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025-11-09 12:4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人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任务一 表达效果比较题

——进行对比分析,逐条分析作答

“原句VS改句”,要回答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解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解题时要关注以下七种语言现象:

关注点一——修辞手法

【典型分析】

1(2025·河北邢台调研T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眉毛看不见了,全身晒得乌黑,眼睛也变黑了”,意思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4分)

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那一年是1936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答:①原句运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从眉毛和眼珠入手,极言何满子晒黑后的变化之大。②原句夸张手法形象生动,富有动感,充分展现了何满子的活泼调皮。(每点2分)

解析:原句“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展现何满子晒黑后黑色眉毛淡化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对何满子的细致观察,而不是直接以“眉毛看不见了”概括;而“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则抓住眼珠这一细节进行对比,强调了何满子晒黑后的变化之大。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作者以“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写何满子黑,夸张得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也富有动感,由此看出他调皮贪玩,到处野跑,晒得乌黑。

关注点二——倒装句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倒装效果分析:改句中“心满意足地”作状语,原句把状语放到后面,单独成为两个小分句,“又心满”“又意足”。这样的表达方式起强调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我”吃完饼和粥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

◎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动作、姿态。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适合语境。

◎原句: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倒装效果分析: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等内容可知,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情感”被“发现”,不合语境。

关注点——三长短句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分句,也是化长为短。

短句的效果: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句式上,原句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意境上,原句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原句:那山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

改句: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太奇绝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上不如原句。

【典型分析】

3(2025·贵州铜仁调研T21)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的百读不厌的奇书。”语义与原句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答:①原句为短句,表达更简洁清晰,与文段句式特点保持一致(2分)。②原文的“使”字让句子逻辑更严密(1分)。③原文将“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放后面单独成句,突出强调北平秋色能引发观者的观赏兴趣(2分)。

解析:句式上,原句“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用两句话表达对北平秋色的感受,句式简短灵活,符合原文段句式风格;改句“像是一册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的百读不厌的奇书”用一个长单句表达,显得冗长,不够简洁。逻辑上,原句用“使”字句,构成兼语句,前后内容衔接更加紧密;改句则没有严密的逻辑感。强调语意上,原句“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后置,单独成句,有强调语意的效果;改句把类似内容放在句中,没有强调效果。

关注点四——特殊句式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式,是指反问句、感叹句和排比句。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可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

◎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唯美,那样妩媚,那样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特殊句式效果分析:原句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关注点五——词语分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词语效果分析:①原句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②原句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③原句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象。

◎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河海轰鸣,尘烟飞腾!

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

词语效果分析: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地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象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后的语段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

【典型分析】

6(2025·湖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T21)画横线句子可改为“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有封建思想的之外,大家都会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太多事”,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答:①语言风格方面:原句“脑髓里有点贵恙”是一种口语化、诙谐的表达,带有一种独特的讽刺意味。这种表述更加生动形象,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对那些迂腐之人的鲜明印象,改后的“有封建思想”则比较直白、书面,语言的趣味性降低了。②情感表达方面:原句通过对“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描述,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普通民众对法海的不满,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而改句的表述相对平淡,缺乏原句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每点2分)

解析:语言风格方面:原文“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运用了口语,并且“贵恙”运用了反语,本意是讽刺有些人的迂腐,所以运用反语更增加了讽刺的意味,使表达更加诙谐生动,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对那些迂腐之人的鲜明印象。而改写后的“有封建思想”直接写出了某些人迂腐的思想特点,比较直白、书面,语言的趣味性降低了。情感表达方面:原文中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太多事是对“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描述,“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运用了反问的形式,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强调了普通民众对法海的不满,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而改句的表述为陈述句,相对平淡,缺乏原句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关注点七——结构安排

【典型分析】

7(2025·青海西宁调研T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大快人意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

答:①原句采用反问句式,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1分);②与上文“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的自豪情感一致,上下文衔接更和谐(2分);③改句只是一个普通陈述句式,表达不出强烈的情感(1分)。

解析:原句用“岂不”开头,构成反问句,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而改句只是一般陈述句,表达不出更深层次的感情。文段整体风格是雅致的,原句与原段的格调、文风更一致,改句则没有这样的特点。

任务二 表达效果分析题


——把握语段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题可从以下六个角度入手:

1.内容上

侧重表现什么(对象、方面等),突出什么(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原因、目的、手段、特点等),强调什么(动作、情态、心理、主旨等)。

2.结构上

(1)在文段中的位置(不同位置的语句作用不同,如开头、中间、结尾)。

(2)与上下文的衔接、照应(考虑主语的一致,句式相似,时空顺序或逻辑顺序,首尾呼应,前后对比、照应,伏笔、铺垫等)。

(3)层次性(层次分明: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纵横式,由表及里或从整体到局部等。分清各分句间的关系: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条件、假设、选择等)。

3.句式上

(1)长短句(注意长句的效果、短句的效果及长短句交错运用的效果)。

(2)整散句(整句和散句各有优点,有时单独使用,有时综合使用)。

(3)特色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4)特殊句式(各类倒装、设问、反问、双重否定、排比、反复)。

4.风格上

(1)语言风格(平实质朴、清新自然、典雅庄重、浓丽华美、幽默诙谐、辛辣犀利、精练准确、含蓄隽永、寓庄于谐、口语化、自然亲切、活泼生动、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2)语体风格(口语和书面语,谦辞和敬辞,白话文和文言文)。

(3)整体文风(与文段整体风格相协调,更切合语境)。

5.手法上

(1)表达方式(着重考虑描写、抒情手法,关注描写角度,尤其是感官角度)。

(2)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对比、想象、联想、象征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通感、顶真、双关、反语等)。

6.用词上

注意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名词罗列、副词、介词等极富特色的字词及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

提醒:以上角度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很多角度具有交叉包含关系;某一个角度上的特点,也会影响其他角度的表达效果。因此解答时,需要综合分析,从语句中体现较明显的角度优先作答。

【解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通读整个语段,快速把握中心意思,以句子为单位,划分语段层次。尤其要找准语段描述主要事物(或景物)的角度或特点;

第二步细处着眼。读透句子,找出其本身之美;

第三步分层整合。根据总结的答题角度,针对句子之美整合答案,答出句子的妙处。

【典型分析】

8(2025·四川乐山质检T19)文中引用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不怕拦腰缠带,就怕山上戴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山河人间,气象万千。风雨过后的幸运彩虹,穿云破雾的道道金光,晨昏浮现的曙暮光带,暗夜闪耀的漫天繁星……变幻多姿的景观都是天空带来的惊喜,天象幻化出各种“信号”来指引人们的生活。例如看云识天气:透光高积云,形似一排排一列列的鱼鳞,是强冷空气到来时出现的一种云层,预示着近期天气状况不稳定;当下沉气流中温度较冷的空气与上升气流中温度较暖的空气相遇,将会形成如同一个个袋子形状的乳状云,它的出现往往预示未来可能有风暴或其他极端恶劣天气。日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不怕拦腰缠带,就怕山上戴帽”是久居山城的人们家喻户晓的民谚,意味着马上要变天了。山腰带的属性是“层云”,而山戴帽的属性是“积云”,属于荚状云。气流波动形成的荚状云聚集在高山之巅,往往预示着冷空气袭来。

答:①引用谚语,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2分)。②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拦腰缠带”“山上戴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云的形态(2分)。③增添文采、丰富内容,突出不同天象与天气变化的密切联系(1分)。

解析:①谚语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具有口头流传、通俗易懂的特点。引用谚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②山腰带的属性是“层云”,而山戴帽的属性是“积云”,“拦腰缠带”“山上戴帽”运用拟人、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云的形态。③不同的谚语表现不同的云状,反映不同的气象变化特点。引用谚语增添文采,丰富内容,突出不同天象与天气变化的密切联系。

专项训练

1.(2024·湖南长沙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却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2.(2025·贵州遵义适应性考试)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