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写作《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2025-07-01 09:1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60人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写作《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写作 审题立意

教学背景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审题立意的方法与技巧。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审题、立意的基本概念,审题时的注意事项,立意时的深度与创新要求,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立意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审题立意的具体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学会如何在限定条件下构思文章,以及如何通过深入思考提炼出有深度的主题。此外,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独特见解,从而在写作中脱颖而出。通过实战演练,学生将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审题立意训练,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题目要求,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升写作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题目内涵,挖掘深层次的思想内容,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立意训练,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哲理,并将其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融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反思,通过文字传递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重难点

(1)审题立意的深度与创新性:学生在审题时容易局限于表面含义,难以挖掘题目背后的深层内涵;在立意时,容易陷入思维定式,缺乏新颖独特的视角。教学中需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提升审题的深度与立意的创新性。

(2)真实情境下的写作实践:学生往往缺乏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审题立意技巧的能力,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教学中应设计贴近生活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践审题立意,提升写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审题立意不仅是写作技巧的运用,更是学生思维能力、价值观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审题立意过程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战演练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审题立意。请大家先看看这两个作文题目:《美丽的误会》和《生活是一面镜子》。大家花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这两个题目分别意味着什么?可以跟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 A:《美丽的误会》可能是讲一个误会最后变成美好的故事。

学生 B:《生活是一面镜子》可能是用比喻的方式,说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在生活中反映出来。

二、概念导入

明确审题与立意的概念

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 “审题” 和 “立意”。审题就是仔细分析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则是确定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认真审题和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题目要求,不跑题,不偏题;同时,也能更好地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引出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题目,《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中的关键点是什么?

学生 C:关键点是 “误会” 和 “美丽”。

教师:很好,“误会” 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造成尴尬,而 “美丽” 这个限制条件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最终应该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生活是一面镜子》。

教师:再看另一个题目《生活是一面镜子》,将 “生活” 比喻成 “镜子”,意味着什么?

学生 D:可以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总之,要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

教师:非常好。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题目的核心,从而进行准确的立意。

三、方法指导

(一)审题

教师: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例如,在《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中,“误会” 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造成尴尬,而 “美丽” 这个限制条件则表明,我们要叙述的这场误会最终应该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学生 E:明白了,题目中的 “美丽” 是对 “误会” 的限定,要写的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教师:再来看《生活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通过把 “生活” 比喻成 “镜子”,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方面。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比喻可以表达哪些含义?

学生 F:可以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让你感触深刻的事情,可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丑恶。总之,要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去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

(二)立意

教师:立意时要注意表达的思想要有一定深度。有深度的立意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或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或给人以精神的鼓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比如抓住社会热点、焦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或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甚至可以采用 “反弹琵琶” 的手法,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给人以启迪。

学生 G:我们可以从反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教师:非常好。这种反向思维可以让我们提出新颖的观点。

教师:动笔前,头脑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动笔后,要有意识地把这个主题贯穿在全文之中,并能用鲜明的句子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使读者一看就能明白。避免思维定式,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从常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都可以使立意新颖。

学生 H:比如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 “弄斧就要到班门” 这样的立意来写作,并展开合理的论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教师:非常好,这样的立意确实很新颖。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练习。

四、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教师: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材料: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这里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教师:根据这个材料,大家能列出几个写作的主题吗?

学生 I:主题一: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学生 J:主题二:唯有自我反省,才能进步。

学生 K:主题三:环境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

教师:非常好,大家已经列出了多个写作主题。接下来,我们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构思和写作。比如选择主题一: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1. 立意

教师:本题写作目的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正确处理问题。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 遇到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材料中猫头鹰不知道人们讨厌它不是因为居民难相处,而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叫声不好听。这说明,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2)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自省,不能认识自己,往往会高估自己,遇到问题自然会怨天尤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会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遇到问题时,不将责任推给他人。

(3) 透过现象看本质。抱怨自己所在的地方的居民很难相处的猫头鹰,是被眼前的现象迷惑了双眼,没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只有看清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 L:明白了,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要有自知之明,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 拟题

教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拟题时,要注意:

(1) 用语要新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 着意铺排,使文题生动、活泼、形象,给人一种阅读的欲望。例如,我们可以拟为:

认清自己,方能成功;

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唯有改变自己才能飞得更高;

人贵有自知之明。

学生 M:我们觉得 “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个标题很好。

教师:非常好。“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个标题既简洁又富有哲理,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接下来,请大家围绕这个标题进行构思,写出一篇作文。

五、范文赏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这篇范文《人贵有自知之明》,并讨论其中的优点。

范文

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麻雀不自知,总是嫌屋子有味道而挪窝;猫头鹰不自知,总是抱怨居民难相处。知人难,自知亦不易,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介市井小民,最终却成就了一番千秋霸业,因为有自知之明,他在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之后,曾发表过这样一番言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正因为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善任,才建立了大汉王朝,让自己青史留名。

邹忌是齐国有名的谏臣,身高八尺,仪表堂堂,与他同时代的徐公亦相貌出众,邹忌于是想与徐公比较一番,尽管妻子、小妾、客人都说他美于徐公,然而他并没有被赞美的话语蒙蔽了双眼,待他亲见徐公后,被其风华所折服,自愧不如,得出妻子私,妾畏,客有求的结论。正因为邹忌有自知之明,所以他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为著名的谏臣,成为齐威王的贤臣。

课后作业

(1)从生活中选取一个事件,练习审题立意,写出不少于 300 字的审题分析,明确文章的主题。

(2)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 600 字,要求通过具体的事件或细节,体现 “翻过” 的过程和意义。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