
一个真诚的笑容,一次伸手的搀扶,一碗清澈的凉水,一句真心的鼓励……只是这些,只要这些,心灵的阳光便会折射出善。善并非圣人伟人才能做到,柔软的水尚能滴穿顽固的石头,普通的贝壳也能孕育夺目的珍珠,平凡的人为何不能拥有善的光华?
二战期间在一处集中营,大批平民被关押于此做苦力,他们的待遇极差,做多吃少,生病时更无药品来源。只有一个叫希达的女子和看守混得极好,不仅可以干轻活,还可以从看守那获得药品,然而她却将这些药品高价出售给其他人,然后买酒喝,因此她被人们讨厌至极。等到战争结束,希达和其他人被释放回家,其他人都厌恶她而远离她,只有两个同乡和她一起赶路,那时希达已病得很重,不久便死去了。她的两个同乡通过她的日记知道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希达早在集中营便已身患胃癌,她拼命地和守卫搞好关系,只为帮助他人获得药品,多一些活下去的机会,而高价卖出再买酒则是因为病痛只能靠酒缓解,她必须支撑下去好尽力为其他人多弄到一些药品。善是心灵阳光的照射,只有有善良的心灵,才能有善举。希达的善举给了她天使般的崇高光辉,给了人们热泪盈眶的感动和尊敬。
善是易为也是难行的。有个年轻人乐于助人,等到遭遇困境无人相助便大叹不公,大哭善人的悲惨。在他看来他应得到那些人同样的帮助,他却不明白,他的行为已偏离了善,只能称为交易。善是发于内心而表于行动,是不会去考虑报答的,他的善只能被称为伪善。
善,是荆棘中的鲜花,再多的利刺也不能令它枯萎。善是心灵阳光的照射,再寒冷的土地由它的温暖也会肥沃。善,是金光闪闪的钥匙,转动它,便能为你打开通往天堂的大门。行善吧,让心灵充满阳光。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题目一: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半命题作文《你好,______》,“你好”带有亲切、主动交流的意味,要补充的内容是写作核心对象,需围绕“凡人微光”,聚焦平凡日子里带来温暖、力量的微小相遇,像身边普通人(如邻居、志愿者、环卫工人等)、微小场景(一次帮助、一个鼓励的瞬间)等。栏目要求向“凡人微光”投稿,要突出“看似微小却充满力量的相遇”,捕捉质朴温情,让微光照亮心灵,所以内容得体现平凡人、平凡事的温暖与力量,传递正向情感。
立意:可通过讲述与平凡人物或微小事件的相遇,展现人性美好、善意力量,传递温暖、感恩、向上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生活里的“微光”价值,领悟微小善意能汇聚成生活暖流,点亮人生。如立意为“感恩平凡相遇,汲取温暖力量”,借相遇故事,表达对带来微光者的感谢,及微光对自己心灵的滋养;或“发现微小善意,拥抱生活美好”,强调在平凡里善于捕捉微光,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
2、选材构思:写小区里的环卫阿姨,每天清晨默默打扫,有一次自己忘带钥匙在楼道徘徊,阿姨主动招呼自己去她休息室避寒,还分享热乎的豆浆,这微小相遇,让自己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温暖。 或记录学校门口的早餐摊主,每天笑着招呼同学,记住常来同学的口味,有回自己生病没胃口,摊主特意煮了清淡粥,附赠手写祝福便签,这份微小关怀,成为康复路上的温暖记忆。还可以写图书馆里,一位读者把掉落书架底层的书轻轻捡起、归位,这不经意的动作,让自己感受到对知识、对公共环境的珍视,是微小却有力量的相遇。
题目二: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要求以“友善是给世界的一份厚礼”为题目,写一篇演讲稿。审题可知,“友善”可以理解为善心、慈善。不管是善事还是善心,都是源自人的心灵,只有内心充满阳光,才会有善意,才会行善事。“友善”有不同的表现,一个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一次真心的帮助,甚至是一个关爱的眼神,都可以传递出“友善”。
2、选材构思。本文要求写一篇发言稿,注意格式。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通过一个片段、一件事,写自己获得的“友善”或自己传递的“友善”,如在困境中,朋友的真诚帮助,让自己感受到温暖和善意,课堂上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给自己力量,让自己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可以发表对“友善”的观点,如“友善”是与生俱来的,但后天的经历可以将“友善”转化成恶、坚守心灵的“友善”等;可以撷取“友善”的片段,抒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百态的思考。注意中心要突出,内容要充实。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柳宗元觉得小鱼“似与游者相乐”,庄子认为“出游从容”是小鱼的快乐。然而,旁人眼中小鱼的快乐未必是小鱼心中的快乐,小鱼心中自有它的快乐。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自得其乐”的经历呢?
请以“自得其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切进阳台的缝隙,我蹲在锈迹斑斑的铁架旁,屏息凝视着砖缝里的秘密世界。一只蚂蚁正拖着比它大两倍的面包屑艰难前行,触角急促摆动,像是在发送求救信号。当它终于将食物拖进洞口时,我竟忍不住在心里为它鼓掌。
这是我独有的寻宝游戏。自从发现小区角落的这片荒废花坛,每个周末我都像探险家般准时“赴约”。水泥地裂缝里钻出的狗尾巴草,墙角苔藓上停驻的豆娘,还有废弃花盆里偶然萌发的野薄荷,都是我珍藏的惊喜。起初只是被墙角那株倔强生长的蒲公英吸引,白色绒球在风中轻盈飘散的瞬间,仿佛点亮了我心中的一盏灯,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种探索。
最难忘的是去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我在冬青丛下发现了蜷缩成小球的刺猬。它灰褐色的刺间沾着枯叶,湿漉漉的鼻尖警惕地翕动着。我屏住呼吸,轻轻将掌心的苹果块推过去。刺猬先是猛地缩成刺球,过了许久才试探着探出脑袋,小爪子扒住苹果的模样,让我差点笑出声。那天我蹲在寒风里足足观察了半小时,直到暮色将刺猬的身影染成模糊的灰影。
妈妈总说我像个“小野人”,放着好好的动画片不看,偏要和虫子杂草打交道。可只有我知道,当指尖触到带着晨露的蛛网,当听见金龟子振翅的嗡嗡声,当发现不知名的野花在砖缝里悄然绽放,那种从心底涌出的快乐,远比屏幕里的虚拟世界鲜活千百倍。这些独自探索的时光,像是给生活按下了慢放键,让我能看清每片叶子的脉络,听懂每声虫鸣的旋律。
如今那个荒废的花坛即将被改造成停车场,但我并不遗憾。因为我知道,只要保持好奇的心,在小区的其他角落,在上学的路上,在城市的任何缝隙里,都藏着等待我去发现的惊喜。自得其乐的意义,或许就在于用专注的目光,将平凡的日子酿成甘甜的蜜。当我再次蹲在某个无人问津的角落,嘴角总会不自觉地上扬——这是只属于我的快乐,无需旁人理解,却足够温暖整个童年。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立意。“自得其乐”这个题目,“自得”强调的是自我内心的主动感受与体验,“乐”则是情感的落脚点,突出在某件事或某种状态中收获的愉悦与满足。材料以柳宗元、庄子对小鱼快乐的看法为例,点明他人眼中的快乐和个体真正的快乐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聚焦自身独特的经历,挖掘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在立意时,可以从生活中细微却温暖的瞬间入手,比如在独处时发现的乐趣,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也可以从克服困难、坚持兴趣爱好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出发,展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即使无人喝彩,也能坚守自我、享受过程的精神力量。
其次,构思选材。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在选材方面,应优先选择贴近生活且富有个人特色的事例。比如,选择自己坚持写日记的经历,将每天记录生活琐事、抒发内心想法的过程,描绘成与自己对话的独特时光,展现从最初的坚持到后来享受其中的心路历程;或是讲述自己在老旧小区中探索角落,发现隐蔽的小花坛,通过长期观察植物生长,感受自然带来的惊喜与快乐。在构思上,可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以回忆的方式引出自己“自得其乐”的经历,如“每当翻开那本已经微微泛黄的日记本,那些独自书写的夜晚便如潮水般涌来,让我再次沉浸在独属于自己的快乐之中”,引发读者兴趣。中间部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场景,穿插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自己从好奇、投入到获得乐趣的转变过程。结尾部分深化主题,阐述这段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如“这段自得其乐的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快乐,更教会我在喧嚣的世界里,寻得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使文章富有深度和感染力。
4.作文
生活如多棱镜,折射出万千景象,所以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往往决定了看见的风景。山重水复时,转个弯或许柳暗花明;乌云蔽日处,换个方向也许晴空万里。
换个角度,可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窗外的风景未必更美,却有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感受。
请以“换个角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句诗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认知与感受也截然不同。换个角度,往往能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迷茫中寻得方向。
换个角度,能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考试失利,有人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而有人却将其视为发现自身不足的契机。正如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他曾被高中校队淘汰,这对热爱篮球的他无疑是沉重打击。但乔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把这次挫折当作动力,从自身技术短板入手,不断刻苦训练。换个角度看待失败,让乔丹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阶梯,最终成为篮球史上的传奇。若总是从消极角度看问题,只会被挫折吞噬;换个角度,挫折就会成为成长的养分。
换个角度,能打破思维定式,带来创新。圆珠笔发明初期,因笔珠磨损导致油墨渗漏,困扰着无数发明家。大家都执着于改进笔珠耐磨性,却收效甚微。而日本发明家田藤三郎转换思路,减少笔芯油墨量,使圆珠笔在油墨用尽前笔珠不会磨损,巧妙解决难题。这就像被高墙挡住去路,与其费力攀爬,不如绕到墙后,或许能发现别样风景。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源于打破常规、换个角度的思考。
换个角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生活中,我们难免与他人产生矛盾。若是固执己见,只会让矛盾激化;尝试站在对方角度思考,理解对方想法与感受,或许会发现矛盾只是一场误会。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能让我们收获真挚的友谊,营造和谐的氛围。
“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换个角度,就是擦亮这双眼睛的最好方式。让我们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和宽容的胸怀,去拥抱更广阔的天地,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与可能。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题目“换个角度”聚焦思维转变带来的认知变化,核心在于通过“换角度”发现新的思考方向或生活启示。材料中“山重水复时,转个弯或许柳暗花明”等表述,暗示写作需体现困境中的思维转换;“意想不到的感受”则要求展现视角转变后的情感升华。立意可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初中生熟悉的领域切入,如考试失利后从总结经验而非沉溺沮丧的角度思考,或与朋友矛盾时站在对方立场理解问题。需避免空泛说理,应结合具体事例,揭示“换角度”对解决问题、调整心态、深化认知的意义,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选材构思。若写记叙文,可围绕初中生日常经历,选取因“换角度”带来心态或结果转变的典型事例,以小见大体现主题。如学习困境中的思维突破,数学考试因几何题丢分后陷入自我怀疑,偶然看到老师“换条辅助线试试”的批注,联想到解题如走路,换个方向或许能突破。尝试从不同角度拆解图形,最终找到思路。用“草稿纸被橡皮擦出的毛边像破碎的心情,直到新画的辅助线如桥梁般贯通思路”的细节描写,展现思维转变的过程。或家庭矛盾中的情感理解。因母亲总催促学习产生隔阂,某次争执后赌气翻看母亲年轻时的日记,发现她在工作与育儿间的疲惫与坚持。从母亲视角重新审视日常唠叨,理解背后的关爱。以“泛黄的日记页上,墨迹晕染的字迹像她藏在严厉下的温柔”作比,通过物品细节推动情感转变。或自然观察中的哲理感悟,观察被踩扁的蒲公英种子在石缝中发芽,起初认为它注定夭折,后发现其根系绕过障碍顽强生长。由此联想到学习中的困难,意识到换个角度看待挫折,反而能激发韧性。用拟人手法描写“蒲公英绒毛像永不言弃的小伞,在风中寻找新生的方向”,增强画面感染力。写作技巧上,采用“矛盾冲突—角度转换—感悟升华”的结构,每段用自然意象(如迷雾、阳光)隐喻思维变化,结尾用排比句深化主题,如“换个角度,是解开死结的巧力,是驱散阴霾的清风,是让平凡生活绽放光彩的魔法”,使文章层次清晰且富有感染力。
若写议论文,可先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出视角差异带来的认知不同,点明“换角度”的价值。接着从三方面论证:用“塞翁失马”典故及爱迪生研发灯丝事例,从正反说明换角度能在困境中寻转机;结合“半杯水”心态对比,分析换角度对心态调整的作用;联系现实中“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理念,阐述换角度在创新与资源利用中的意义。最后回归生活,呼吁在学习压力、人际矛盾中尝试换角度思考,以“换个角度,是思维的转身,更是境界的升华”收束,兼顾理论深度与现实指导性。
5.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很多遇见,世间万物都是遇见。遇见自然,也许开始一场诗意的旅行;遇见书籍;也许有了一次心智的陶冶;遇见他人,也许展开一次心灵的碰撞。当温暖遇见寒冷,便有了雨;当春天遇见冬天,便有了岁月;当……总有一次遇见,让我们难以忘怀。
请以《遇见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完整;②除诗歌外,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⑤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包括目中的文字材料,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乍暖还寒时,漫步在拆迁的废墟中,沉浸于一片苍凉,不经意间,脆弱的心便揣着一分期待。
晚冬之际,万事万物依旧蛰伏在某一个昏暗的角落,醉于温柔梦乡。遍地枯枝腐叶中,尽是枯黄,没有丝毫绿意,没有生命应有的活力。生命,似乎在述说着衰败后的悲壮。
废墟下,不知掩埋了曾经多少的欢声笑语、绿意盎然。默然前行,期待可以遇见什么,以慰藉满是创伤的心灵。但,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在湮灭,除了枯黄。
失望之余,不经意间瞥到几点绿意,一座坍塌的墙角下,似乎有什么绿色从土里冒了出来。快步上前,揣着希望,或许,那就是我所期待的——一次遇见。
近了,终于看清了其面貌——几株废墟下的小草。纤弱的身躯随风摆动,似乎仍然在畏惧着严寒,但始终不倒。嫩绿的两片叶子轻轻舒展,似乎在给世界一次热情的拥抱。与周围的枯黄相衬,衬托着它的绿,那是怎样的一种绿呵,不似成长后的深青,没有其成熟。亦不似枯萎前的惨绿,没有其颓败。纯粹的一种淡绿,不掺杂任何颜色,以出生时最原始的形态降临这尚未苏醒的世间。那是一种最为勇敢的绿意,是一切出生时的希望。即使它并不成熟,但它枯黄下的一抹绿意,是世间最美的惊艳!
北风呼啸,任凭风刃击落在身上,也顽强地咬紧地面,即使摇摆,却也不倒,那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支柱。
此刻,在恶劣中起伏,也如舞姿,在绝望之人的心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一番绚烂。这是最美的时刻。“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的时刻,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求他与我结一段情缘。”或许草与我便是这一段情缘,在我最失意的时候,遇见了草的一番绚烂。
在凄凉的绝境中,无论何时,都不会缺少另一扇门的希望。成败,只在于是否拥有一次美丽的遇见,鼓舞着我们,为我们扬起驶出苦海厄境的风帆。遇见或渺小或大至无边,却总会改变人的心境,给予我们精神的泉源。
或许这不是初春的第一株青草、第一分绿意盎然,但废墟下的顽强,废墟下的生命的希望,废墟下的无限生长,终究洋溢着成功的渴望。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的时刻……
遇见,最美的时刻!
遇见,人生的转折!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遇见”即碰到,“遇见”人人都有体验,“萍水相逢”“他乡遇故知”“相逢何必曾相识”等,或缠绵洒脱,或浪漫现实,或惆怅落寞,或慷慨激昂,正因遇见,人生才色彩斑斓。据题目提示语可知,“遇见”的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物,可以是某种情感,可以是某一风景,能体现“神奇”,给予你惊叹、遐思、回味、憬悟的东西皆可为文。本题的主旨是让写作者在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发现、思考,表现其印象最深、最难以忘怀的“神奇”的遇见,所以,我们在文章中要极力渲染出来遇见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是让自己欣赏到了一幕美景,或者是让自己感悟了某种哲理,或者是对某人某物多了新的认知等等。我们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写作对象为佳。比如,选择遇见亲人朋友,书写一段感人的真情;选择遇见书籍,书写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新认知;选择遇见风景,带领读者一起体会风景的美丽以及从此引发出的对生命真谛的感悟等等。
二、构思选材。这篇文章关键在于确定写作对象,如何确定写作对象,不妨采用追问的方式来帮助选材布篇。从“遇见”的对象来说,如果写人,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人,甚至是历史人物、名著人物等;如果写物或景,则特别要强调一种缘分或是一种结果,如陶渊明遇见菊花,梵·高遇到向日葵,牛顿遇到落地的苹果,都可入题。此外,我们再进一步追问,“遇见”的不仅可以是具体可感的人、物、景,还可以“遇见”某种感受、某种领悟,如“遇见幸福”“遇见青春”等,这也要求考生对生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能表达出独特的感悟和情怀。这道题目比较适合写成叙述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围绕“遇见”这一主题展开叙述,写清楚“遇见什么”和“遇见带来的感受”。其中细节刻画显得尤其重要,可以以细节描写为主,特别是心理描写(写自己遇见什么的心路历程),在细致的叙述或描写基础上,表达出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