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指导】
一、考情聚焦:明确读写结合的考查方向
从文档中的真题及题型设计来看,高考对读写结合的考查呈现“两重两融”特征:
(一)重“理解迁移”
现代文阅读(如材料一、材料二)常要求考生先精准把握文本观点(如“文学与图像的互动关系”),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应用性表达。例如第5题“劝说同学读原著”,需将材料中“文学语言的深度解读功能”“图像的局限性”等核心观点,转化为具体、有说服力的劝说要点,本质是“阅读信息→逻辑重组→书面输出”的完整链条。
(二)重“审美关联”
古诗文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如《雨落槐花点地》《水调歌头・渡江》)侧重考查“文本赏析→情感共鸣→个性化表达”的能力。如第19题要求结合其他作品分析“自然景物与审美感悟的关系”,既需读懂原文中“槐树与北京文化的联结”,又需调动自身阅读积累(如《荷塘月色》《归园田居》),用清晰的逻辑阐释“景物特征—作者情感—文化内涵”的关联,是读写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
(三)融“古今文本”
文言文阅读(如《化民有道对》)不仅考查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积累,更要求通过解读“治国之道”的论述,理解古人的思想智慧,并能与现代社会议题(如“节俭与治理”)建立联系。第22题对文言语句用词、造句的赏析,实则是“古文解读能力”向“现代鉴赏语言表达”的迁移,为写作中“引经据典”“精准用词”提供素材支撑。
(四)融“题型边界”
写作并非独立板块,而是阅读能力的延伸。文档中“职场小说贴近草根”“鲁迅作品的视觉化描写”等文本内容,可直接转化为议论文的论据(如“文学的现实意义”“语言的表现力”);诗歌中“祖鞭先著”“楚囚垂泪”等典故,若能灵活运用于写作,可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实现“读为写储材,写为读升华”。
二、阅读突破:为“写”夯实素材与逻辑基础
读写结合的核心前提是“读懂、读透、读活”文本,需针对不同文体构建差异化阅读策略:
(一)现代文阅读:抓“观点—论据—逻辑”,积累写作“思维模型”
筛选核心观点:面对论述类文本(如材料一、材料二),用“圈点勾画法”标注作者的核心论点(如材料二“文学具有钩沉本质的认知功能”)、分论点(如“当下文学注重个体经验书写”“语言能破解图像多义性”),并梳理论点间的逻辑关系(并列、递进、对比)。这些观点可作为议论文中“文化类”“媒介类”议题的核心论据,例如写“图像时代的阅读选择”,可直接引用材料中“图像直观但浅化认知,文学语言能挖掘本质”的观点。
分析论证方法:关注文本中的论证技巧,如材料一用“劳拉・里斯‘图像之锤’比喻”论证“图像的记忆强化作用”,材料二用“罗中立《父亲》标题的作用”论证“语言的点睛功能”。这些论证案例可转化为写作中的“论证模板”——用比喻增强生动性,用实例增强说服力,避免写作中“空泛议论”。
提取实用素材:记叙类或说明类文本(如《雨落槐花点地》)中,“槐树的象征意义”“老北京的槐下生活”等内容,可作为写作中“文化传承”“乡土情怀”“自然与人生”等主题的素材。例如写“身边的文化符号”,可借鉴文中“以景物为载体,串联历史、生活与情感”的思路,让文章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二)古诗文阅读:挖“情感—典故—语言”,储备写作“文化养分”
品情感,建“共鸣点”:读文言文(如《化民有道对》)需把握作者的劝谏意图(东方朔劝汉武帝“节俭治国”),读诗歌(如《水调歌头・渡江》)需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赵善括“一鼓版图收”的壮志)。这些情感可与现代写作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主题呼应,例如写“青年与时代”,可引用“祖鞭先著”的典故,表达“主动担当、奋勇争先”的态度。
积典故,增“文化味”:梳理古诗文中的高频典故(如“楚囚垂泪”“依刘”“金焦石”),记录其出处、含义及适用场景。例如“楚囚垂泪”喻“无力回天的悲叹”,可用于写作中“批判消极心态,倡导积极作为”的段落;“金焦石不逐水漂流”喻“坚定意志”,可用于“坚守信念”“对抗困境”等主题的结尾,提升文章的文化厚度。
赏语言,学“精准表达”:文言文中的炼字(如《化民有道对》“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中“衣”“被”的活用,凸显奢侈)、句式(排比、对偶,如“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增强气势),诗歌中的意象组合(如“洪涛江上乱云,山里簇红楼”勾勒壮阔之景),均可为现代写作提供语言借鉴。例如写作中描写场景时,可借鉴“意象叠加”的手法,用“青瓦映残阳,老巷飘桂香”替代“夕阳下的老巷很美”,让语言更凝练、更有画面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悟“手法—主旨—人文”,提升写作“审美层次”
析表现手法,学“生动描写”:《雨落槐花点地》中“槐花打落一片,如筛过的黍米,细细簌簌、密密匝匝铺满一地”,用比喻、叠词写出槐花的形态与动态;鲁迅《伤逝》中“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的意象并置,营造沉寂氛围。这些手法可迁移到写作的景物描写、场景刻画中,避免“流水账式”叙述,让文字更具感染力。
探文本主旨,立“深刻立意”:文中“槐树象征家园故土”“老槐树下的民生记忆”,体现“以小见大”的立意技巧——通过具体景物(槐树),折射文化内涵(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民生温度)。写作时可借鉴这一思路,例如写“环保”主题,不空谈“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是以“家乡的一条小河”为载体,通过“小河的变迁(清澈—污染—治理)”,串联“童年记忆—现实反思—未来期盼”,让立意更具体、更深刻。
三、写作衔接: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能力”
阅读积累若不能转化为写作输出,便只是“无效储备”。需通过“三个结合”,实现读写无缝衔接:
(一)观点结合:用阅读文本的“核心论点”支撑写作立意
例如写议论文《图像时代,莫忘文学之深》,可直接引用材料二的观点:“图像虽直观,却易让人迷失于表象;文学语言能钩沉本质,帮助我们接近世界的核心”,再结合鲁迅《药》中“颜色描写的视觉冲击”(材料一案例)、罗中立《父亲》标题的点睛作用(材料二案例),从“文学的深度解读功能”“文学的情感共鸣价值”两个层面展开论述,让文章论点明确、论据扎实。
(二)素材结合:用阅读文本的“具体案例”丰富写作内容
古今素材互证:写“坚守”主题时,可将《水调歌头・渡江》中“金焦石不逐水漂流”(古)与《雨落槐花点地》中“槐树休眠后重萌新枝”(今)结合,再关联现实中的“抗疫中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形成“自然—文化—现实”的素材链条,让文章内容更丰富、逻辑更严密。
正反素材对比:写“节俭与治国”主题时,可对比《化民有道对》中孝文皇帝“身衣弋绨,以书囊为殿帷”(正面)与汉武帝“起建章宫,狗马被缋罽”(反面),再联系现代“光盘行动”“反铺张浪费”的政策,突出“节俭是治国之基、修身之本”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三)手法结合:用阅读文本的“表达技巧”优化写作语言
借鉴描写手法:写作中刻画人物时,可借鉴鲁迅《示众》中“看客群体”的细节描写(材料一),通过“眼神的麻木”“动作的迟缓”等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描写场景时,可借鉴《雨落槐花点地》中“合着零星碎雨,透着清雅的香”的感官结合(视觉+嗅觉),让场景更立体。
借鉴结构技巧:议论文可借鉴论述类文本“总—分—总”的结构(如材料二先提出“文学的异质性功能”,再分两点论述,最后总结);记叙文可借鉴《雨落槐花点地》“以景物为线索,串联历史、生活、情感”的结构,让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重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 ·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 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 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
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 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 .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 .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 .图像时代, 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 .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 .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 .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 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 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 .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 .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 .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 ”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 ”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 ·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4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4 分)
【在具体的文本和生活语境中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方法运用, 以列要点的形式完成“写”的任务,体现阅读之写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雨落槐花点地
六七月,群芳谢尽,却正是北京槐花盛放的日子。往往一场骤雨过后,槐花打落一片,如筛过的黍米,细细簌簌、密密匝匝铺满一地,浅白、微绿、轻黄砌在一起,合着零星碎雨,透着清雅的香,实为盛夏北京一道胜景。
说起槐树,人们往往会在前面缀上一个“老”字,这讲的不仅是情怀深,更直接的就是指年岁大。槐树生命力极强,根深柢固,苍干虬枝,似乎掩藏着朝代更迭的密码。农谚有“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说的是松柏虽能活千年,却不及槐树“歇一歇”的功夫。这是说槐树有“休眠”的特性,一旦树龄太老或者生理病变,就会遁入“自我保护”状态,表面看枯死一样,但待时机成热又会重萌新枝、举树芳华。因此,古槐不死、枯木逢春,向来被视为吉样的象征。
槐别名挺多,如金药材、六年香等,但民间叫得多的是“家槐”“老槐”“护屋树”。也许正是源于槐之“老”、槐之“旧”、槐之“大”,槐才成为人们内心家园故土当之无愧的象征,成为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共同图腾。槐者,怀也。人们立于高槐浓阴之下,举目四望,俯仰天地,不免 逸兴遄飞,.思.接.古.今,神游万端,于是一股忠恭、慎远、望怀之情自然升腾。这时天和地、家与国、故乡与远方,悄然贯通联结为一体,实现了天地君亲师的统一。槐寄托太多,国人选择把槐树作为社树,甚至拜为神树,意蕴家族香火承继、社稷长治久安,其情结之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槐树高擎俊朗,伟岸壮硕,枝繁叶茂,荫盖广阔,加之多植于北国,“凌凌可耐冬”,又多了坚韧不拔的个性, 因而自古常被人们认为“有君子之风”。孔庆镕在《五柏抱槐》中就有赞誉:
“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槐在北京,实乃一介具有磁化力的“清流”“雅秀”,纵然时风浮躁,但每每走到槐阴下,人心也自然安凉;即便胡同逼仄,.但.只.要有了高大盛槐,心境也自然高远。
老北京有着悠久的植槐史,从幽燕至今,槐与北京如风雨伉俪,一伴千年。在老北京庭院中,总不乏那些上了年岁的老槐树的身影,而在北京街巷上,你要见到没有槐树的胡同更是极少,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描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北京人爱槐、敬槐、种槐, 槐之于京,实为储存.于.历史和人心中的一份特有“资产”,正如梧桐之于金陵,凤凰木之于南粤,已经成为古都北京千年风雅薪火相传的“活化石”与历史符号。
老槐树下是生活。“一树繁阴澹古姿,秋来黄叶点阶墀。月明贪玩疏疏影,坐到露凉人睡时。”每逢溽暑,夏雨初歇,当微风拂过,槐花落英缤纷的时候,街头巷尾、胡同深处、朝暮之间,总能生出北京人对过往最最温暖的记忆。这时,人们纷纷溜出屋来,趿拉着拖鞋,晃摇着蒲扇,耷拉着白毛巾,一家人或邻友围在老槐树下听广播、侃大山、下象棋,或者吃西瓜、喝啤酒、撸烤串,那是最快意的事儿。此情此境,让人不禁想到宋人洪皓在《咏槐》中所描述的,“弛担披襟岸帻斜, 庭阴雅称酌流霞,三槐只许三公面,作记名堂有几家”。
身边一位北京长大的朋友说,小时候听来的故事多半是姥爷在大槐树下讲的,现在斯人已去,对他而言,老槐树就是姥爷和自己的童年。过去日子清苦,人们就地取材,对槐树“无所不用其极”,春天采槐米,夏天吃槐花、酿槐花蜜,秋天收槐豆、晒药材,如果槐树枯死了,枝.干.又.成.为.制.作农具桌凳的材料。50年代闹饥荒,老人们甚至还把槐豆制成酱油和醋调剂生活。作为80后,我听罢顿觉口舌酸涩,然而说的人脸上,洋溢的分明却是芬芳……斗转星移,今非昔比,然而作为网评的“新燕京八景”之一,“呼童采槐花,落英满空庭”、“ 槐花满地无人扫,半在墙根印紫苔”,仍是当代北京人内心无法离合的美好情愫,这是人们找寻“北京”的一条弥足珍贵的线索。
槐树与胡同巷陌分不开,也就与市井民生分不开。槐下生活琐碎且认真,正如槐米一样朴素细密,也如槐花一样粲然芬芳,所有的平凡与珍重,都一一化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恩怨情仇里。从初春洋槐春讯,到盛夏国槐花开,再到秋凉槐黄子落,大半年的光景里,槐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不灭的希冀、无声的见证和长情的陪伴。
槐不择水土,一旦扎下根,便与时光俱老。在北京千余年的历史沿革中,老槐树以生生不息的顽强以及对脚下大地的执着坚守,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时空流转……北京七月,繁华褪尽,月季将息。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那些缀满黄花的树,那就是国槐了。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骤雨打落槐花满地之景,为全文创设了幽远而感伤的氛围。
B.槐树生命力强,寄托深远,能唤起慎终追远之情,实为树中“君子”。
C.槐树浑身都是宝,是北京人的好伙伴,因而成为“新燕京八景”之一。
D.本文为读者更好地认识北京、了解北京、珍重北京提供了视角和通道。
18.请从两个不同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特点和效果。(6分)
19.本文叙写了槐树的特点、种植情况, 以及槐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反映出作者对北京风土人
情和民族文化心理的理解与感悟。请结合你阅读过的一篇作品(体裁不限, 不包括本文),谈谈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与作者审美感悟的关系。(6分)
【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20—22 题。
化民有道对 (汉)东方朔
①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尚难言也,臣不敢陈。愿近述孝文皇帝① 之时, 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② , 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③; 以道德为丽, 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
②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 木土衣绮绣,狗马被
缋罽④ ;宫人簪玳瑁,垂珠玑;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 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 □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③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 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
④易曰:“正其本, 万事理”;“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
⑤愿陛下留意察之。
[注]①孝文皇帝:汉武帝的祖父。②弋绨,黑色的粗厚丝织品;革舄,生皮制的鞋。③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收集装奏章的布袋缝成宫殿帷幕。④缋罽:彩色的毛织物。
20.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1 分)
A.遂 B.而 C.夫 D.盖
21.对题目和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对”与《谏逐客书》的“书”文体形式完全相同。
B. “对”与《陈情表》的“表”都是用于向君王陈情。
C.尧舜禹汤等上古帝王化民的“道”与孝文皇帝不同。
D.孝文皇帝的事情当今在世的老人都见到过或听到过。
22.第②段划线处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在用词或造句中任选其一加以赏析。(3 分)
【鉴赏文言文语句的用词和句式,从中对其传达的内容、情感进行品析,考查学生文言文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1-13 题。(共 12 分)
水调歌头 ·渡江【1】 赵善括
山险号北固,景胜冠南州。洪涛江上乱云,山里簇红楼。堪笑萍踪无定,拟泊叶舟何许,无计可依刘【2】。金阙自帷幄,玉垒老貔貅【3】。
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休学楚囚垂泪【4】,须把祖鞭先著【5】,一鼓版图收。惟有金焦石【6】,不逐水漂流。
注释:【1】这首词约为赵善括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任润州(今江苏镇江)通判时所作。【2】依刘:东汉末年,长安扰乱,王粲赴荆州依附刘表。【3】玉垒、貔貅:玉垒喻
指军事要塞,貔貅喻指军士。【4】楚囚垂泪:喻怆怀故国、无力回天的处境。【5】祖鞭先著:喻指抢先做出成绩。【6】金焦石:宋时长江上的两座石山。
山险号北固,景胜冠南州。洪涛江上乱云,山里簇红楼。堪笑萍踪无定,拟泊叶舟何许,无计可依刘【2】。金阙自帷幄,玉垒老貔貅【3】。
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休学楚囚垂泪【4】,须把祖鞭先著【5】,一鼓版图收。惟有金焦石【6】,不逐水漂流。
注释:【1】这首词约为赵善括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任润州(今江苏镇江)通判时所作。【2】依刘:东汉末年,长安扰乱,王粲赴荆州依附刘表。【3】玉垒、貔貅:玉垒喻指军
事要塞,貔貅喻指军士。【4】楚囚垂泪:喻怆怀故国、无力回天的处境。【5】祖鞭先著:喻指抢先做出成绩。【6】金焦石:宋时长江上的两座石山。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堪笑”三句,词人以“萍踪”“叶舟”比喻自己漂泊无依,无处安身。
B.“金阙”两句,词人感叹朝廷与金人言和,战士蹉跎岁月,无用武之地。
C.“六朝”两句,写六朝不能扫五胡之乱,而南宋与六朝类似,令人担忧。
D.“惟有”两句,写渡江所见之景,也借此来比喻南宋爱国志士意志顽强。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人的“笑”为自嘲之笑,“愁”为伤时之愁,笑与愁都是基于爱国之情。
B.词人感慨“玉垒老貔貅”,又主张“须把祖鞭先著”,表达出悔不当初之意。
C.这首词起于景,结于景,中间由景及情,由今思古,层次丰富,结构完整。
D.这首词多用典故却无堆砌之感,用典使词作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凝练。
13.《四库提要》中说赵善括词气“骏迈”(雄健豪迈),与辛弃疾词气“亦复相似”。你认为赵词与辛词是否都有“骏迈”之气?请结合本诗与读过的辛弃疾词
作阐释你的观点。(6 分)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结合学生的阅读体会和学科认知,把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