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类型梳理及备考指要

2025-04-30 10:0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8人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于几年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并逐渐成为固定题型。此类试题综合性较强,有一定回答难度,但相关分析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复习备考成效。吴成武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的命题类型进行了详细梳理,并提出备考建议,为高三师生复习提供帮助。请看——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其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选择题、句子翻译题等。实行新高考改革后,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出现了一个新题型——简答题。这一题型最早在北京卷、江苏卷中偶有出现,自2020年出现在全国新高考试卷中后,逐渐成为近几年的必考题。可以预测,随着新高考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考生会在考场上遇到这一新题型。然而笔者发现,对于此种题型,相关研究分析并不多,高三学生知之甚少,解答时难免不得要领,造成失分之憾。本文试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的命题类型进行梳理,并提出备考建议。

命题类型

考察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其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对文本脉络的把握与梳理、对文本重要信息的阐释与解说、对文本情感的把握与探索等。具体而言,命题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类:

1.阐释解说类

此类题目往往在题干中提出一个问题或列举一种现象、陈述一种事实等,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对此进行合理诠释。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4题: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题干分为两个部分:“子鲋批驳韩非”,这是文本陈述的事实;“事实依据是什么”,是命题者设置的问题,要求考生对“批驳”的依据进行解释说明,即在文本中找到子鲋批驳韩非的凭证。据材料二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并由“何以明其然”引出这样说的事实依据。

阐释解说类题目,题干中常常有“……是什么”“什么样的……”“依据……分析……”等标志性词语。其他例题如2024年江西南昌高三摸底测试题“材料二中,韩非子认为依法治国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其具体举措是什么”;2023—2024学年湖北武汉调研试题“材料二中众人以为李及‘谨厚有行检’,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等。掌握这一表达标记,有助于考生在答题之前辨清题型。

2.归纳概括类

此类题目通常表现为题干围绕文本中的某个人物行为、事件等设置一个问题,要求考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材料中找出对应的信息,并有条理地进行概括回答。归纳概括类题目与阐释解说类题目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同时更注重考查考生回答的逻辑性与概括性,并在题干中有明确要求;文本相关的信息也不止一处,考生需要全部找出并按某种逻辑作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14题: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题干中的“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是王夫之对李陵的评价;“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要求考生找出材料中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事实依据;“哪些”暗示事实依据不止一个,考生要全部找出,然后按照逻辑归纳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这句话,之后可以围绕这句话,从材料中筛选李陵“背叛汉廷,抛弃节义”的行为,并加以概括。

归纳概括类题目的题干中常常含有“简要概括”“概述”“分条列举”“……有哪些”“有哪几方面的……”等标志性词语或句式。其他例题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2023年北京卷“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的弊端”等。

3.脉络梳理类

此类题目常常要求考生从某一个角度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分析,通常涉及事件发展过程、观点论证思路、情感态度变化、事理逻辑关系等方面。如2019年北京卷第11题: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回答这道题,首先要理解伯阳父的观点是什么,也就是理解材料第二段。伯阳父认为,西周三川皆震是由于天地之气失序,导致川塞民乱,预示周朝将亡。材料第三段批驳了这一观点。该段开头首先阐述了山川只是物质的存在,不是由人安排的,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接着运用比喻论证,说明人类可以改变物质形态,但难以扭转自然规律;最后,区分天事与人事,进一步驳斥。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考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并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对比分析类

此类题目常常选择一个切入点,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涉及的不同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彼此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4题: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这道题以王充的观点设题,其实要求考生分析汉太子与魏文侯礼敬士人这一行为的相似之处。解答此题,可以结合材料,从施事背景、施事方式、施事结果等角度出发进行比较。

对比分析类题目的题干中大多也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如“比较”“分析……的相似之处”“……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请比较……的异同”“……是否相同”等。其他例题如2023—2024学年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试题“请比较材料中苏轼和荀子治国理政观点的异同”;河南郑州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质量预测“虞卿主张赵国‘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陈轸主张楚国‘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二人的策略中对敌国与盟国各是什么态度”等。

5.追根溯源类

此类题目常常引述材料中的某个事件或某种现象,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深层原因或动机目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4题: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题目中的“边境之间,稍得休息”是“果”,要求考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定位相关事件,然后找到相关原因并归纳概括。

对于有些问题,材料中并未直接给出原因或者目的,或者只给出一部分原因。考生还需要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文言文阅读积累作答。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4题: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题目第二问“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有一定的回答难度。司马光将君主比作测日圭表,将臣子比作影子,“表动则景随”,形象阐述了君主的言行对臣子的影响。回答这道题,考生不仅要结合材料理解司马光对君臣关系的理解、对“君明臣直”的强调,也要结合自身知识储备,联系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撰书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分析其这样说的目的。

判定追根溯源类题目,也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包括“为什么”“何以”“为何”“……的原因/目的是什么”“……的原因/目的有哪些”等。其他例题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河北石家庄2024年高中毕业质量检测“李贽为何认为君子‘尤能误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等。

6.个性探究类

此类题目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通常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针对文本中的某种现象、立场或观点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而言,文言文简答题的答案要点都来自材料,考生要紧扣材料信息作答。但对于个性探究类题目,则要以文本为基点,充分发散思维,进行合理拓展,凸显自身认识、分析问题的广度与深度,表达个性化观点态度。如2021年高考北京卷第10题:

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题目中“结合本段相关语句”说明答题要从材料出发,“用自己的话谈谈”则明确要求考生不拘泥于文本,表达自己对“相反相成”的理解与思考。

个性探究类题目最大的特点是在题干中出现“你怎么看待……”“请用自己的话谈谈……”“说说你的看法”等表达。其他例题如2023—2024学年浙江杭州高三模拟题“汉武帝认为汲黯‘无学’,陆九渊则说‘吾必谓之学矣’。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说法”;2024年广东广州高中毕业综合测试题“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仲,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等。

备考建议

以上所述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的六种命题类型,特点鲜明,不难辨析。考生认清题目类型,才能按照不同要求更好、更规范地答题。备考阶段,教师要指导高三学生努力过“三关”。一是审题关。考生要认真审读题干,找准其中的标志性词句,准确判断题目类型,把好答题方向。二是阅读关。考生要结合题目通读材料,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做好答题准备。三是答题关。考生要规范作答,在答案中尽量呈现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特征,如归纳概括题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对比分析题要是非分明,凸显异同;追根溯源题要内外因兼顾,谨防遗漏;分析评价题要观点鲜明,剖析透彻……

总之,文言文阅读与信息类、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相同,都需要考生了解不同的题目类型和答题要求,在通读、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解答。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