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作文模拟金题解析(记叙文与议论文对比写作指导)
【模拟金题】
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在寻求真、善、美或者真理、规律、方法、内心道德准则等的过程中,所谓的“道”就在近处,而人们往往到远处去寻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详解】
1. 审读关键词:锚定核心,落地生活
抓“道”“迩”“远”三个核心词,转化为初中生可感知的内容:“道”——不用抽象定义,落地为“学习的有效方法”“和同学相处的善意准则”“做事的踏实逻辑”;“迩”——对应身边具体小事(比如每天整理3道错题、帮同桌捡掉落的笔、给熬夜的妈妈热牛奶);“远”——对应好高骛远的行为(比如囤了10本“学霸秘籍”却不写作业、想“变受欢迎”却从不主动帮同学、空谈“要考高分”却上课走神)。
2. 审读限制语:明确写作边界
文体限制:除诗歌外不限,优先选记叙文(初中生易掌握、易体现真情实感);
-选材限制:必须贴近“初中生学习生活实际”,拒绝宏大叙事(不写“治国之道”,只写“书桌前的学习之道”“教室同桌的相处之道”)。
3. 审读隐含义:挖深层立意,避俗求新
表层含义:不要舍近求远找“道”;深层立意:“道”是藏在日常细节里的——比如“学霸的高分‘道’,是每天整理错题(迩),而非买昂贵资料(远)”;“受欢迎的‘道’,是递一杯热水(迩),而非空想‘讨好所有人’(远)”;
避俗技巧:不用“让座”“扶老人”等常见素材,选“错题本的秘密”“同桌的橡皮屑”等专属初中生的细节。
4. 由小到大:以小切口撑大立意
小切口:锁定“错题本”“一杯热水”等具体物/事;
大立意:从小事里悟到“踏实”“善意”的底层逻辑(即“道”);
落地要求:写具体动作、真实心理(比如“翻错题本时指尖的褶皱”“递热水时杯壁的温度”),避免空喊口号。
记叙文范文1:
错题本里的“道”
我攥着那本封皮闪着银粉的《学霸解题大全》,指腹都蹭得发疼——上周周测的选择题叉号像小刺,扎得我连翻页的力气都没。同桌林晓的卷子压在胳膊下,我余光瞟到她的错题旁只有短短两行字,比我抄的“秒杀技巧”少了整整三页。
自习课的电扇“嗡嗡”转着,我终于憋不住,用胳膊肘戳她:“你那‘高分秘籍’借我看看呗?”她笔尖顿了顿,胳膊往抽屉里一探,指尖先勾出个卷边的封面——是用旧数学练习册背面钉的,封面被铅笔涂了半块蓝,还粘着片干硬的修正带残片。
她把本子往我桌上一放,页脚的折痕里落了点橡皮屑,她指尖蹭了蹭那屑子——那指尖上有个浅褐色的茧,是握笔磨出来的,边缘还沾着点蓝墨。我翻开第一页,周一的错题是“分式方程忘验根”,蓝色水笔字歪歪扭扭的,后面跟了行更小的字:“睡前躺床上念了三遍,今天做题没忘”,旁边贴了张作业纸剪的小条,边缘剪得坑坑洼洼,写着“张萌说用黄荧光笔标错处,比红笔晃眼睛”,纸条角上还沾着点钢笔洇开的印子。
翻到周三那页,是道几何题,她画的辅助线用红笔描了三遍,旁边写:“三角板要贴紧边,像对齐作业本的线一样——今天借李悦的三角板,她教我的”。我盯着那行字,忽然想起前天晚自习,她趴在桌子上,嘴动得像小仓鼠,原来不是偷偷吃零食,是在念“验根”;上周她借我三角板时,指尖在板边上摸了好半天,原来不是磨蹭,是在学怎么对齐。
我低头看自己的《学霸大全》,那些“秒杀公式”写得比印刷体还工整,可合上书,它们就像泥鳅,抓都抓不住。而林晓的错题本,页脚卷得像被啃过的饼干,字里行间全是“今天”“借”“念了三遍”——原来我天天找的“学好数学的道”,根本不是远方闪着银粉的“秘籍”,是把错题摸热乎的踏实,是借三角板时偷偷学的小办法,是睡前念三遍“验根”的认真。
这周周测,我没翻“大全”,只把3道错题念了五遍。选择题只错了一道,我在错题旁贴了张便利贴,用蓝笔写:“道不在远,在把每道错题都念进晚风里。”
【点评解析】
1. 感官细节让场景“活”起来:“封皮闪着银粉的《学霸大全》”“页脚卷得像被啃过的饼干”“指尖的浅褐色茧”等视觉、触觉细节,把“错题本”和“秘籍”的对比写得具体可感,学生可以直接模仿“用感官描写刻画物品”的方法;
2. 动作细节藏着真情:“嘴动得像小仓鼠”“指尖在三角板边上摸了好半天”等动作,既符合初中生的日常状态,又悄悄透露了人物的心思,避免了“直接说感受”的生硬,学生能借鉴“用小动作代替大抒情”;
3. 心理转变有“证据”:从“攥着秘籍发疼”到“贴便利贴写感悟”,中间用“想起晚自习的小仓鼠嘴”“摸三角板的指尖”做铺垫,让“悟出道”的过程不突兀,老师可引导学生用“回忆细节推动心理变化”;
4. 语言接地气,易模仿:“叉号像小刺”“公式像泥鳅”都是初中生能想到的比喻,没有复杂修辞,却让文字有画面感。
记叙文范文2:
递热水的“相处道”
张昊的橡皮屑又飘过来了,沾在我《语文》课本“春”字的撇上,像撒了把细盐。我用指尖捏起那点屑,往他那边弹——他正用铅笔戳桌角,胳膊肘“咚”地撞在我胳膊上,修正带“啪”地砸在地上,壳裂了道缝。我瞪他一眼,他挠挠头露出颗小虎牙,没道歉,只把修正带捡起来塞回我笔袋里,指尖蹭到我的手,凉得像刚摸过窗沿。
上周二降温,我裹着校服还打哆嗦,早读课的“朗读者”三个字在我眼里糊成一团,喉咙里卡着团干棉花,咳的时候连肩膀都抖。电扇还在转,风裹着粉笔灰往我领子里钻,我把脸埋在胳膊里,忽然觉得胳膊被轻轻碰了下——温乎乎的,带着点黏黏的触感。
是张昊的奥特曼塑料杯。杯身沾着圈干了的豆浆印,杯盖没拧紧,渗了点水在他手背上,那手背还沾着点蓝墨,是早上抄数学公式蹭的。“我妈说感冒得喝热水,”他声音比平时低,耳朵尖红得像刚咬过的草莓,“我刚晾了五分钟,不烫。”
我把杯子贴在脸上,温温的热度裹住冻得发僵的脸颊。拧开杯盖,热气带着点淡淡的橘子味飘出来——他早上肯定偷喝了他妹的橘子汁。热水滑过喉咙的时候,那团干棉花好像被泡软了,鼻子“嗡”地一下通了,能闻到窗外香樟叶的清味,还有他杯子上奥特曼贴纸的塑料味。
放下杯子,我看见他正用尺子把桌角的橡皮屑往自己的垃圾袋里拨。尺子边蹭到桌沿,发出“沙沙”的轻响,连我课本“春”字边上剩的那点屑,都被他用尺子尖勾了过去。以前他扫橡皮屑像“天女散花”,今天他把每粒屑都拨得干干净净,指尖捏着尺子的力道,比戳桌角时轻了十倍。
那天下午,他忘带笔,我把备用的按动笔往他那边推了推。他抬眼看我,小虎牙又露出来,这次笑得眼睛都弯了。后来我发现,他借修正带会主动把盖子拧好,胳膊肘再也没撞过我的胳膊——原来我总想的“完美相处道”,根本不是“换个同桌”的空想,是他递来的那杯温热水,是他拨橡皮屑时轻下来的尺子,是我递笔时,他眼里弯起来的光。
这周班会“我的同桌”栏里,我写:“道不在远,在一杯温乎乎的水,和把橡皮屑拨干净的尺子。”
【点评解析】
1. 用“感官细节”拉近距离:“橡皮屑像细盐”“杯子黏黏的豆浆印”“橘子味的热水”等视觉、触觉、嗅觉细节,把同桌相处的日常写得像“发生在自己身边”,学生可以模仿“调动多感官写小事”;
2. 动作+神态,刻画出“真实的人”:“耳朵尖红得像刚咬过的草莓”“指尖捏尺子的力道轻了十倍”,让张昊从“烦人的同桌”变成“有点害羞的热心肠”,避免了人物“标签化”,学生能学会“用小动作写性格变化”;
3. 情感转变“有迹可循”:从“瞪他一眼”到“递笔”,中间用“温热水”“拨橡皮屑”两个具体事件衔接,情感变化不生硬,符合初中生的相处逻辑,老师可引导学生“用具体小事串起情感线”;
4. 语言“口语化却不随意”:“壳裂了道缝”“笑得眼睛都弯了”都是初中生的日常表达,但加入细节描写后不显得平淡,学生可以直接借鉴“用日常话写真情,加细节让语言生动”。
议论文范文3:
道在迩,行在日常
孟子言:“道在迩,而求诸远。”初读这话时,我总觉得“道”该是藏在远方的秘籍——是学霸的“秒杀技巧”,是伟人的“成功公式”。直到翻到《送东阳马生序》的句子,才懂:真正的“道”,从不在远方空想里,而在近处日常小事中。
我们总爱把“求道”想成遥不可及的跋涉:想学得好,就囤满精装资料却不写作业;想做成事,就空谈“远大理想”却懒得弯腰。可宋濂早写透了求学的“道”:“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他没寻什么“远方妙法”,只是每天抄书,把冻僵的手指按在砚台上,把每个字写扎实。陶行知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谓“道”,从来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童第周的“求学道”,也藏在近处的路灯下。他曾是班里的“后进生”,却没盯着“考第一”的远目标焦虑,只是每天晚饭后,抱着课本蹲在学校路灯下,把每个生字念熟,把每道算术题算透。路灯的光裹着他的影子,把“小事”磨成了后来的成就。他的“道”,不是远方的“天才密码”,是路灯下念过的每一个字,是算过的每一道题。
放到校园生活里,“道”就是每天把错题标红的认真,是帮同学捡笔的善意,是把课本摆整齐的踏实。别再盯着远方的“秘籍”或“理想”了,宋濂的抄书、童第周的路灯,都在说同一个道理:道不在远,行在日常。把眼前的小事做好,就是最真的“道”。
【点评解析】
1. “引议”衔接自然:用“总觉得道在远方”的学生心态,衔接《送东阳马生序》的名言,既点题又戳中真实困惑,学生可学“用自己的困惑引名言”的开篇法;
2. 名人论据“贴课本”:选宋濂抄书、童第周路灯读书的事例(《送东阳马生序》是初中课文),学生不用额外积累就能套用,解决“名人论据难选”的问题;
3. 名言与事例呼应: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承接宋濂的“弗之怠”,让议论有逻辑链条,而非“名言+事例”的堆砌,学生可学“用名言扣事例核心”;
4. 联校园生活不生硬:结尾把名人的“道”落地为“标错题”“捡笔”等日常,让宏大议论回到学生生活,避免“假大空”,可学“名人小事→自己小事”的联结法。
5. 语言简洁有力度:用“囤资料不写作业”等学生熟悉的现象做对比,让论点更鲜明,适合考场快速成文。
【模拟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下文又言:“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你对这两句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审题详解】
1. 审读关键词
核心词:“境界”。材料中“境界”包含两层:①艺术维度(诗词):以“真景物、真感情”为核心,有境界则成高格、有名句;②精神维度:人的思想觉悟、精神修养,核心是“真”(真切、真实、真挚)。
关联词:“高格”“真”。“高格”是境界的结果(作品的格调/人的品格);“真”是境界的底色(非技巧/形式,而是真实的感知与情感)。
2. 审读限制语
内容限制:必须“结合自身体验”,需选取初中生日常素材(学习、兴趣、校园交往),避免宏大空泛的内容(如伟人功绩)。
文体限制:除诗歌外不限,需文体特征明确(记叙文重叙事,议论文重论点论据)。
角度限制:自选角度,但需紧扣“境界”与“真”的关联,不可脱离材料核心。
3. 审读隐含义(由小到深·避俗求新)
避俗套:“境界”不是“远大理想”“顽强坚持”等常见立意,而是日常小事中“真”的体现(如素描不执着技巧而注真情、帮同学不图表扬而注真心)。
由小到深:从自身具体小事(画外婆的素描)→提炼“真”的行为(用真情观察外婆的手)→上升到“境界”(平凡小事里的精神高格)。
求新求实:以“小而真”的日常替代“大而空”的叙事,让“境界”落地于初中生的生活场景。
记叙文范文1:
炭笔里的境界
画室的窗棂沾着半透明的铅灰,午后的阳光挤进来,在素描纸上裁出窄窄的一道光。我攥着炭笔的指节泛白,排线的沙沙声裹在沉闷的空气里——这是我学素描的第六个月,满本子都是“线条均匀”的红批,可老师总摇头:“没魂,缺了境界。”
周三傍晚,外婆踩着暮色进门,布挎包里漏出半团米白的毛线。她刚从菜市场回来,裤脚沾了点湿泥,进门先搓搓冻得发红的手:“囡囡,给你带了热乎的糖糕。”我皱着眉摆好画架:“老师让练人像,您坐沙发上别动。”
外婆局促地坐下,手紧紧攥着挎包带,指节都捏出了红印。我盯着她的脸,脑子里翻着“明暗交界线”的模板,炭笔在纸上蹭出僵硬的线条。画到一半,笔“嗒”地砸在地上,我刚要弯腰,外婆忽然探过身——她的胳膊蹭过沙发靠垫,带着点萝卜缨子的清香气,手先伸到我跟前,指尖蜷着,轻轻捏起那支炭笔。
那只手悬在我笔尖旁,我忽然愣住了:指腹上的茧厚得像老树皮,是织了几十年毛衣磨的,指缝里卡着根浅蓝的毛线渣,是今早她坐在阳台给我织围巾沾的。关节处鼓着小小的包,是去年冬天冻的,现在还泛着点红。
我盯着这双手,小时候摔破膝盖的画面忽然涌上来:也是这双手,攥着棉签蘸碘伏,吹着气说“囡囡不怕”,指腹的茧蹭过我的膝盖,有点糙,却暖得发烫。刚才脑子里的“排线密度”“比例标准”忽然散了,炭笔好像重了点——这次不是按模板画,是跟着那茧子的纹路走,连指缝里的毛线渣都轻轻描了一笔。
画完时,天已经暗了,外婆凑过来,鼻尖差点碰着画纸,眼睛弯成了月牙:“这就是我的手嘛!连那根毛线渣都有!”她抬眼看我,皱纹里裹着笑,眼角的细纹里都是暖光。
第二天把画拿到画室,老师指着那双手说:“你看这线条,歪歪扭扭的,却带着烟火气——这就是境界,不是画得‘对’,是画得‘真’。”
原来境界从不是什么高深的词,是把真心揉进炭笔的纹路里,让平凡的画,裹着热乎的魂。
【点评解析】
这篇记叙文以“素描外婆的手”为切口,用“铅灰的画室”“沾泥的裤脚”“卡着毛线渣的手”等细节,把“境界”落地在日常烟火里。心理描写(从“记模板”到“忆暖意”的转变)、神态描写(外婆的局促与笑眼)都极真实,没有刻意的抒情,却让“真”的境界自然流露。尤其“炭笔跟着茧纹走”的细节,既贴合初中生的体验,又能启发学生:好的叙事,是用“具体的小细节”代替“空泛的大道理”。
记叙文范文2:
窗边的“真”境界
晚自习的灯管嗡嗡响,粉笔灰飘在光里,像细碎的星子。我把数学辅导书“啪”地摊在小林桌上,声音压得低却带着点敷衍:“这道题用因式分解,步骤我写这儿了。”
小林的笔停在草稿纸上,指腹反复蹭着题目的数字,眉头皱成小疙瘩:“这步咋从x²变到(x-1)²的?”我翻辅导书的声音响了点,指尖戳着公式:“背下来就行,考试直接用。”
话音刚落,我的胳膊肘碰翻了笔袋,黑笔、红笔滚了一地,笔记本“哗啦”散开来,折角的页子沾了点粉笔灰。周围的同学都埋着头做题,笔写在纸上的沙沙声没停,我蹲下来捡,手指刚碰到笔记本,另一只手先伸过来——是小林的手,校服袖子卷到胳膊肘,沾着点铅笔印,他把散在地上的笔记一页页理平,连折角都用指尖轻轻展好,动作慢却轻,怕吵着旁边刷题的人。
他把笔记递过来时,头发蹭过我的肩膀,声音轻得像蚊子哼:“你笔记乱了不好复习。”我抬头看他,他的耳朵有点红,眼睛盯着我的笔记本,没看我,却把掉在地上的橡皮擦了擦灰,轻轻放在笔记上面。
我忽然脸红了——之前帮他讲题,我总捧着辅导书念“标准答案”,从没想过他是不是真的懂,只想着“讲完就能被老师表扬”。可小林蹲在那,连粉笔灰都替我擦了,他帮人不是为了“加分”,是真的怕我复习麻烦。
第二天再讲题,我把椅子搬到他旁边,蹲下来,指着他错的草稿说:“我上次也错这了,把完全平方公式记成平方差了,你看,x²-2x+1才是(x-1)²。”我拿他的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小叉:“你看这个‘2’,上次我也漏了。”
小林的眼睛亮了点,笔在草稿纸上跟着写,嘴里念叨着:“哦,是漏了个2。”上周小测,他拿着试卷跑过来,试卷角都攥皱了,分数栏里的“62”歪歪扭扭却很亮。他把错题本推给我,本子封面画了个小太阳:“这是我整理的易错点,你也看看,咱们下次都不错。”
白炽灯还在嗡嗡响,粉笔灰还飘着,可我忽然懂了:帮人的境界,不是站在高处念公式,是蹲下来,和他一起看那道错的题,把真心裹在每一句“我也错过”里。
【点评解析】
文章以“晚自习讲题”为场景,用“嗡嗡的灯管”“沾灰的笔记”等环境细节,还原了初中生的真实校园生活。从“敷衍讲题”到“蹲身共情”的心理转变,通过小林“擦橡皮”“画太阳错题本”等动作细节自然推进,没有刻意的拔高,却让“真”的境界扎根在日常交往里。尤其“蹲下来讲题”的细节,既符合初中生的行为逻辑,又能启发学生:好的情感表达,是“做出来”而非“说出来”。
议论文范文:
以真为基,方有境界之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何为境界?材料早已点明核心——“真景物、真感情”。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人生修行,“真”都是境界的根基,唯有以真为骨、以情为魂,方能成就独有的高格,这正是境界的本质所在。
真景物是艺术境界的源头活水。艺术创作若脱离真实,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正因他始终以“真”描摹世间百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社会不公的真实刻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是对自身困境的真切记录。他不避疾苦、不饰太平,将眼中真实的景物与民生疾苦融入笔墨,才让诗歌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成就了“诗圣”的崇高境界。反观那些堆砌辞藻、凭空臆想的作品,即便辞藻华丽,也因缺少真实的底色而显得空洞乏味,难以流传久远。
真感情是人格境界的精神内核。做人的境界,不在于虚名浮利的积累,而在于内心的真挚与坦荡。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正是他真实心境的写照。他不迎合世俗、不伪装自我,坚守内心的本真与自由,这份“真”让他超越了名利的束缚,成就了淡泊高洁的人格境界。又如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始终以真心面对世事:在黄州,他与百姓共耕东坡,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在惠州,他体察民生,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自在。这份不矫情、不造作的真挚,让他的人格魅力穿越千年,成为后人敬仰的精神标杆。
真表达是思想境界的鲜明标识。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建言献策,唯有秉持真心、直言不讳,才能让思想拥有重量。鲁迅以笔为刃,始终坚守“真”的立场:他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批判国民的麻木愚昧,字字句句都源于对民族命运的真切关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不迎合权贵、不畏惧强权,以真实的表达唤醒沉睡的民众,这份“真”让他的文字成为时代的号角,也让他的思想达到了影响深远的境界。正是这份敢于说真话、写真事的勇气,让思想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成就了不朽的精神高格。
“真”是境界的底色,是高格的根源。无论是艺术创作、人格修养还是思想表达,唯有坚守“真景物、真感情”,方能抵达境界的高处。作为初中生,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也应秉持这份“真”——写作文不说空话套话,待人接物真诚坦荡,如此方能在成长路上不断提升自我,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高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