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型梳理、真题展示及备考建议

2025-10-14 13:51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38人

一、新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型全梳理

(一)基础运用类(考查语言建构能力)

1. 词语辨析题 (考频 100%)

(1) 形式: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聚焦近义实词、虚词、成语的语境适配。

(2) 核心考点:词义差异、搭配对象、感情色彩、语法功能。

1. 病句修改题 (考频 90%)

(1) 形式:新高考卷以主观修改为主,全国卷保留选择题。

(2) 高频错误:搭配不当(占 40%)、成分残缺 / 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2. 标点符号题 (近年新增)

考点:重点分析破折号、引号的语境作用,结合语段情感与逻辑考查。

(二)语境表达类(考查逻辑与衔接)

1. 语句补写题 (考频 100%)

(1) 形式: 3 空主观题(6-9 分),补写总起句、过渡句或展开句。

(2) 解题关键:抓话题衔接、逻辑关系(因果 / 转折)、句式提示(分号表并列)。

3. 语言连贯题 (考频 80%)

形式:语句复位(选择题)或语序调整(主观题),需呼应语段核心话题。

(三)综合实践类(考查应用与创新)

1. 图文转换题 ( 2025 年新增)

形式:结合图表、漫画或示意图,要求提炼信息并转化为文字,常关联文化、社会话题。

4. 写作提纲 / 观点迁移题 ( Ⅱ 卷特色)

要求:基于语段观点设计写作框架或迁移应用,考查逻辑梳理与观点表达能力。

5. 错别字辨析题 (基础回归)

形式:找出并改正语段中的错别字,聚焦 “权利 - 权力”“事必躬亲 - 事必恭亲” 等易混字词。

(四) 2025-2026 年热门新题型预测

1. 文化融合类 :成语典故溯源题、传统修辞应用题(对仗、对偶改写)。

2. 跨考点综合类 :修辞 + 标点联合题、压缩 + 仿写综合题。

3. 思维进阶类 :表达效果分析题( “改优劣” 而非 “改对错”)、成语演变解释题。

4. 生活实践类 :实用文体写作题(宣传语、奖项设计)、热点议题表达题( AI 绘画、乡村振兴)。

二、典型真题展示及答案解析

(一)基础运用类真题

1. 词语辨析题 ( 2024 年新高考 Ⅰ 卷)

真题:古今审美传统虽有差异,但在追求 “自然和谐” 的内核上是的。从《诗经》的 “蒹葭苍苍” 到元曲的 “小桥流水人家”,无数文人墨客用笔墨勾勒出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图景,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推崇,在当代生态美学中依然能找到共鸣。

选项: A. 一脉相承 B. 一以贯之 C. 薪火相传 D. 承前启后

答案: B

解析: “一脉相承” 侧重 “传承连续性”,多形容文化、技艺;“一以贯之” 侧重 “同一原则贯穿始终”,契合 “自然和谐内核贯穿古今” 语境;“薪火相传” 对象多为具体事物,“承前启后” 侧重 “开创未来”,均不符。

6. 病句修改题( 2023 年新高考 Ⅱ 卷)

真题: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①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②产业规模持续扩大,③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④但与此同时,⑤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用户权益,⑦而且可能会阻碍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⑧据统计,2022 年我国发生的数据安全事件较上年增长了约 20% 左右。

答案: ⑧句:修改为 “2022 年我国发生的数据安全事件较上年增长了约 20%”(删除 “左右”,“约” 与 “左右” 语义重复);

补充典型错误:若存在 “通过加强监管,使数据安全事件得到遏制”,修改为 “加强监管,使数据安全事件得到遏制”(删除 “通过”,成分残缺,主语缺失)。

7. 标点符号题( 2024 年新高考 Ⅱ 卷)

真题:分析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面对困难,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倔强 —— 不低头,不妥协,这正是英雄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一次次挑战中,他用行动诠释着 “坚持” 的含义,用汗水浇灌着成功的种子。

答案:破折号起 “补充说明” 作用,具体解释 “倔强” 的内涵(“不低头,不妥协”),同时强化与 “英雄精神” 的呼应,让语句逻辑更清晰、情感更突出。

(二)语境表达类真题

1. 语句补写题 ( 2023 年新高考 Ⅰ 卷)

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补写空缺处。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①__________,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需要光照,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功能是吸收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②__________,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照,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功能是利用光反应产生的化学能固定二氧化碳,生成有机物。③__________,两个阶段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答案:

①从反应条件和场所来看(或 “根据反应的不同特点”);

②与光反应阶段不同(或 “相对而言”);

③综上所述(或 “总体来说”)。

解析: ①处总起分类依据,②处转折引出暗反应差异,③处总结阶段关系,均需贴合语段逻辑。

8. 语言连贯题( 2022 年新高考 Ⅰ 卷)

真题: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语言是不断演变的,。比如 “给力”“点赞” 等网络热词,起初只在特定群体中使用,后来逐渐被大众接受,成为通用词汇。这种演变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也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选项: A. 它的发展与社会变化密切相关,新词汇会不断产生

B. 新词汇不断产生,这是语言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C. 社会变化与语言发展息息相关,会催生出新词汇

D. 会催生出新词汇,这体现了语言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前文核心是 “语言演变”,后文举例 “网络热词”,A 项先承接 “语言发展”,再引出 “新词汇”,衔接自然;B 项表述生硬,C 项以 “社会变化” 开头偏离话题,D 项缺少主语,均不符。

(三)综合实践类真题

1. 图文转换题 ( 2025 年新高考 Ⅰ 卷模拟)

真题:描述 “谐音文化” 漫画内容并分析寓意(漫画:左侧人倒贴 “福” 字标 “福倒(到)了”,右侧人模仿倒贴 “钱” 字标 “钱倒(到)了”,面露期待)。答案:

(1) 内容:画面分左右,左侧体现传统谐音祈福,右侧模仿追求物质利益;

(2) 寓意:讽刺部分人将传统谐音文化功利化,忽视 “祈福” 的精神内涵。

9. 写作提纲 / 观点迁移题(2024 年新高考 Ⅱ 卷)

真题:根据 “语言规范是保障交流、传承文化的基石,需包容创新、警惕低俗” 的语段观点,设计 “网络语言与语言规范” 议论文提纲。

答案:

标题:《守规范之基,启创新之境 —— 论网络语言与语言规范的平衡》

开头:用 “网络热词致交流障碍” 现象,提 “网络语言需在规范中创新” 论点;

分论点 1:规范是传承文化、保障交流的基础(举例 “生造晦涩词致误解”);

分论点 2:合理创新丰富语言内涵(举例 “‘内卷’‘躺平’反映社会”);

分论点 3:平衡关键是 “去粗取精”,建动态规范机制(平台过滤低俗、机构收录新词);

结尾:呼吁让网络语言成文化传播载体。

10. 错别字辨析题( 2025 年新高考 Ⅰ 卷)

真题:找出文中错别字并改正。

①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但 “权利” 与 “权力” 区分不清。②有人误写 “行使权力” 为 “行使权利”。③“事必躬亲” 错为 “事必恭亲”,“相辅相成” 错为 “相辅相承”。

答案:

②句:“行使权利”→“行使权力”(“权利” 是公民利益,“权力” 是职责支配力);

③句:“事必恭亲”→“事必躬亲”(“躬” 指亲自,“恭” 指恭敬);

③句:“相辅相承”→“相辅相成”(“成” 指促成,“承” 指承接)。

(四)预测新题型模拟题

1. 成语典故溯源题

模拟题:结合 “《后汉书》‘杀青简写经书’(竹简去水防蛀)” 与 “现代影视‘杀青’指拍摄完成”,分析 “杀青” 词义演变及文化关联。

答案:

演变:古代是 “竹简处理工序”(前期准备),现代是 “影视拍摄完成”(后期收尾);

文化关联:古代关联竹简文化,体现古人书写材料智慧;现代反映语言随行业发展变化,保留 “完成关键步骤” 核心义。

11. 修辞 + 标点联合题

模拟题:分析 “他像‘老黄牛’般耕耘” 中比喻与引号的共同作用。

答案:

① 比喻:将 “他” 比作 “老黄牛”,突出勤劳品质;

② 引号:表特殊称谓,强调喻体象征义;

③ 共同效果:让形象更鲜明、语义更精准,增强感染力。

三、针对性备考建议

(一)基础运用类备考

1. 词语辨析 

(1) 建立 “易混词语库”,按 “词义侧重(如‘收集 - 搜集’)、搭配对象(如‘发扬 - 发挥’)、感情色彩” 分类整理,结合真题语境记忆;

(2) 每天积累 3-5 个成语,关注 “不刊之论(不可修改)、差强人意(大体满意)” 等易误读成语。

12. 病句修改:

(1) 总结 “高频错误模板”,如 “通过… 使…”(成分残缺)、“原因是… 造成的”(结构混乱),标注典型例句;

(2) 练习时先找 “主谓宾” 主干,再查修饰成分,主观修改题需规范表述 “序号 + 修改后句子”。

13. 标点符号:

重点掌握破折号(补充说明、转折)、引号(特殊称谓、强调、引用)、分号(并列)的用法,结合语段分析功能,避免死记规则。

(二)语境表达类备考

1. 语句补写 

(1) 训练 “三步法”:①通读语段定话题(如 “光合作用”);②找前后逻辑(因果、转折、并列);③补写后验证衔接度;

(2) 积累 “过渡词库”,如总起类 “从… 来看”、转折类 “与… 不同”、总结类 “综上所述”。

14. 语言连贯:

(1) 抓住 “话题一致性” 原则,选项中与前文话题(如 “语言演变”)衔接不当的直接排除;

(2) 关注 “代词指代”(如 “它”“这” 需对应前文内容)和 “句式呼应”(如排比、对偶句式需一致)。

(三)综合实践类备考

1. 图文转换 

分 “描述内容” 和 “分析寓意” 两步答:描述时按 “空间顺序(左右、上下)” 客观说明,不添加主观评价;分析寓意需关联社会现象或文化内涵(如 “谐音文化功利化”)。

15. 写作提纲 / 观点迁移:

(1) 遵循 “标题 + 开头(现象 + 论点)+ 分论点(观点 + 举例)+ 结尾(总结 + 呼吁)” 结构;

(2) 迁移观点时,需紧扣语段核心(如 “语言规范与创新平衡”),举例优先用教材或真题中的典型案例。

16. 错别字辨析:

(1) 整理 “高频易错字词表”,如 “权利 - 权力”“躬 - 恭”“成 - 承”,标注词义差异;

(2) 做题时逐句通读,关注 “音近字”(如 “事必 - 势必”)和 “形近字”(如 “燥 - 躁”)。

(四)新题型备考

1. 文化融合类 

(1) 积累 “成语典故与文化常识”(如 “破釜沉舟” 与楚汉战争),阅读《成语大词典》中 “溯源” 部分;

(2) 练习 “传统修辞改写”,如将说明文字改对仗句,注意 “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和 “语义完整”。

17. 跨考点综合类:

(1) 训练 “多考点联动思维”,如分析句子时同时关注 “修辞(比喻)” 和 “标点(引号)”,避免遗漏;

(2) 压缩语段时先找 “主谓宾” 核心,仿写时严格遵循示例句式(如排比句的 “主语 + 谓语 + 宾语” 结构)。

18. 思维进阶类:

(1) 表达效果分析题需从 “逻辑顺序(如‘理解角色→演技成熟’)” 和 “语义重点(突出前提或关键)” 两方面答,避免只说 “更通顺” 等模糊表述;

(2) 成语演变题需结合 “社会动因”(如 “大众使用简化偏移”),举例优先选教材中出现的成语(如 “目无全牛”“差强人意”)。

19. 生活实践类:

(1) 实用文体写作(如宣传语)需 “紧扣主题(如‘阅读经典’)+ 简洁有力(不超过 20 字)+ 句式整齐(对仗、对偶)”;

(2) 热点议题表达题需 “观点明确(如‘AI 绘画需平衡创新与保护’)+ 理由充分(优势 + 问题 + 建议)+ 字数控制(150 字内)”,避免偏激表述。

(五)通用备考策略

1. 真题为王 :近 3 年新高考真题至少做 2 遍,第一遍按题型专项练,第二遍按套卷限时练,总结高频考点和错题规律;

2. 回归教材 :从教材中挖掘素材,如必修教材中的成语、病句案例,可作为答题时的举例依据;

3. 规范答题 :主观题(如病句修改、语句补写)需字迹工整,按 “序号” 分点答,避免杂乱;客观题(如词语辨析、连贯题)需在题干旁标注排除理由,方便复盘。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