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简答题在新高考中的设置,旨在扭转传统文言文教学中“重‘言’轻‘文’”的倾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体现学史明理、学史启智的育人价值。从考查能力来看,其重点已从对文本内容的表层理解和接受,转向对文本深层意蕴、文化内涵及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与评价能力,这要求考生具备更强的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解题时,需依据题干指引,精准筛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层、归纳与概括,方能顺利作答。
明确五大命题角度——精准审题
命题角度一:人物特点概括
人物特点概括并非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所独有,在文言文阅读中也同样常见,其分析方法与现代文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① 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② 通过文中具体事件或行为进行归纳;
③ 借助其他人物的评价或作者的议论加以概括。
【课文小练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从郑伯和烛之武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郑伯:善于纳谏,知错能改,以利说服。烛之武:顾全大局,富有才干,言辞委婉。
命题角度二:内容要点概括
内容要点概括题,通常要求对论述层次、人物行为时序或事务步骤等进行归纳,其解题思路与现代文阅读中的信息筛选与内容归纳相似。
解答时需注意:
① 精细筛选文本,全面勾画可能的信息点,经仔细甄别后剔除无关内容,保留核心信息;
② 明确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与答案组织方式,确保回应准确、格式恰当。
【课文小练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对于客人“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郁结,苏轼是如何劝慰的呢?请简要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①变与不变的辩证:以水月为喻,指出从变化角度看万物时刻在变,但从不变角度看万物与人类皆永恒存在,不必羡慕天地无穷。②不取非己所有:强调物各有主,不属于自己的不强求,坦然面对得失。③共享自然之美:指出清风明月乃造物者之无尽宝藏,耳得目遇,免费可取,适意共赏,足以寄托心灵。
命题角度三:事理原因概括
原因与结果密不可分。任何现象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缘由。所谓“原因”,即导致某一结果或触发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在文言文阅读中,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某一现象或结果背后的原因,这类题型覆盖文本类型广、出现频率高,应加以重视。
解答此类“据果索因”型题目,需注意以下要点:
① 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结果”的词语。有些结果表述直接引自原文,本身即为文言词语,须正确理解其含义。
② 表原因的语句可能集中于某一段落,可直接提取;也可能分散于全文,需全面细致地筛选,避免遗漏。
③ 导致某一结果的原因往往有多重,包括主观与客观、主要与次要等不同层面。答题时应多角度思考,逐一排查,确保原因全面、完备。
④ 在转述和概括文中表原因的语句时,应力求忠实于原文。对于表述委婉、间接的原因,应恰当转换说法,既准确传达原意,又契合题干要求。
【课文小练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林觉民对妻子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可为什么最终还是“率性就死”?
【参考答案】国势危亡,个人已无生路;不忍独善其身,愿为天下人牺牲;深明大义,以殉道成就大爱。
命题角度四:观点态度概括
观点态度概括题属于文言文阅读中的较高能力层级。在记叙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通常并不直接表明,而需通过描写手法、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叙述的详略安排等,体察其思想情感是爱是憎,价值取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在于颂扬还是批判,以及文章主旨是给人以警示还是启迪。在议论类文本中,则需借助对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分析,并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其写作意图与核心观点。
该类试题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事、理作出判断和评价,并阐述理由。
解答时需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① 准确解读文本:深入理解原文,尤其注意题干所涉及的关键词句,全面把握事件经过与人物言行。
② 立足文本理性评价:分析评价应严格基于原文,做到客观公允,避免主观臆断、过度拔高或脱离文本空发议论。
【课文小练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庄宗的结局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①谦慎防骄,戒满受益:需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警惕自满情绪,避免因骄傲而导致失败。②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忧患勤劳可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则易招致个人乃至国家的衰亡,强调艰苦奋斗的重要性。③防微杜渐,节制所溺:祸患常从细微之处积累,应及早察觉并防范;智慧和勇气容易受沉迷之事束缚,须节制嗜好,保持清醒。
命题角度五:文本参照印证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多采用复合文本形式命题,主观文意概括分析题常基于两则文本之间的关系设问。命题视角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 对比分析
将内容或形式相近、相对或相关的两篇(组)文本进行对照阅读,通过比较其异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手法或观点。
② 参照阅读
通常以一篇文章为主文本,另一篇为辅助文本,要求借助辅文本的观点或说法来解读主文本,或在主文本中寻找对应印证,体现参考、比照的阅读思维。
【课文小练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伎,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苏武传》
材料二: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
请比较两篇文章在塑造苏武和屈原忠君爱国形象手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①均以“困境”为依托,将人物忠君爱国的品格与具体经历结合:苏武困于匈奴,“廪食不至”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节旄尽落”仍“卧起操持”汉节,借极端环境中的坚守显忠诚;屈原遭“谗谄蔽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以《离骚》“刺世事、明道德”,借政治失意中的执着表赤诚。
不同点
②塑造方式不同:
《苏武传》以客观叙述与细节描写为主,如“杖汉节牧羊”“丁令盗武牛羊” 等生活化细节,无直接评价,让形象自然呈现;《屈原列传》以主观议论与作品分析为主,直接评价屈原“正道直行”“志洁行廉”,并通过解读《离骚》“称文小而指极大”,间接凸显其情怀。
③情感表达不同:
《苏武传》情感内敛,蕴含于事件叙述中);
《屈原列传》情感直白,以“能无怨乎”“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等句强化悲愤与赞颂。
小结 注意事项
解答文言文概括题时,常出现以下几类失误,需特别注意避免:
1.审题偏差,答非所问
该类题目常包括人物特点、内容要点、事理原因、观点态度及文本参照等多种类型。作答前须仔细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方向,避免因理解偏差而导致答案偏离设问重点。
2.文本理解不清,信息归纳混乱
准确理解文言文内容是答题的基础。应依据题干定位相关语段,防止出现信息错位、概括缺乏条理甚至前后矛盾等问题。
3.分析不够全面,要点遗漏
此类题目常需多角度分析。如概括事件原因时,应兼顾内因与外因;分析情节作用时,需结合内容概括及其对人物形象、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有层次的阐述。
4.忽视表达规范,整合缺乏提炼
组织答案时应对原文信息进行提炼转化,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避免直接摘抄原文或表述冗杂,确保答案层次清晰、符合规范。
第二课时 抓住关键,以应万变
一、回顾高考、明确考情
卷别
第14题考查内容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5全国新课标Ⅰ
14.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分)
概括评价观点
①从文本组成方式来看,从原本的单篇阅读转为复合文本阅读。
②考查形式从所谓“简化版翻译题”走向“概括归纳题”,考查内容从“文言”逐渐走向“文章”。2025年高考,考查能力甚至从“概括”走向“评价”。
③设题角度:多为原因、事件概括类,观点依据类,比较异同类。
2025全国新课标Ⅱ
14.根据材料,说说东坡先生所论“君子之孝”“小人之孝”的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
概括要点
2024全国新课标Ⅰ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观点依据
2024全国新课标Ⅱ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比较异同
2023全国新课标Ⅰ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观点依据
2023全国新课标Ⅱ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原因概括
二、结合教材·小试初练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前人说:“烛之武之言,贤于十万师”,并非过誉。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参考答案】①直击利害,瓦解联盟:烛之武明确指出亡郑仅对晋有利,而存郑则对秦有益,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利益基础。②追溯旧怨,挑拨关系:他以晋国昔日的背信弃义为例,揭露晋国贪婪无厌的本质,成功引发秦伯对晋的戒备与不信任。③以智取胜,不战屈兵:其言辞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最终使秦伯不仅退兵,反而“与郑人盟”并派兵助守,以一己之言挽回危局,避免了残酷的战争和巨大的损失,成效远超十万军队。
【强调答题关键】:回归题目,回归文本
三、自查情况,正视弱点
你觉得在答题的过程中,哪一个步骤对你而言难度最大?请在相应步骤打“√”并思考原因。
步骤
难
原因分析
1
读材料,理关系
2
审设问,明方向
3
读文本,定范围
4
用技巧,组答案
三、抓住关键,以应万变
1.读材料,理关系,读懂原文是王道
只要读懂文意,文言主观题答题不算难。但不少考生读不懂文章,在答题时一脸茫然。说一千,道一万,读不懂原文也白搭。“读懂”是王道。这就是命题的初衷,重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
像近年高考这种由几则材料构成的文本,我们要将这几则材料联系起来比照阅读,理清几则材料的关系,这样才算读懂原文。
2.审题干,明方向,弄清命题人命题的意图
目前高考命题的灵活性和变化性让许多考生摸不着头脑,实际上任何变化都重在审题,清楚命题人命题的意图。
一般题干中会有明确的关键词,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的时候要扣住问题中的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都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3.梳文本,定范围,划出关键词句。
回归文本,梳理文意,锁定范围,筛选信息,划出关键词句。
4.析要点,规范答,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
文言简答题与文言翻译虽都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不同的是,文言翻译一定要忠于原文,贴近原文逐字逐句译出;文言简答题既要忠于原文,但又不能照搬原文或简单的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主观题分值5分或3分,得分点多为两至三个。作答时要有踩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
四、走进高考、实战演练
【细化关键之一:回归文本,如何读材料,理关系?】
①文言词汇积累不足,怎么办?
文言简答题不是翻译题,遇到陌生词汇,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弄懂大意即可。
②材料间逻辑关联(对比/因果)未厘清。
复合文本要有整体意识,即把握好材料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要有阅读侧重,根据题干确定回归文本对象。
(2025·全国一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注]。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三)
材料三:
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婴曰:“吾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