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三式结构”高分写作模板:励志篇

2025-11-16 00:2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8人

( 6大高分事例+3步万能结构,解决“没真情”“写得飘”两大难题)

【写作导语】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瞬间:第一次上台演讲时,从声音发抖到慢慢流畅;学画画时,从画砸无数张纸到画出像样的作品;面对挫折时,从偷偷哭到笑着说 “我能行”——这些藏在“不放弃”里的“励志”,不是喊“我要努力”的口号,而是有迷茫、有触动、有突破的真实成长。

考场中,励志类作文常因 “只写大道理”“没具体故事”丢分。其实,攥皱的演讲稿、画满修改痕的画纸、手心的汗渍,都是最好的素材。今天这篇“三式结构”模板,就带你从“小经历”里挖出“真励志”,用“三阶段”叙事,把从“怕”到“敢”、从“难”到“行”的过程写得细腻动人,让阅卷老师看到你笔下的“成长力量”。

【技法解读】

第一步:确定 “励志载体”与“成长主题”

1.选载体:选择能体现“突破自我、战胜困境”的具体场景(如:校园演讲、学素描、坚持晨跑、做手工、学英语口语、竞选班干部),设计核心动作(如“背稿、演讲”“勾线、涂色”“张口说、练发音”),让载体成为故事的“抓手”,避免励志写得空洞。

2.定主题:明确载体背后的励志意义(如:从“自卑不敢说”到“自信敢表达”,从“怕失败”到“敢尝试”,从“觉得自己不行”到“相信我能行”),确保每个阶段都围绕“具体行动+心理变化”展开,让“励志”有根、有层次。

第二步:设计 “三阶段”叙事框架

.阶段1(困境:迷茫或退缩):描写面对载体时的“胆怯、自卑、逃避”,用感官细节(如“心跳得像打鼓”“手心冒冷汗”“声音像蚊子叫”)还原紧张场景,突出“励志的起点不是勇敢,是承认‘我怕,但我想试试’”。

事例(校园演讲): “初一时,班里选代表参加年级演讲,主题是‘我的梦想’。我攥着报名表,手指都发白了——我总怕上台,一说话就忘词,小学时朗诵还忘过稿,台下的笑声我现在都记得。最后,我把报名表塞回书包,看着别人举手,心里又酸又怕:‘我肯定不行’。”

阶段 2(觉醒:触动或行动):描写“被触动后开始尝试”的过程,加入“外界温暖”或“自我鼓励”的细节(如:老师的一句肯定、朋友的陪伴、自己写的小纸条),对比阶段1的“退缩”,凸显“励志是‘再难,也愿意迈出第一步’”。

事例(校园演讲): “初二时,语文老师说要办‘班级故事分享会’,让每个人都上台说一句话。我又想躲,老师却走到我身边:‘你写的作文那么好,说出来肯定也动人。’我咬咬牙,写了一句‘我想学会勇敢’,上台时声音发抖,却没忘词。下台时,同桌悄悄说‘你说得真好’——原来,‘敢说’比‘说得好’更重要,我第一次觉得‘我好像能试试’。”

阶段 3(绽放:突破或成长):描写“在关键场景中突破自我”的瞬间,加入“结果+感悟”(如:完成演讲、画出作品、敢开口说),升华主题,体现“励志的意义不是一定要赢,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勇敢”。

事例(校园演讲): “初三时,年级又办演讲比赛,我主动报了名,主题是‘别怕,再试一次’。我每天放学背稿,对着镜子练语气,忘词了就重新来,演讲稿都被我攥皱了。比赛那天,我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老师和同学,深吸一口气:‘大家好,我曾经很怕上台……’这一次,我没忘词,声音也不抖了。下台时,老师冲我笑,我摸着发烫的脸颊,忽然懂了:励志不是‘我天生勇敢’,是‘我怕,但我敢再试一次’。”

【模板事例】

1.学素描——画纸上的突破

(初一):初一报了素描兴趣班,第一次画苹果,我拿着铅笔,手总抖。画出来的苹果歪歪扭扭,明暗线也分不清,老师走过来看,说 “再观察观察”,我却不敢抬头——旁边同学的苹果画得像真的一样,我把画纸翻过来,怕别人看见:“我肯定学不会素描。”后来每次上课,我都坐在最后一排,画得不好就赶紧藏起来。

(初二):初二时,兴趣班要办小型画展,老师让每个人交一幅作品。我盯着空白的画纸,发呆了一下午。妈妈过来,看见我画了又擦的苹果,说: “你看,妈妈学做饭时,也烧糊过好几次菜呢,慢慢练就好了。”我咬咬牙,每天晚上练半小时,先练线条,再练明暗,画坏了就重新画。有天晚上,我终于画出一个“像苹果”的苹果,虽然还有瑕疵,我却把它贴在书桌前:“原来我也能画好。”

(初三):初三时,素描班要参加区里的比赛,我选了画 “我的书桌”——上面有我的课本、台灯,还有那幅初一画坏的苹果。我每天放学后练2小时,调整线条的轻重,琢磨光影的角度,画了又改,改了又画。比赛那天,我把画交上去,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后来,我的画得了“鼓励奖”,证书上写着“有生活温度”。我摸着证书,忽然懂了:素描里的励志,不是“画得多好”,是“我没放弃,所以从‘画坏’到‘画好’”。

2.练跳绳——绳间的突破

(初一):初一体育课要测跳绳,要求 1分钟120个才算达标。我握着橙色跳绳站在操场边,手心全是汗——绳子总跟我“作对”,甩快了绊脚踝,甩慢了跳不起来,跳10个就喘得弯腰,脸憋得通红。旁边同学1分钟轻松跳150个,还笑着喊“你怎么总被绳子绊啊”,我赶紧把跳绳卷起来塞进书包,躲到树荫下:“我肯定练不会,反正也达标不了。”后来体育课自由活动,我再也没碰过跳绳。

(初二):初二换了体育老师,他发现我总躲着跳绳,特意把我叫到旁边: “别慌,咱们先练‘慢跳’,你看,绳子甩到脚边时再起跳,手脚配合好就行。”他站在我对面,陪着我一起甩绳,我绊绳时,他没笑我,反而蹲下来帮我理好绳子:“再试一次,这次咱们数到5就停。”那天我练了20分钟,居然能连续跳15个不绊绳!放学回家,我对着镜子练,从15个到30个,妈妈路过客厅时,拍着手说“比昨天又多了5个”——原来,跳绳不是“天生就会”,慢慢练,我也能进步。

(初三):初三体育中考,跳绳成了必考项。我每天早上 6点就起床练,在小区里甩着跳绳,从1分钟80个,到100个,再到130个,鞋子磨破了一双,手心也练出了薄茧。中考那天,我站在测试区,听着哨声响起,绳子“呼呼”地在耳边甩动,眼睛盯着脚尖,只敢数“1、2、3……”哨声停时,计数器显示“145个”!我攥着计数器,眼泪差点掉下来:原来跳绳里的励志,不是“跳得比别人快”,是“我从总绊绳的‘差生’,变成了达标的‘合格者’——这就是我的突破”。

3.竞选班干部——从“怕”到“敢”的成长

(初一):初一选班干部,我想竞选语文课代表 ——我喜欢语文,作业也总按时交。可班会课上,看着别人站起来说“我想竞选”,我却把话咽了回去:“要是没人投我,多丢人啊。”最后,我没举手,看着当选的同学上台,心里有点空:“我还是没勇气。”

(初二):初二时,语文老师说 “语文课代表可以帮忙收作业、分享好书”,还特意问我:“你要不要试试?”我想起初一的遗憾,咬咬牙,站起来说“我想竞选”。竞选时,我拿着准备好的稿子,手还在抖:“我喜欢语文,会帮大家收作业,也想和大家一起读好书……”没想到,好多同学举了手,我真的当选了!那天,我抱着作业本,心里甜甜的:“原来‘敢说’就有机会。”

(初三):初三时,班里选班长,我又报名了。这次,我没那么怕了,准备了详细的计划: “我会帮大家整理复习资料,组织小组学习……”竞选时,我看着同学们的眼睛,流利地说完了计划。最后我当选了班长,第一次组织班会时,虽然有点忙乱,但看着大家认真的样子,我忽然懂了:竞选的励志,不是“一定要当选”,是“我从‘怕丢人’到‘敢争取’,这就是成长”。

4.坚持晨跑——跑道上的勇气

(初一):初一体检,我的耐力测试没达标,体育老师说 “每天晨跑能练耐力”。可我总起不来,冬天更是躲在被窝里不想动,就算起来了,跑两圈就喘得不行,看着别人跑在前面,我就慢慢走:“我肯定练不出来。”

(初二):初二时,好朋友小敏约我一起晨跑,她说 “我们一起练,肯定能达标”。每天早上6点,她都在楼下等我,我们一起跑,她还陪我慢慢走,说“别急,坚持就是赢”。有次冬天,我不想起,小敏打电话说“我带了热牛奶,等你”。那天,我们跑了三圈,虽然冷,但心里暖暖的。慢慢的,我能跑四圈了,耐力测试也达标了——原来“有人陪,更敢坚持”。

(初三):初三时,小敏转校了,我还是每天晨跑。冬天的早上,我看着空荡荡的跑道,想起小敏的话,就给自己加油: “我能行。”后来,我还带动班里几个同学一起晨跑,帮他们调整呼吸。体育中考时,我的耐力测试拿了满分,跑完时,我对着天空笑:“小敏,我们都做到了!”原来:晨跑的励志,不是“跑得有多快”,是“我从‘不想动’到‘坚持跑’,还能帮别人”。

5.做手工——指尖上的自信

(初一):初一手工课,老师让做 “纸折玫瑰”,步骤很复杂,要折花瓣、卷花茎。我跟着学,折坏了好几张纸,花瓣也总歪,最后做出来的玫瑰像“小丑花”。我把它塞到抽屉最里面,看着同桌漂亮的玫瑰,小声说:“我手太笨了。”

(初二):初二时,妈妈生日,我想送她手工玫瑰。我从网上找教程,每天放学练,折坏了就重新来,手指都折疼了。有次,我终于折出一朵像样的玫瑰,虽然花茎有点歪,但我特别开心。妈妈收到时,笑着说 “这是我收到最好的礼物”。那天,我把教程存在手机里:“原来‘笨’也能练会。”

(初三):初三时,班里办 “感恩活动”,老师让大家做手工送长辈。好多同学不会折玫瑰,我就教他们,一步一步地教,像当初自己练那样。看着大家折出的玫瑰,有的歪有的皱,但都很认真,我忽然懂了:手工的励志,不是“做得多完美”,是“我从‘觉得自己笨’到‘能教会别人’,这就是进步”。

6 .学骑自行车——摔倒后的成长

(初一):初一暑假,爸爸教我骑自行车,我扶着车把,腿却不敢蹬,总怕摔。爸爸扶着车尾,说 “别怕,我扶着你”,可我刚蹬两下,就吓得跳下来,还差点把爸爸带倒。后来,我看到自行车就躲,爸爸说“再试试”,我却摇头:“我会摔的。”

(初二):初二暑假,看到邻居家的妹妹都能骑自行车了,我心里有点不服气。我让爸爸再教我,这次,我深吸一口气,扶着车把,慢慢蹬。骑了没几米,车晃了一下,我摔在草地上,膝盖有点疼,眼泪差点掉下来。爸爸说 “没事,起来再试”,我咬咬牙,爬起来继续骑。那天,我终于能骑10米了,虽然摔了好几次,但我笑着说“我会骑了”!

(初三):初三时,我能骑自行车上学了,还能带着妹妹去公园。有次,妹妹学骑车摔了,哭着说 “我不学了”,我像爸爸当初那样,说“别怕,我扶着你,摔了也没事,再试一次”。看着妹妹慢慢学会,我忽然懂了:骑车的励志,不是“不摔倒”,是“摔了还敢站起来,再试一次”。

【学习小结】

回顾这些励志故事,你会发现 “三式结构”的核心,其实是“小载体里藏大力量,三阶段里见成长”:

选一个励志小载体(如演讲、素描、晨跑),让它成为 “摸得着、看得见”的经历,避免励志写得飘;

切分三个成长阶段(困境时的退缩 →觉醒后的尝试→绽放时的突破),用“具体动作+心理变化”让励志有过程、有温度;

突出一层励志意义(从 “怕”到“敢”,从“笨”到“会”,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让作文不只是写“我要励志”,更写“我如何成为更勇敢的自己”。

下次写励志类作文时,不用再怕 “没故事写”——想想你第一次敢上台的经历、第一次学会某样东西的过程、第一次战胜自己的瞬间,用“三式结构”把“怕、试、行”的细节写出来,你笔下的励志,就会既有真实感,又有感染力,让阅卷老师看到你成长里的“光”。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