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试中,常见的选择题陷阱有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张冠李戴、混淆已然与未然、无中生有、过于绝对、扩大或缩小范围、偷换概念等。
一、以偏概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原文:
材料一,第一段。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解析:
B.“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错误,以偏概全,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可知,“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不代表所有“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的必然趋势,故选B。
强加因果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
原文:
材料一,第五段。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
解析:
“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提出日本劣势的理由是“力量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并进一步提出一个观点“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并进行假使假设“如果中国……,那末,日本少数人……”,在删掉大前提的情况下,分析“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属于断章取义、强加因果。故选A。
因果倒置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B. 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了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推动了商贸的迅速兴起。
原文:
第五段
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据南朝宋孝武帝西巡记载“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
解析:B项,因果倒置。“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错,应是“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带动了各路运河的修筑”。
四、张冠李戴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原文:
第三段
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
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
解析:C.“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见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故选C。
五、混淆已然与未然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D. 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原文:
第三段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
解析:D.“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见是“可能”会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选项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故选D。
六、无中生有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原文:
第一段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解析:A.“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于文无据。
偷换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原文:
第一段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解析:A项,“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关于“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的相关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雪花是六瓣的”和“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结构”并不是同一概念。
过于绝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B. 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原文:
材料一 第九段
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
材料一 第十段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
解析: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过于绝对、武断,根据材料一“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可见画作可以间接模仿动作,根据材料一“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见,画作也可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
九、扩大或缩小范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当我们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首先要意识到它同传统的文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原文:
第一段
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有一定局限性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中国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有像《山海经》这样涉及自然的神话记录、有像《倭寇寡游记》这样有关山川河流人文风格的考察记等,但都与如今的生态文学伦理主张和目标有很大的区别。
解析:A项“存在本质的区别”扩大范围,原文说“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有一定局限性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