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是否曾遇到这样的困惑:作文写了很多内容,却总被老师说“中心不明确”“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其实,一篇好作文的关键,就在于有清晰、集中的“主心骨”——也就是中心。如何突出中心就是我们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
没有中心的文章,如同没有航向的船,内容再丰富也会散乱;而明确的中心,能让你的文字有灵魂、有力量。这份写作指导,会从“读懂中心”入手,带你学习精心选材、巧设线索、详略得当等八大实用技巧,还会结合课文案例与优秀范文,帮你把抽象的“突出中心”变成可操作的方法。 跟着这份指导学,你就能让作文告别“散乱空洞”,写出内容扎实、主旨鲜明的好文章。
一、读懂“中心”:文章的“主心骨”是什么?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想通过文字传递的核心观点、情感或意图。就像盖房子需要“承重墙”,写文章没有明确中心,内容就会像散掉的积木,让人读不懂想表达什么。
比如《春》通过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传递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秋天的怀念》借母亲照顾瘫痪儿子的日常,藏着对母爱与生命的思考。这些课文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中心清晰又深刻。
对我们七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文的中心不用复杂,哪怕是“记录一次开心的合作”“感谢妈妈的细心”“从失败中学会坚持”,只要明确、集中,就能让文章有“主心骨”。
二、突出中心的“八大实用技巧”:从课文学方法
(一)精心选材:选“对的事”,让中心落地
选材料就像给衣服挑布料,只有选对了,才能穿出想要的风格。要优先选有细节、能体现中心的日常小事,避免选“大而空”的内容。
课文借鉴:《猫》选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猫的亡失只是“偶然”,对“我”的触动浅,所以略写;第三次猫被冤枉致死,让“我”深深自责,最能体现“自我反省”的中心,就详写。
实战示例:如果中心是“妈妈的细心”,不用写“妈妈每天照顾我”这种笼统的事,要选具体的——“妈妈知道我怕黑,每天睡前会把我的小夜灯换成暖黄色,还在床头放好一杯温牛奶”,这件小事比空泛的“照顾”更能凸显中心。
(二)巧设线索:用“一根线”串起所有内容
线索就像串珠子的线,能把零散的材料串成完整的文章,让中心更清晰。常见的线索有四种,可根据文章内容选择:
线索类型 | 课文示例 | 实战用法 |
事物线索 | 《荷叶・母亲》以 “荷叶护红莲” 为线索 | 写 “我的书包” 时,用 “书包” 做线索,串联 “妈妈送书包”“书包里的纸条”“书包破了妈妈修补” 等事,突出 “母爱” |
事件线索 | 《狼》以 “屠户斗狼” 为线索 | 写 “一次志愿者经历” 时,用 “从准备物资到去养老院服务” 的事件发展做线索,突出 “帮助他人的快乐” |
情感线索 | 《猫》以 “对猫的情感变化” 为线索 | 写 “养小仓鼠” 时,用 “好奇→喜欢→难过(仓鼠生病)→怀念” 的情感变化做线索,突出 “珍惜生命” |
地点线索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 “百草园→三味书屋” 为线索 | 写 “走出校园” 时,用 “社区图书馆→街边公园→老年活动中心” 的地点变化做线索,突出 “发现身边的美好” |
(三)详略得当:该“浓墨重彩”就不“轻描淡写”
详写是“特写镜头”,用来放大能强化中心的内容;略写是“远景镜头”,简单带过无关或次要内容。
课文借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里的玩乐”(抓蟋蟀、听美女蛇故事)详写,因为这部分能体现“童年的快乐”;“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背书、对课)略写,因为中心是突出童年自由,这部分是对比补充。
实战示例:如果写《餐桌前的谈话》,中心是“爸爸教我面对挫折”,那“爸爸讲他年轻时创业失败的经历”“他教我分析考试错题”要详写,甚至可以写爸爸说话的语气、手势;而“妈妈端菜、弟弟吃饭”这些场景,一句话带过即可。
(四)开门见山:一开头就“亮明心意”
开篇直接点明中心,让读者一眼就知道你想写什么,不用猜来猜去。
课文借鉴:《雨的四季》开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直接亮明对雨的热爱,后面所有内容都围绕“喜欢”展开。
实战示例:写“我的书包”时,可开头直接说“我的书包不只是装书的袋子,它藏着妈妈的细心”;写“走出校园”时,开头说“上周去社区图书馆做志愿者,我第一次懂了‘帮助’的意义”。
(五)卒章显志:结尾“点题”,让中心更深刻
在结尾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甚至升华主题,让读者读完有“原来如此”的共鸣。
课文借鉴:《荷叶·母亲》结尾“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把母亲比作荷叶,点明“母爱守护”的中心,比前面的描写更有感染力。
实战示例:写“书包”结尾可写“这个旧书包已经装不下我的新书了,但妈妈的细心,会一直装在我心里”;写“志愿者经历”结尾可写“原来不用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帮老人找一本书、递一杯水,也能给别人带来温暖——这就是我走出校园学到的最重要的事”。
(六)一语反复:关键句子“多提几次”,强化记忆
把能体现中心的句子(或关键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就像音乐的“主旋律”,让读者牢牢记住你的核心意图。
课文借鉴:《秋天的怀念》中“好好儿活”反复出现,第一次是母亲对“我”说,第二次是“我”对妹妹说,第三次是“我”的自我提醒,每次出现都在强化“无论遇到困难,都要坚强活下去”的中心。
实战示例:写“坚持学画画”时,可在开头、中间、结尾分别写“‘再画一笔就好’,我对自己说”“哪怕手酸了,‘再画一笔就好’的念头也没停”“现在看着画纸上的风景,我懂了,‘再画一笔’就是坚持”。
(七)抑扬对比:先“抑”后“扬”,让中心更突出
先写对人或事的“不满”(抑),再写后来的“认可/感动”(扬),通过对比突出中心,让情感更真实。
课文借鉴:《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切切察察、睡相不好、迷信”(抑),让读者觉得阿长很普通;后来写阿长特意为“我”买《山海经》(扬),对比之下,“阿长的关爱”这个中心就更动人。
实战示例:写“我的同桌”时,可先写“他总爱上课问我题目,我觉得烦”(抑),再写“我生病请假,他每天帮我抄笔记,笔记上还标着‘这是老师重点讲的’”(扬),对比突出“同桌的热心”。
(八)以小见大:从“小事”里挖出“大道理”
不用写“惊天动地的大事”,从日常小事里提炼深刻的中心,让文章有“小中见大”的味道。
课文借鉴:《散步》写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只是一件平常事,但作者从中挖出“孝道”(“我”迁就母亲走大路)、“责任”(“我”和妻子背起母亲与儿子)、“生命传承”的大主题,让小事有了深意。
实战示例:写“妈妈给我缝校服”,不用只写“妈妈缝衣服”,可从“妈妈缝衣服时眯着眼、针脚歪了又拆了重缝”的细节,挖出“妈妈的爱藏在小事里”的中心;写“帮邻居奶奶取快递”,可从“奶奶说‘谢谢你,孩子’时的笑容”,挖出“微小的帮助也能温暖别人”的道理。
三、实战练习:用“书包”话题练手,巩固技巧
以“书包”为话题,任选一个中心,用上述技巧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片段:
1. 中心1:书包里的母爱(可用品事线索+细节描写+卒章显志)
2. 中心2:书包见证我的成长(可用时间线索+以小见大)
3. 中心3:“我是书包”的心声(可拟人+开门见山)
示例(中心1):“我的书包侧面有个小破洞,是上周骑车摔的。昨天放学回家,看见妈妈坐在沙发上缝它,她左手捏着书包,右手拿着针线,眯着眼穿了好几次才把线穿过针孔。线走得歪歪扭扭,她却拆了两次重缝,说‘这样才结实,不会勾到东西’。现在我背着这个有补丁的书包,总觉得肩上沉甸甸的——那不是书的重量,是妈妈的爱。”
四、避坑指南:别让这些问题“冲淡”中心
1.避免“材料太多,中心混乱”:比如写“走出校园”,既写去公园玩,又写去图书馆,还写帮妈妈买菜,每个事都只写一句,读者不知道你想突出“快乐”还是“成长”。解决办法:选1-2个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集中写透。
2.避免“详略颠倒,重点跑偏”:比如写“餐桌前的谈话”,中心是“爸爸教我面对挫折”,却花大量笔墨写“餐桌上的菜有多好吃”“弟弟怎么调皮”,反而把“谈话”写得很简略。解决办法:动笔前先想“什么内容最能帮我突出中心”,把它定为详写内容。
3.避免“结尾跑题,偏离中心”:比如写“书包里的母爱”,结尾却写“这个书包有点旧了,我想让妈妈给我买个新的”,完全偏离“母爱”的中心。解决办法:结尾前回头看“我的中心是什么”,用卒章显志的技巧点题,确保不跑题。
五、优秀范文
一、《走出校园》话题范文:《图书馆里的“小老师”》
上周六,我跟着学校志愿队去社区图书馆帮忙,本以为只是整理书架,却没想到,这次经历让我懂了“帮助”的真正意义。
运用“八大实用技巧”中的第四个技巧:开门见山。 开篇直接点出 “这次经历让我懂了‘帮助’的真正意义”,明确文章中心,让读者快速把握写作意图,避免开篇内容松散。
图书馆里的王奶奶是常客,每次来都坐在靠窗的位置看报纸。那天我正在整理少儿区的书,听见王奶奶对着手机叹气。走近一问才知道,她想给远方的孙子发语音,却总按错键。“孩子,你能教教我吗?”王奶奶的声音有点不好意思,手指还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戳着。
我拉了把椅子坐在她旁边,先教她找到语音键,又示范怎么按住说话、松开发送。王奶奶学得慢,记不住步骤,我就把操作方法写在便签上,贴在她手机背面。她试着发了一句“宝贝,奶奶想你了”,听到自己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来时,眼睛一下子亮了,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啊,以后我就能经常跟孙子说话了!”
运用“八大实用技巧”中的第三个和第八个技巧:以小见大 + 细节描写。选取 “教王奶奶发语音” 这一日常小事,通过 “写便签贴手机”“王奶奶眼睛亮了” 等细节,从 “小事” 中提炼 “帮助的价值”,体现 “以小见大”;细节描写让场景更真实,强化 “帮助能带来温暖” 的中心。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王奶奶的笑脸上,我突然觉得,志愿者的工作不只是整理书架,更是用一点点耐心,帮别人解决难题。原来走出校园,哪怕做一件小事,也能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快乐——这就是我这次最大的收获。
运用“八大实用技巧”中的第五个技巧:卒章显志。结尾用 “原来……” 的句式点明 “微小帮助也能温暖别人”,升华中心,与开篇 “懂了‘帮助’的真正意义” 呼应,让文章主旨更清晰。
二、《餐桌前的谈话》范文:《爸爸的“错题本”》
晚饭时,我盯着碗里的米饭,没心思吃——下午发的数学试卷,我只考了68分。爸爸看出我不对劲,放下筷子问:“是不是考试没考好?”我点点头,眼泪差点掉下来。
运用“八大实用技巧”中的第二个技巧:事件线索。 以“餐桌前的谈话”为事件线索,从“我因考差难过”到“爸爸拿错题本分享经历”,再到“爸爸分析试卷”,按事件发展顺序推进,线索清晰,围绕“从错误中学习”的中心展开,避免内容混乱。
“别急,”爸爸起身去书房,拿来一个蓝色的本子,放在我面前,“你看,这是我年轻时的‘错题本’。”我翻开本子,里面记满了爸爸创业时的失误:“第一次谈合作,没看清合同条款,亏了两万”“给客户送样品,路上堵车迟到,丢了订单”。每一条后面,都写着他的反思:“下次要提前核对合同”“重要事情要提前出门”。
“我年轻时比你还粗心,”爸爸指着一条错题说,“那次亏了钱,我也难受了好几天,但后来发现,把错的地方记下来,下次不犯,就是进步。”他拿起我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跟我分析:“这道题是计算错了,下次算完要验算;这道题是思路错了,得先理清楚公式……”运用“八大实用技巧”中的第三个技巧:详略得当 + 语言描写详写爸爸 “分享创业错题经历”“分析数学试卷” 的内容,通过爸爸的语言描写,直接体现 “如何从错误中学习”;略写 “我吃饭没心思” 的状态,主次分明,让中心更突出,不被次要内容冲淡。灯光下,爸爸的声音很温和,我突然不那么难过了。
那天的晚饭凉了,但爸爸的话却暖烘烘的。现在我的书桌里也有了一个错题本,不只是记数学题,更记着爸爸说的话:“不怕犯错,怕的是不懂得从错里学东西。”
运用“八大实用技巧”中的第五个和第八个技巧:以小见大 + 卒章显志从 “爸爸的错题本”“我的错题本” 这一小事物,提炼 “不怕犯错,要从错中学习” 的大道理,体现 “以小见大”;结尾引用爸爸的话点题,深化中心,让读者明确文章想传递的核心观点。
六、结语(要掌握)
要让文章中心不 “跑偏”、不 “空洞”,关键在于把技巧用对、用实。为了帮助同学们学扎实如何突出中心,特编制下面这份《突出中心技巧运用对照表》。对照表从教材课文中提炼核心技巧,结合《图书馆里的 “小老师”》《餐桌前的谈话》等范文,清晰拆解 “细节描写”“线索设置” 等方法的具体用法 —— 既告诉你 “课文怎么用”,也展示 “范文怎么练”,还给出 “你该怎么操作”。通过它,你能直观看到每类技巧如何精准服务中心,让抽象的 “突出中心” 变成可学、可练的具体方法,帮你写出 “内容实、主旨明” 的作文。
《突出中心技巧运用对照表》
核心技巧 | 教材依据(课文案例) | 范文实践(《图书馆里的 “小老师”》《餐桌前的谈话》) | 学生实操要点 | 作用:如何服务中心 |
细节描写 | 《秋天的怀念》中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通过动作、语言细节,凸显母爱中心。 | 1. 《图书馆里的 “小老师”》:“王奶奶眼睛一下子亮了,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啊,以后我就能经常跟孙子说话了!’”(神态、语言细节,体现 “帮助带来温暖”)2. 《餐桌前的谈话》:“爸爸拿起我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跟我分析:‘这道题是计算错了,下次算完要验算……’”(动作、语言细节,体现 “从错误中学习”) | 1. 选择与中心相关的细节,如写 “母爱” 就抓 “妈妈缝衣服的手势”,不写无关的 “妈妈的发型”;2. 用 “五感描写”(看、听、触)让细节具体,避免 “妈妈很关心我” 这类笼统表述。 | 让抽象的中心变 “可感”,比如 “帮助的价值” 通过 “王奶奶的笑容” 落地,“父爱” 通过 “爸爸分析试卷的动作” 体现,增强文章感染力,让读者直观理解中心。 |
线索设置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 “地点变化(百草园→三味书屋)” 为线索,串联童年生活,突出 “童年自由与成长” 中心。 | 1. 《图书馆里的 “小老师”》:以 “事件发展(发现王奶奶难题→教王奶奶发语音→王奶奶感谢)” 为线索,围绕 “帮助的意义” 展开;2. 《餐桌前的谈话》:以 “事物(错题本)” 为线索,串联 “爸爸的经历→我的转变”,突出 “从错误中学习”。 | 1. 动笔前确定线索类型(事物 / 事件 / 情感),比如写 “我的成长” 可用 “日记本” 做事物线索;2. 每段内容都要 “扣线索”,比如以 “日记本” 为线索,每段都要提到日记本里的内容或与日记本相关的事。 | 避免内容 “散成一盘沙”,像 “线串珠子” 一样,把零散的材料串联起来,让所有内容都围绕中心展开,读者能清晰跟上文章逻辑,理解中心。 |
详略安排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写 “百草园玩乐(抓蟋蟀、听美女蛇故事)”,略写 “三味书屋读书”,突出 “童年自由” 的中心。 | 1. 《图书馆里的 “小老师”》:详写 “教王奶奶发语音” 的过程(写便签、示范操作),略写 “整理书架” 的背景,突出 “帮助的价值”;2. 《餐桌前的谈话》:详写 “爸爸分享错题经历、分析试卷”,略写 “我吃饭没心思” 的状态,突出 “从错误中学习”。 | 1. 画 “中心关联度表格”:把想写的材料按 “与中心关联紧密 / 一般 / 无关” 分类,关联紧密的详写;2. 详写部分至少包含 “动作 + 语言 + 感受”,略写部分一句话带过,不展开细节。 | 避免 “主次颠倒”,把笔墨用在 “最能体现中心” 的内容上,比如写 “帮助” 就详写帮助的过程,而不是铺垫背景,让中心更突出,不被次要内容冲淡。 |
卒章显志 | 《荷叶・母亲》结尾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点明 “母爱守护” 中心。 | 1. 《图书馆里的 “小老师”》结尾:“原来走出校园,哪怕做一件小事,也能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快乐 —— 这就是我这次最大的收获”,点明 “帮助的意义”;2. 《餐桌前的谈话》结尾:“不怕犯错,怕的是不懂得从错里学东西”,点明 “从错误中成长”。 | 1. 结尾前先 “回头看中心”:默念自己的中心(如 “母爱”),再组织语言;2. 用 “原来……”“这让我懂了……”“其实……” 等句式,自然引出中心,不生硬。 | 帮读者 “明确主旨”,尤其对七年级学生,结尾点题能避免 “读者没 get 到中心” 的问题,同时升华主题,让中心从 “事件本身” 上升到 “道理 / 情感”,比如从 “教发语音” 上升到 “帮助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