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小说阅读复习——小说叙述特色
一、小说叙述特色概述
小说叙述是小说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是创作的灵魂,是作品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主要方式。不同作品会通过特定的技巧组合形成独特的叙述特色。
小说阅读题中,分析叙述特色的命题是一道综合大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叙述情节、人物活动、场景等的技巧,并分析表达效果。
二、分析小说叙述特色的角度
(一)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1.叙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是见证小说情节发生发展的视角。
【观察立足点——谁在看?站在什么位置看?】
(1)有限视角:限制性的叙述视角。常用第一人称“我”去叙述事件的过程。
叙述者了解的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多,甚至比小说中的人物了解的还少,使得读者紧跟着叙述者有限地、一步步地揭开故事的真相,获得更为真实、充满趣味的阅读体验。
(2)全知视角:叙述者超越所有故事人物的认知局限,处于全能全知的地位。叙述者居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叙述自由灵活,适用于宏大历史题材与复杂人物关系网络。
(3)女性视角:从女性的经验、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出发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世界。强调女性在叙事中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表达女性的情感、思想和愿望。
(4)儿童视角:以儿童的视角但不拘泥于儿童的认知水平的方式展开叙述。
通常文章的主人公是儿童,具有儿童的思维特点,善于捕捉片段化的生活场景,作出画面式的呈现,使语言具有感性、稚拙的特点,使作品文体具有独特性。
(5)动物视角: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叙述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给读者一种全新的体验,更有趣味,更客观冷静真实。
2.叙述人称:故事讲述者的身份和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身份来叙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于叙述讲述者的亲历亲为。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增强可信度和抒情性。
(2)第二人称:以“你”来叙述,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比较少见。便于作者与作品人物、与读者进行对话,增加亲切感,使读者能够融入角色,增强抒情性。
(3)第三人称: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叙述方式。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叙来进行叙述。
作用: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主线,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进行叙述。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也可与上下文形成对比或照应。
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对前边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补充交代。
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更好地表现主题,往往具有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1)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2)补叙可在篇中,或篇末;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5.平叙:即平行叙述,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
作用: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三)叙述结构技巧
1.铺垫: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
作用:蓄积气势,增加情节张力,突出主要人物、事件,使情节发展更合理,结构更严谨。
2.悬念:俗称“卖关子”,通过对情节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读者急欲知道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破。
作用:有效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吸引力和表现力,更好地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3.伏笔:小说中通过前段情节对后文发展进行暗示的叙事技巧,是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通过隐蔽的细节安排,对文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故事情节预先作一个提示。
4.照应:在适当的地方让前面预先作出的伏笔显现其作用,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或对前文简单的暗示予以详细描写。
伏笔与照应的作用:使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使结构紧凑严密,浑然天成;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回味。
5.突转:情节发展到某个阶段时,突然出现了与之前情节走向完全相反或者出人意料的变化。
作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制造悬念,波澜起伏;增强故事的可读性与感染力,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6.巧合:在情节发展中断或不同事物联系中断时,通过引入媒介或偶然事件将两者有机结合。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效果。
7.抑扬:对写作对象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
作用:情节曲折多变,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8.线索:贯穿情节发展始终的脉络。具体分为:单线型、双线型、多线型。
(四)叙事安排技巧
1.历史与现实结合:历史线索为现实事件提供背景支撑,揭示人物行为或社会现象的根源;现实情节通过呼应历史,凸显主题的延续性与复杂性。深化叙事层次,体现历史纵深感。
2.回忆与现实相交织:通过过往情景与当下事件的交替推进故事发展,便于呈现故事的多层意蕴,使情节更饱满、人物更立体,深化主题。调节叙事节奏,增强叙事的厚重感。
3.梦境与现实相交织:虚幻与现实相映成趣,结构完整且富有层次,立体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多元深化。
4.故事新编:以故事为基,可选用神话、传说、史实作为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富有历史韵味;“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主要通过想象,虚构情节、人物、细节等,恰当地掺入现代语词,展现时代特点与风貌,具有创新性。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通过历史来映照现实,通过古人来警示今人,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5.对话体:小说结构以人物对话为核心,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并塑造人物形象。结构简洁明快,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6.心理独白:以人物在特点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便于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人物、事物的思考。结构自然严谨。
7.一波三折:设置悬念、反转、矛盾冲突等方式制造情节的波澜起伏。
8.延宕:在情节的发展中,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矛盾冲突受到抑制和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主要作用是加强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增强读者的期待心理。
9.详略得当:在叙述中,详细和简略的部分处理恰当。详写着重叙述主要情节,略写次要内容,二者围绕主题协调互补,形成节奏感,增强感染力。
10.叙事与写景交织:写景通过环境氛围渲染,为叙事提供情感基调;叙事则通过情节发展强化景物象征意义。这种写法通过时空交融、虚实相生的方式,使内容更充实,主题更深刻,同时赋予作品诗意美与层次感。
(五)叙事语言风格
1.平实直白,简洁明快: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少有华丽辞藻和复杂修辞。叙事节奏平稳,多按事件发展顺序展开。例: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用直白风趣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诗意抒情: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注重情感抒发与意境营造,常用修辞。叙事节奏舒缓,耐人寻味。例:沈从文《边城》充满诗画般的忧伤美感。
3.幽默诙谐:语言轻松幽默,常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制造喜剧效果。叙事节奏明确,情节跌宕有趣。例:钱钟书《围城》、老舍《四世同堂》以幽默讽刺人物形象。
4.冷峻客观:叙述者冷静客观,语言克制,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增强客观性。
5.含蓄深沉:通过间接、留白或象征手法,传递作品深层意蕴。
【题目训练】
材料一
穗儿红
胡金洲
石湾,版图像把茶壶,偏巧,也产壶。虽人口不过千,烧制泥壶的竟有三七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数屈旺家。屈家制壶的泥窑,不入名流,但生产的泥壶人人叫绝。
绝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泥料。质地不咋的,腻而不滑,黏而不润。颜色却独特,红中显紫,紫中点黑。烧成的壶,壶腹上都有一丢丢儿被紫黑两色围绕的红点儿,比大米穗儿小,比小米穗儿大,恰似开镰季节风中摇摆的高梁穗儿,当地依样儿称之为“穗儿红”。二是壶的款式。壶中套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可各自分开,亦可集中在一起。多的据说套了九把壶。壶中最小的一把能左右旋转。小壶盛上水,壶嘴插入外壶,茶水从最外层大壶嘴里流出,滴水不漏。
传说中的“九把壶”就在屈旺家。屈家祖上避难从浙江龙泉迁来,开山鼻祖乃进士出身,当过县丞,被黜回家,承袭父业,把文化和情感都融进壶里头了。一日,镇上来了副生面孔。上唇一溜八字胡,戴一副黑色框边眼镜,镜片后一对小眼,黑白各半,左顾右盼,冒出一股贼气。
这人一口东北口音,不时冒出一两个叠音字,引起屈旺警觉。上个月,山里派人来,说武汉三镇沦陷,日本鬼子要进军鄂西北,打通进川的通道。恩施是中国军队某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屈旺揪着鼻头思忖,此人若是日本探子,必会打听进山的路线,不妨陪这小子玩玩。
来人说,我是东北哈尔滨商人,手上有一批玉米种子从武汉托运到谷城,联系了一个,朋友帮助脱手。时间急,不容逗留,想找条近道去保康,不知屈老板愿指道否?
屈旺不假思索道,近道有的是!你走水路还是走山道?来人说,两条路都想走。赶紧又说,主要是保险起见,用中国……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屈旺吩咐手下看好店铺,亲自带领来人分别走了一段山道和水路。走近大山,来人主动止步,兴奋地说,谢谢!你真是个大大的讲义气的朋友!
过了几日,那人来到屈旺的店铺,跨进门槛就喊,老兄!你经不起夸啊!屈旺问,啥事?那人说,我按照你指的两条路线走了两天,结果都回到了出发地!屈旺故作惊讶,你看见一座像猴头一样的山头没有?那人摇摇头。屈旺说,哎呀!怪我没仔细交代,水路山道都要经过猴头山!错过猴头山就进不了保康和恩施的!我们这儿有一句老话:低头不见抬头见,过了猴头保康现。那人脸上先显出疑惑,听见屈旺一番“老话”,满脸堆笑,说,今天我来不是说这个的,是同你说壶来的!屈旺说,哦,好啊!那人说,老兄!我们家原来也是制壶的。我爷爷那一辈就听说中国……我们中国产套壶,就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战争爆发了,这事给耽搁下来。正巧现在我来完成爷爷的使命,知道套壶原来就产在你们这里!
一说到套壶,屈旺来劲了。那是!不是吹,能产套壶的全中国仅咱这一地!说着,转身进屋,兴冲冲地抱出一-套套壶搁在桌子上。
那人把套壶小心翼翼地一把把取出,先看壶嘴,后看壶盖,最后看壶把。眼睛一亮,钉子一样盯着第九把壶不离不弃。壶腹上写满文字,有跋有诗。小篆字体,字如蛹蚁。跋文:吾平生四十余年穷工于泥如育儿育女知其艰辛得其愉悦产无数仅此九子可教也后辈应视其为同胞不可弃也。诗四句:波碧浮茗影,品酌袅生烟。忽看归鸟急,闻香立窗前。那人看后,不语。
送走那人,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抱出,放到原处。
“忽然一日,屈旺隐隐约约听见枪声从深山里传来。隔了半天时辰,一群日本兵死的死伤的伤出现在小镇上。中间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抽羊角风似的,嘴里唾沫四溅,大喊大叫。经过屈旺店铺,看了几眼,嚷嚷着走了。屈旺从挑窗看到,马上之人好是面熟;想想,正是两次来店看九套壶那人。
马上之人叫石川,日本兵驻南漳谷城先遣队大佐。原来,石川率日本鬼子进入猴头山遭到游击队伏击,损失惨重。自这次失败后,日本鬼子再也没有胆量进保康。不日,石川派翻译官到屈旺家,转告;由屈旺亲自带路领他们再进保康,另外收购九套壶。屈旺亦可二选一。屈旺心里明白,凭他们步行进山,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他们来索取他的九套壶是真。
翻译官悉心把玩屈旺货架上的三套壶五套壶和七套壶,垂涎欲滴,说给先遣队每人一套。屈旺佯装不乐意,连连谢绝。翻译官奸笑,说,你是我们石川大佐的朋友,大大的良民,这点面子不给?
屈旺和伙计连夜包装。
第二天清早,一百三十七套套壶装.上日本人的卡车,九套壶由翻译官抱着,轰轰烈烈离去。屈旺带着伙计连夜离开石湾,顺南河而下的第二天黄昏,日本鬼子的兵营响起一阵接一阵的爆炸声。屈旺站在船头,伙计站船尾,看见远处火光冲天,一个个像过家家占尽了便宜的孩子,唱瑟地哈哈大笑。
抗战胜利那年,屈旺回到石湾,从猪厩石槽下面抱出九套壶,恭恭放敬放到神龛上,拜了两拜,雄赳赳一声高喊:爹!列祖列宗!你们的十个子孙回来了!
材料二
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都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性格,还多少带点江湖好汉的风格。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以便衣短枪去完成战斗任务。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他们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如“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柔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冈村” 以及“摄山湖化装突围”等。
设问:材料一在叙述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自由灵活地展开情节,描述人物如屈旺及日酋的形象和心理。
(2)设置多处悬念,使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如屈旺想“不妨陪这小子玩玩”,“那人看后不语”“屈旺速速将九套壶细心收起,严严藏好,将自己仿制的一套九套壶抱出,放到原处”等。(文中也有伏笔、铺垫等)
(3)采用双线结构叙述,有两条叙事线索,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是主线,写得详细、完整;游击队抗击日军是副线,则采用了只写结果、“省略”过程的艺术处理。
(4)以“穗儿红”九套壶为线索纽带串联起整个智斗日酋、保家卫国的故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