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是让作文从“平淡”走向“精彩”的神奇钥匙,掌握好它,作文成绩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一、环境描写的核心作用:不止是“写景”
很多同学觉得环境描写就是写一写“天气真好”“教室真安静”,这是大错特错的。高级的环境描写是故事的“无声演员”,它至少扮演着以下三个关键角色:
1.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这是环境描写最直接的作用。在故事开场或情节关键处,通过环境迅速将读者带入你设定的情绪中。
例子: “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连粉笔灰落在讲台上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窗外,乌云正一点点吞噬着最后一丝阳光。”
分析: 这里的环境(凝固的空气、粉笔灰、乌云)直接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山雨欲来的气氛,为接下来老师发试卷或宣布重要事件做足了情绪铺垫。
2. 烘托人物,外化内心世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的心情,不一定要直接说“他很开心”“她很悲伤”,可以通过环境来巧妙展现。
例子(心情好时): “路旁的梧桐树,每一片叶子都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像无数只快乐的小手掌在风中鼓掌。就连平时烦人的麻雀叫声,今天听起来也像在为我唱一首欢快的歌。”
例子(心情差时): “路旁的梧桐树耷拉着叶子,像一群打了败仗的士兵。麻雀在光秃秃的枝桠上吵闹,搅得我心烦意乱。”
分析: 同样是梧桐树和麻雀,在不同心境的人物眼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就是“融情于景”,让景物为人物的心情“代言”,文章瞬间就生动、深刻了。
3. 推动情节,成为故事支点
环境本身可以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催化剂甚至直接原因。
例子: “正当我不知如何开口向妈妈承认错误时,天空中突然一声惊雷,紧接着下起了瓢泼大雨。妈妈赶紧起身去关窗户,看着她忙碌的背影,我鼓起勇气……”
分析: “雷声和雨”在这里就是一个情节推动器。它打破了僵局,给了人物行动(妈妈关窗)和开口(我承认错误)的契机,让故事得以自然发展。
4. 深化主题,赋予象征意义
当某个环境元素在文中反复出现,或被着重强调时,它往往超越了本身,成为某种精神或主题的象征。
例子: 在写关于“成长”的作文时,可以反复描写“墙角那株挣扎着向阳生长的小草”。在开头,它很弱小;在中间,它经历风雨却依然挺立;在结尾,它生机勃勃傲然独立。这株小草就象征着主人公不屈不挠的精神。
分析: 这样,环境描写就不再是背景板,而是与文章主旨紧密相连,提升了整篇作文的格调。
二、中学生作文实用技巧与方法
知道了作用,具体该怎么写呢?记住以下四个“杀手锏”:
技巧一:情感投射法(最常用)
口诀:我高兴,万物皆可爱;我悲伤,万物皆灰暗。
方法: 在描写环境前,先明确此刻人物的心情。然后选择与环境相匹配的细节,并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去描绘。
实战:
心情好: 阳光是“明媚的”“暖融融的”,风是“轻柔的”“和煦的”。
心情差: 阳光是“刺眼的”“毒辣的”,风是“凛冽的”“阴冷的”。
技巧二:感官激活法(让描写立体)
口诀:不止用眼看,更要耳鼻手肤齐上阵。
方法: 别只写看到了什么,还要写听到、闻到、触到甚至尝到了什么。
实战: 描写“夏天的午后”
平庸版: “夏天午后很热。”(只有视觉和感觉)
高级版: “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听觉),柏油马路被晒得泛起了油光,踩上去软绵绵的(视觉、触觉)。空气中弥漫着柏油和路边烧烤摊混合的复杂气味(嗅觉)。我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尝到一股咸涩的汗味(味觉)。”
分析: 调动多重感官,读者就能身临其境。
技巧三:动静结合法(让画面鲜活)
口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画面自然活。
方法: 在描绘静态景物时,加入动态的元素;在描写动态场景时,捕捉静态的细节。
实战: 描写“深夜的校园”
静态版: “教学楼一片漆黑,月光洒在操场上。”
动静结合版: “教学楼沉寂在一片漆黑的静谧里,唯有清冷的月光,如水银般静静流淌在空旷的操场上。突然,一阵风吹过,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摇晃,仿佛一个守夜人在无声地踱步。”
分析: “月光流淌”“影子摇晃”是动,打破了绝对的静,反而更衬托出夜的深邃与神秘。
技巧四:细节点缀法(于细微处见精神)
口诀:不写大全景,只抓小特写。
方法: 与其面面俱到地描写整个环境,不如抓住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小细节进行放大。
实战: 表现“考场的紧张”
全景版: “考场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都很紧张。”
细节版: “前排那个男生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紧紧贴在校服上。他握着笔的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分析: “汗湿的后背”“发白的关节”这两个细节,比任何概括性的语言都更有力地传达了紧张感。
三、范文示例与对比
【作文题目】《那一刻,我长大了》
平庸版(无环境描写):
那天放学,我看到妈妈在厨房忙碌。我突然发现她头上有几根白头发。我心里一酸,觉得妈妈很辛苦。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优秀版(融入环境描写):
(开头渲染)黄昏的阳光,失去了正午的锋芒,变得格外温柔。它斜斜地穿过厨房的窗户,将妈妈的身影拉得很长,也在她周身镀上了一层暖金色的光晕。
(细节烘托)我放下书包,无意中一瞥,那金色的光晕竟清晰地照出了她鬓角的几根银丝,那么刺眼。她正专注地切着菜,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菜刀与砧板碰撞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像一首我听了十几年却从未在意的歌。
(情感升华)窗外,是万家灯火初上;窗内,是妈妈日复一日的辛劳。那几根白发,就像一根根柔软的针,轻轻刺中了我的心。一股混合着心疼、愧疚与责任的热流涌上心头。我快步走过去,轻声说:“妈,我来帮您。”
那一刻,在黄昏温暖而略带伤感的光线里,我真正触摸到了“成长”的重量。
【对比分析】
平庸版:只有空洞的叙述,情感无法传递。
优秀版:
1. 用“黄昏的阳光” 奠定了温暖又带点感伤的基调。
2. “光晕”“银丝”“汗珠”“笃笃声” 等细节,共同烘托出妈妈的辛劳与我的观察,让“发现”的过程具体可感。
3. 最后再次点明“黄昏的光线”,使环境与情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主题深刻。
孩子们下次写作时,不要急于让人物说话和行动。先停下来想一想: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
2.主人公此刻是什么心情?周围什么景物能代表这种心情?
3.有没有一个特别的细节(一束光、一个声音、一种气味)可以抓住?
当孩子学会有意识地、巧妙地运用环境描写时,他的作文就已经告别了“流水账”,迈入了“优秀作文”的殿堂。多加练习,这些技巧一定会成为他得心应手的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