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高考专题:小说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025-07-18 08:3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0人

一、 环境描写的概念与类型

(一)概念: 指作品中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自然景物以及人物关系氛围的总和。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二)主要类型自然环境分类详情定义人物活动空间中的自然存在物和现象

包含要素

时间背景

季节(春、夏、秋、冬)、时辰(晨、午、暮、夜)、具体时间点。地点背景山川、河流、森林、草原、沙漠、海洋、乡村、城市、街道、建筑内部等。

气候气象

天气(晴、阴、雨、雪、风、雾)、温度、光线。

自然景物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

细节特征

特定的声响、气味、色彩、质感等。例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山神庙”;《边城》中的湘西山水;《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

社会环境

分类详情定义人物活动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风俗人情、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等。它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包含要素

时代背景

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社会矛盾、重大事件(如战争、变革)。

社会风貌

社会风气、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流行思潮、宗教信仰。

风俗人情

地方习俗、节庆礼仪、生活习惯、饮食服饰。

人物关系网

家族关系、阶级关系、邻里关系、职业关系等构成的复杂人际网络。

活动场所氛围

特定场所(如茶馆、酒店、衙门、学校、家庭)特有的文化气息和人际关系状态(如《茶馆》中各色人等的言行展现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

群体心理/氛围特定群体(如看客、村民)普遍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如《药》中刑场看客的麻木)。

例证

《祝福》中的“鲁镇”(封建礼教氛围、年关习俗);《阿Q正传》中的“未庄”(闭塞、愚昧、等级森严);《红楼梦》中的“贾府”(封建贵族家庭的奢华与腐朽)。二、 环境描写的特点与方法

环境描写特点详情

客观写实

力求真实再现

主观渲染

融入作者/人物情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静态描绘

固定画面

动态变化

随情节、人物心境变化(如《祝福》中雪景的变化映衬祥林嫂命运)。

整体勾勒

宏大场景(如战场、集会)

细节聚焦

精微特写(如一片落叶、一盏孤灯)。

地域特色

突出特定地域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如沈从文的湘西、鲁迅的江南水乡、老舍的北京胡同)时代烙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社会风貌(如《子夜》中的上海滩)。

(二)主要描写手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详情

白描

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烘托的文字勾勒景物。

特点: 简洁传神,朴实有力。如“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

工笔细描

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

特点: 细腻逼真,色彩丰富。如《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致的描写。

动静结合

将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结合描写,或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感。

效果: 使画面生动活泼,富有生机。如《百年孤独》“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

感官调动

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环境。

效果: 增强真实感、立体感和代入感。如《香水》中“他嗅到了潮湿的石头的气味,嗅到了苔藓的霉味”。

点面结合

既有整体概貌(面)的描写,又有局部细节(点)的刻画。效果: 既展现全貌,又突出重点,层次分明。如《红楼梦》元妃省亲场景。

虚实结合

将眼前实景与回忆、想象、梦境中的景象结合描写。效果: 拓展意境,深化情感,引发联想。如《故乡》中眼前萧索的故乡与记忆中美丽的故乡对比。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不直接抒情。如《边城》“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借景抒情

借助景物描写直接抒发情感。如《老人与海》中老人独自在海上时的内心活动。

对比映衬

将不同环境或同一环境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描写。效果: 突出差异,强化效果,深化主题。如《故乡》中闰土家前后院景象对比。

三、 环境描写的核心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概念: 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基调。效果: 感染读者情绪,预示情节发展或人物命运。例: 《药》开头“秋天的后半夜……乌蓝的天……什么都睡着”渲染阴冷、压抑、死寂的气氛,奠定悲剧基调。《祝福》结尾“爆竹声……联绵不断”的热闹反衬祥林嫂之死的悲凉,强化悲剧性。

推动情节发展

概念: 环境为情节发展提供条件、契机或制造障碍。

效果: 使情节发展自然合理,增加曲折性或戏剧性。

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这一自然环境,是推动情节的关键:风雪大→需沽酒御寒→途中见山神庙→雪大压塌草厅→被迫投宿山神庙→庙内偷听真相→复仇。风雪直接推动了“逼上梁山”的高潮。《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中的炎热天气是推动情节、成就“智取”的关键。

暗示象征,深化主题

概念: 环境中的特定景物或整体氛围超越其本身,具有隐喻、象征意义,指向更深广的社会、人生、哲学思考。

效果: 使主题表达更含蓄、深刻、富有意蕴。

例:《药》中“坟场”的阴冷、死寂象征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革命的悲凉结局。《老人与海》中的“大海”象征人生的挑战与命运,“鲨鱼”象征不可预知的磨难。《围城》中的“围城”意象象征人生的困境(婚姻、职业等)。《边城》中纯净自然的湘西风光象征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美。

烘托人物,揭示心理,暗示/象征人物命运

正衬环境特点与人物心境/性格和谐一致。例: 《荷花淀》中清新明丽的水乡风光烘托水生嫂们的纯朴、勤劳、乐观。

反衬 环境特点与人物心境/性格形成反差。例: 《祝福》中鲁镇“祝福”的热闹喜庆氛围反衬祥林嫂的悲惨无助和孤独死去,强化其悲剧性。

交代背景,提供舞台

概念: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具体可信的场所和时空依据。

效果: 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历史感。例: 《孔乙己》开头对鲁镇酒店格局(曲尺形柜台、温酒方式)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社会场所和江南小镇的风俗人情,为孔乙己的出场和悲剧命运提供了典型环境;《子夜》开头对上海外滩的描写,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都市的繁华与畸形。

体现地域/时代特色,增加真实感与文化底蕴

概念: 通过对特定地域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或时代社会特征的描绘,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或历史风貌。

效果: 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真实感、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例: 老舍笔下浓郁的“京味儿”(胡同、茶馆、语言);沈从文笔下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情;鲁迅笔下江南水乡的阴郁沉闷。

四、 高考考查重点与答题策略

环境特点概括题方法

抓住描写对象(景物/氛围),筛选关键形容词、动词、名词;注意修饰限制词(程度、范围、时间);整合共性特征。

表述

常用“渲染了……气氛/基调”、“描绘了……景象”、“展现了……风貌”等句式。例: 《药》开头环境特点:阴冷、沉寂、压抑、黑暗。

环境描写作用

分析题环境本身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了XX气氛,奠定了XX基调;体现了XX地域/时代特色。

人物方面

烘托了人物XX心情/性格/身份/命运;暗示/象征了人物的XX处境/命运。

情节方面

为下文XX情节做铺垫;推动/转折了情节发展;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如特定意象)。

主题方面

暗示/揭示/深化/象征了XX主题;引发对XX的思考。

读者方面

增强了真实感/代入感/画面感;营造意境,引发联想/共鸣。

描写手法辨识与效果分析题

环境特点类

宁静祥和、生机勃勃、萧瑟凄凉、阴森恐怖、压抑沉闷、热闹繁华、破败凋敝、闭塞落后、开阔壮丽、古朴典雅、现代喧嚣……

答题模板: 运用了XX手法(如“动静结合”),通过对XX景物(结合文本)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环境特点/氛围,起到了XX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作用类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心情/性格/命运、推动情节、暗示/象征主题、深化主题、提供舞台、增加真实感/文化底蕴、引发思考……

手法类

白描、工笔细描、动静结合、感官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对比映衬……

五、经典文本支撑

(一)《祝福》开头结尾环境

1.开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 交代时间(旧历年底)、地点(鲁镇);渲染年底热闹忙碌又压抑沉闷的社会氛围;奠定悲剧基调;暗示祥林嫂悲剧发生的典型环境(封建礼教笼罩的鲁镇)。

2.结尾: “我在蒙胧中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 作用: 以“祝福”的热闹喜庆反衬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深化主题,揭示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引发读者对祥林嫂悲剧根源的深刻思考;强烈的讽刺效果。

(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

1.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因风雪大需沽酒→见山神庙→雪压草厅→投宿庙中→偷听真相→复仇。

2.渲染气氛: 烘托紧张、危急、悲壮的氛围。

3.烘托人物形象: 风雪严寒映衬林冲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悲愤;最终复仇的“风雪夜”也烘托其反抗的决绝。

4.象征: 风雪象征高俅等恶势力的冷酷无情和步步紧逼。

(三)《边城》中自然风光

1.作用: 交代背景: 描绘湘西边境茶峒小镇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

2.渲染气氛: 营造宁静、优美、和谐、略带忧郁的氛围。

3.烘托人物形象: 纯净的自然环境与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的纯朴、善良、真诚的性格相得益彰(正衬)。

4.象征: 象征着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理想化的生存状态。

(四)《药》中“坟场”结尾

1.作用: 渲染阴冷、死寂、悲凉的气氛。

2.象征: 夏瑜(革命者)和小栓(愚昧民众)的坟并置,象征两者的双重悲剧;坟场的死寂象征封建社会的黑暗和革命的失败;花环象征微茫的希望。

3.深化主题: 深刻揭示了革命脱离群众、民众愚昧麻木的悲剧,引发疗救的思考。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