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尘封的往事常常在不经意间被点亮,点亮它的可能是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个画面……唤醒的小确幸、小遗憾鲜活了记忆,顿悟的大爱、大智丰盈了自我。
请以“被___点亮的记忆”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解题
本题既给予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又暗含了严格的审题要求。导语在选材和立意上给予考生具体的指引。“尘封的往事”是指“记忆”,引导考生在选材时,必须选过去发生的、对自身产生影响的经历或感受。记忆的内容可以是温馨的小确幸、成长的小遗憾,也可以是顿悟的大爱与大智。“点亮它的可能是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个画面……”这是可以用来填空的部分,是写作的核心触发点,需要考生选择一个具体或抽象的元素来补全题目。“点亮”作为题眼,暗示了记忆从模糊到清晰、从黯淡到明亮、从平凡到珍贵的转变过程。“点亮”在导语强调的“不经意间”,往往伴随着从冷漠到温暖的情感的唤醒,从困惑到明白的认知的提升,从否定到肯定的价值的重塑等。
写作误区
1.只见“记忆”不见“点亮”,叙述重心失衡。将文章写成对往事的单纯回忆,花费大量篇幅描述记忆内容,却忽略了“被什么点亮”以及“如何点亮”这一核心内容。
2.补题关联性牵强。补入内容过于宽泛(如“被命运点亮的记忆”),导致写作难以深入;补入内容与自身经历缺乏真实联系(如“被航天生活点亮的记忆”),导致叙写空洞等。更不能习惯性地套用考前准备的素材,导致行文生硬。
3.立意较为肤浅,缺乏内涵升华。导语中提到的“顿悟的大爱、大智丰盈了自我”,提示文章应有思想层面的提升。不能止步于表层情感,如写“被一片叶子点亮的记忆”,只停留在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未能挖掘记忆背后的成长启示或人生智慧,立意显得过于单薄。
一类文Ⅰ
被酸枣树点亮的记忆
人该活成枣树、贴着地皮长、朝着天空亮。
——题记
我讨厌酸枣树、也不喜欢奶奶。这是记忆最开始的模样。矮小、散发着苦涩的味道,而且与奶奶身上的味道很像。我不喜欢。我记得和奶奶说过,“不要这个树,换一个树”,她不同意。她经常给这个丑家伙施肥、浇水,告诉我不要急,要有耐心,总会开花结果的。我讨厌这棵树,当然也不会知晓她的大道理。
后来,我稍大一点,这棵树也稍大一点了。到了春天,别的树和花早早都变绿了,开花了,就它没动静。一直到天气都要热起来了,它才开花。不管怎样,它有点好看了,我也有点喜欢它了。
几个春末夏初,我总能看见一袭绿色华装盛满枝头。黄蕊白花点缀其间,深红坠枝丫,黄衣换绿衣。这棵树,伴着我读书、写字,我的生活里,总有它。奶奶的家里,总有我。
上小学了,只要放假,我一定回奶奶家住。那年快开学了,正赶上枣子熟了。奶奶摘下红玉般的酸枣,研磨,熬炒,凝作琥珀般的蜜酱。奶奶舀上一勺,用温水化开,看着我甜甜喝下。我曾和奶奶说,这棵小树,总算长大了,结果了。真不容易。奶奶的皱纹间染上笑意,声音和着酸甜枣香:“不要着急,要稳稳地扎根呦!”是啊,沉淀在时间里的,最有力量……
面临中考这一年,我承受了很大压力,成绩也起伏不定。春末夏初的一天,我又回到奶奶家,看到这棵树,看到奶奶,我的心难得的平静下来。奶奶拉着我的手,摸出一把她的酸枣宝贝,递给我:“酸枣的甜,都藏在核里,那是一天天积系在里面的,不是一天就能开花结果,一天就能甜的。日子长,别着急。”我嚼着酸甜的枣,品着奶奶的话,又懂得了一些等待和沉淀。
稳稳扎根在土里,春来绿意秋坠红。这被酸枣树点亮的记忆,教会我稳稳走好青春之路。
①题记通俗有趣,富含哲理。
②开头先“抑”
③情节简洁真实,写出了“我”与树的同步成长。
④生活哲理缓缓道来,水到渠成。
⑤奶奶的话点明主旨,让“点亮”在此发光。
⑥结尾富有诗意,再次点题并升华主题。
一类文Ⅱ
被麦粒点亮的记忆
我的书桌上,总放着一个陶罐。每个阳光明媚的时刻,我总会将它打开,从其中抓出一把麦粒,细细观赏。这些麦粒,总能将我带回那年仲夏……
夕阳好美,照在一排排田垄上。收割机驶过的痕迹整整齐齐,外公站在这田垄间,弯着腰,导找着、像一位虔诚的祈祷者。一会儿,外公身子一直——一把饱满的麦粒就躺在他的手心。外公的手掌布满沟壑,仿佛比田垄还要深。他的掌心,凝结着农人的四季。
"外公,已经收了成千上万斤,这点不用捡了吧……”面对我的疑问,外公笑而不语,只是将掌心的麦粒递给我一些。麦粒是湿润的,在夕阳下如闪耀的珍珠。外公继续弯腰寻找,裤脚沾着锋利的麦芒,他并不在意。于是,我也学着他的样子,俯下身子在田中搜寻。指尖触到麦粒的那一刻,我好像忽然体会到了什么,小小的我,心中升起了一种诗情——每一粒小麦,都是土地写给外公的信,都是阳光和雨露的结晶。
暮色渐浓,我和外公的影子被渐渐拉长。一老一小两个身影,并排在田垄,我们和万物一起,被夕阳笼上一层金边。外公小心地拿出一块手帕,手帕已洗得发白,边缘被磨出柔软的“流苏”。外公认真地将今日的收获用手帕包好,又慢慢地它用皮筋系好。他望着无边的田野,轻声说:“粮食是最珍贵的,一颗都不能浪费……”声音不大,却如在平静的水面投下石头,激荡起波涛。在这个富足的时代,饥饿早已成为遥远的传说。外公从未在我面前“忆苦思甜”,但他弯腰拾穗的身影,一直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后来,我将自己捡到的麦粒,藏在陶罐中。每当那带着阳光气息的放进我的掌心,那段拾穗的记忆便又被点亮。我总能想起那日火红的太阳柔软的手帕和外公未说完的往事,它们共同构成我最珍贵的记忆。
①将读者带入记忆情境,入题巧而快。
②描写成功,画面感强。
③温情互动,用语准确,劳动艰辛与诗意并存,为文章增添了美感。
④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到位。
⑤结尾扣题,“麦粒”“记忆”逐一呈现,让主题升华的“点亮”之处,则是“珍惜”这个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